APP下载

追随儿童问题情境的幼儿园种植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02骆丽霏

辽宁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幼儿活动课程

骆丽霏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幼儿园)

种植课程是许多幼儿园都会开展的课程,幼儿在亲历种植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观察、探索和表达的能力,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培养耐心、责任心、热爱劳动等良好品质。课程游戏化改革以来,我园遵循儿童本位理念,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珍视儿童问题,追随儿童兴趣,努力构建更加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下面以大班“水八鲜”种植活动为例,就“追随儿童问题情境,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种植课程建设”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种植活动

种植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种植活动前,教师给予幼儿充分讨论的时间,交流以前种过什么,谈谈种植经验,并由幼儿自己商量想要种植什么。经过几天的讨论和调查,在考虑到季节特点、果实成熟期、便于管理等因素后,幼儿们最后确定要尝试种植“水八鲜”水生植物,即南京地产的8 种水生植物,包括莲藕、红菱、水芹、莼菜、茭白、芡实、荸荠、茨菇等。确定了植物后,他们分头行动起来,有的规划种植园地,有的收集“水八鲜”种植的常识和经验,还有的在幼儿园、家长和社区中寻找具有种植经验的人员,并邀请他们指导班级的种植活动。幼儿们都热情满满,种植活动很快就付诸行动。

(一)珍视问题价值,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1.问题体现兴趣

【案例回放】确定种植内容

幼儿们已经通过亲子活动、社区实践活动、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了解了茭白、菱角、莲藕、荸荠、茨菇、芡实等水生植物。正值“水八鲜”种植的好季节,于是幼儿们决定根据植物生长的季节,尝试种一种“水八鲜”植物。

晨晨:“我想种藕,奶奶做过的桂花糖藕很好吃。”

子秋:“我喜欢吃荸荠,荸荠甜甜的,水份也很多,我以前咳嗽的时候妈妈经常煮给我吃。”

宁宁:“那我想种茨菇,我觉得茨菇也很不错,过节的时候奶奶会做茨菇烧肉,很香的。”

涵涵:“我也想种茨菇,感觉圆圆的,像个大豆芽。”

轩轩:“我想种藕,感觉莲藕上面的荷叶和荷花都很好看,水一方就有很多荷花。”

瑶瑶:“我想种菱角,菱角也很好吃,就是壳有点硬不好咬。”

…… ……

幼儿们热情高涨地讨论着,都想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可是幼儿园只有两个圆池可以种水生植物,大家都想种怎么办?经过一番讨论后,我们决定选择种荸荠、茨菇和莲藕这三种水生植物。一场分地之争即将开始。

【教师分析】支持幼儿兴趣,保证每个人的探索机会。

因幼儿园种植水生植物的条件有限,怎么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尝试的机会呢?问题一抛出,宁宁急忙说:“可以两种植物种在一起呀!”教师追问:“哪两种植物适合种在一起呢?”轩轩和涵涵结合他们的经验告诉同伴,藕的生长需要比较多的水,而荸荠不要太多的水。接着,宁宁补充道:“对的,茨菇下面是烂泥巴,没有藕塘里的水那么多。那我们就把茨菇和荸荠种一起,然后藕单独种在一个池子里不就行了嘛!”她的建议得到了同伴们的认可。问题解决了,幼儿们满心期待,跃跃欲试地准备着。

幼儿们喜欢种植活动,应该体验种植的全部过程,包括淤泥池的土质和水量的准备。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参与的权利,鼓励幼儿去选择、去尝试、去发现。于是,幼儿们分工合作,有的两个人一起抬一个水桶,有的借来小盆一点点地向池子里加水,还有的提议找来水管往池子里通水。幼儿们一边拎水一边互相提醒着,莲藕的池子里水要多点,茨菇和荸荠的池子里有要少点。水量差不多了,幼儿们又向池子里加了一些天然肥料“菜籽饼”,一切准备就绪。“荸荠和茨菇种在一起,不会搞混吗?我们也应该把一个池子分成两半?”涵涵问道。轩轩说:“我们把小石头放在里面,铺成一条分隔线。”教师追问:“里面加了水看不见石头怎么办?”“对呀,石头和小插牌都会陷到淤泥里,很快就看不清了。”最后幼儿们结合实际地形,讨论出解决办法:在池子的上面拉个绳子,绳子两头系在木棍上,然后插到旁边的土里,这样加再多的水也能看见绳子。一个个问题,都被幼儿们讨论着、解决着。

2.问题产生经验

【案例回放】哪个部分可以当种子

淤泥池准备好之后,趁里面水分还很充足,我们商量赶紧要播种了。可是问题来了,茨菇怎么种呢?是有种子吗?怎么选种子?还是茨菇本身就可以当种子?既然幼儿们有这么多疑惑,我们决定组织一次讨论活动,猜一猜茨菇怎么种。涵涵:“我猜茨菇肯定有个小种子,每个植物都有种子,种子种下去就可以长成茨菇了。”晨晨:“那种子长什么样子呢?很小吗?我觉得应该和茨菇很像,就是小茨菇吧?”幼儿们很是好奇。接着老师出示了整颗茨菇,引导幼儿观察茨菇的外形特征。“茨菇是大大的圆圆的,和大葡萄一样大,上面还有一个弯弯的、粗粗的芽。”“茨菇的上面还有很多皮,皮剥开是黄黄的肉。”幼儿们用眼睛仔细观察着,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老师:“那你们觉得茨菇哪个部分可以做种子呢?”“我猜把整个茨菇直接种下去就可以,还要把芽露出水上面,这样它好长叶子。”“我猜把芽芽掰下来,芽埋在淤泥里就可以。”

【教师分析】支持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尝试。

基于幼儿们的猜想,我们找来班级种植顾问轩轩的奶奶,通过奶奶的讲解得知,其实整颗种植和芽扦插种植都是可以的,奶奶表示根据经验芽扦插的方式能快速生根,奶奶还强调要把大概一小半部分茨菇芽插到淤泥里,方便生根发芽。既然两种方法都是可以成活的,我们不妨鼓励幼儿都试一试,看看他们猜想的部分到底能不能发芽?接着老师引导幼儿猜想“种植哪个部分可以生根发芽,更利于它的成长呢?”有的幼儿坚信整颗种下去可以发芽;有的提出是不是下面大的球茎就可以当种子;有的提出扦插芽试一试;有的幼儿还提出,整颗芽和芽扦插这两种种植方式都想试一试。看到幼儿们有这么大的兴趣去尝试,我们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索。

探究是一个寻找答案的过程,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这个过程的起点。在种植活动中,我们会认真倾听并记录下幼儿的各种问题,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筛选出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作为幼儿探究的起点。关于茨菇,幼儿想知道些什么呢?我们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用喜欢的方式来记录下来,最终将问题直观地呈现出来:种茨菇时用不用剥皮,哪个部分可以当种子,茨菇需要什么样的生长环境,茨菇是怎样长大的。教师要在了解幼儿不同年龄段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引导幼儿动手探究。

3.问题表明需要

【案例回放】茨菇好朋友

活动中,我们结合上次社会实践时拍的茨菇照片及视频,重点观察了茨菇间的株距,幼儿们通过观察得知茨菇之间是有距离的。接着,顾问奶奶讲解了怎样栽种之后,幼儿们按自己的想法开始行动了。行动快的一组很快栽好了一行茨菇苗,可是问题出现了:茨菇之间株距有远有近,苗坑有深有浅。我们请顾问奶奶和幼儿们同时下去栽种时,老师提问:“大家看看,我们的茨菇和奶奶栽的有哪儿不同呢?”幼儿们仔细观察,很快看了出来,有的说芽芽太挤了,有的说坑太浅了……奶奶说:“茨菇栽种要离得远些,这样土壤里的营养才能够用,茨菇才能长大。”“那么怎么解决呢?大概多宽呢?”宁宁问道。卓卓说:“我们也排齐,和奶奶一样宽的距离就对了吧。”老师:“怎么知道一样宽呢?”“眼睛看看差不多可以吗?”子秋说道。老师:“也可以,我们还可以用尺子量量吧。”幼儿们拿来了毛线、木棍、尺子等工具,在其帮助下重新栽种,大家商讨着苗坑的深浅,茨菇的株距,时而去奶奶和老师那求证,尽管株距有大有小,还有很多出入,幼儿们却栽种得紧张而又快乐。当然,也会有意外的插曲,栽苗过程中,好几个幼儿故意把茨菇栽得很近,听他们说是要种植“茨菇好朋友”,这样知道谁长得更快。

【教师分析】允许幼儿行动多样化,尝试习得真经验。

在茨菇栽种的株距、苗坑深浅尝试上,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在探索中学习。鼓励幼儿尝试栽种,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要急于告知幼儿方法,而是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与奶奶栽的不同处,让他们在调整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体验。幼儿的种植是认真而稚嫩的,他们把自己的情感投注到茨菇身上,面对幼儿的“茨菇好朋友”,教师选择了“无视”,允许幼儿的“错误行为”,让时间来验证结果。

陈鹤琴先生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坑的深浅,苗的远近,这些不同都是幼儿种植中的体验,幼儿们经过这样的栽种过程,相信会习得深刻的种植经验。

4.问题引发思路

【案例回放】受伤的蚯蚓

雨后的早晨,幼儿们来到茨菇池旁,看看自己的茨菇长多高了,他们发现淤泥像吐了气泡一样动了动。突然有人尖叫:“呀,虫子!”一群孩子围了过去。“好长的虫子真吓人!”涵涵说:“这是蚯蚓。”很多幼儿表示认同,说见过蚯蚓,晨晨还说大伯用它做诱饵钓过鱼。幼儿们被蚯蚓吸引住了,有的捂着嘴巴表示害怕,也有的勇敢地用手指触碰。就这样你争我抢之间,有人向老师告状:“老师,涵涵把蚯蚓害死了。”原来蚯蚓被涵涵给拽断了。

【教师分析】顺应问题,引发课程新思路。

“蚯蚓死了吗?”大家停下手里的活,幼儿们观察断了的蚯蚓还在动,于是,老师引导幼儿讨论有关蚯蚓的知识。知道了蚯蚓断掉不会死,幼儿们明显松了口气,很高兴但也很好奇。有人问:“那它受伤了会很疼吗?”“很疼的吧!”有人说:“是呀,所以我们不要伤害它。”“它会吃我们的茨菇芽芽吗?”“它为什么要钻进土里呢?不闷吗?”老师说:“是呀,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找找看蚯蚓在做什么,回去都做调查,明天我们来讨论吧。”接下来的几天里,幼儿们通过询问家人、翻阅图书和查寻电脑等,陆续带来了许多“翻土健将”蚯蚓的图片和资料:蚯蚓可以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接下来的时间里,幼儿们就蚯蚓的外形结构、吃住情况、如何爬行、再生能力等开始了大探秘,部分幼儿还调查了土地里的西瓜虫,课程活动有了新的拓展。

(二)有效回应问题,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1.引导观察,保证幼儿对问题的探究

种植过程中,教师需要时时关注幼儿,适时予以指引,以保证幼儿的探索行为,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获得发展。例如,茨菇、荸荠、莲藕刚种上后,幼儿每天户外锻炼或者散步时都会去看,当他们发现每次看到的和上次没有多大差别时,渐渐地就不太感兴趣了,即使来到种植池,也是转来转去,一会看看小班弟弟妹妹种的蕃茄,一会跑到远处看看中班小朋友种的向日葵。过了十天左右,池子里终于有动静了,有的小茨菇冒出了绿绿的新芽,天气渐渐变热,植物长得也越来越快。教师及时引导幼儿观察其变化,发现茨菇的叶子渐渐伸展开了,有的幼儿觉得茨菇的叶子像飞机,有的觉得像尖尖的箭头。荸荠的茎叶也渐渐长高,幼儿们发现荸荠的茎叶又细又长,和葱很像,老师引导说:“它们小时候真像,我们再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有什么不同?”幼儿们很高兴作这种比较。荷叶慢慢也长出了几片叶子,有的幼儿说荷叶大大的、圆圆的像一把小伞;有的幼儿说荷叶飘在水面上像一艘小船。三种植物的茎叶各有特点,极大地引发了幼儿的观察兴趣,在比较中幼儿对茨菇叶子的观察似乎更细致了。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记录,幼儿更加关注茨菇的生长变化了。幼儿也有忘记浇水时侯,老师利用他们每天喝水的这个环节,以给茨菇宝宝喂水喝为由,用移情体验重新燃起幼儿对茨菇的关心和照顾。当发现浇水过多时,又及时提醒大家记录浇水的时间。种植过程中一直贯穿的测量问题,教师一直提供多元化的测量工具和开放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观察、测量、记录。在茨菇生长的过程中,幼儿多方式多感官参与、比较和记录,茨菇的发芽、长高、枯叶等每一阶段的成长都在幼儿的关注中进行。正是教师时时地观察着幼儿的一举一动,关注着幼儿的动向,研究着教育引导措施,让幼儿们持续保持着对种植活动的探索兴趣。

2.支持行为,保证对生成活动的延续

生成活动往往使幼儿具有浓厚兴趣,并对幼儿发展有价值,教师要发挥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接纳活动中的新方向、新内容,引导幼儿继续进行相关的探索。比如,种植前给淤泥池撒上的“菜籽饼”,引发了幼儿对肥料的兴趣,有的幼儿亲自和爷爷奶奶去油坊寻找菜籽饼,有的幼儿在网上买来了复合肥。教师支持幼儿的生成活动,顺势引导幼儿正确、恰当地给淤泥增加营养。再如,关于叶子上有洞的发现,几个幼儿发现了小黑虫,“是不是小黑虫吃的呢?所有的昆虫都会吃叶子吗?”幼儿们又投入到关于虫子的探索中。正由于真心的喜爱,幼儿们才有了细致的观察;正由于教师的支持,才引发幼儿关于虫子的大探秘。陶行知说过,教育幼儿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幼儿和解放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平等关系,教师对幼儿的放手支持,保证了探究活动的灵活多元,保证了课程开展的新的思路。

3.创造机会,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合作

课程的开展要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种植活动中,及时有效的师幼互动很重要,但更要关注幼儿间的合作、交流和协商,要为幼儿提供相互帮助、相互分工、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机会。比如,幼儿在种茨菇时,圆的种植池不方便进入,有的幼儿提议搬来晨锻时用的平衡木试试,平衡木很重,几个幼儿自发合作一起抬来,并分工合作把平衡木架在了圆池上。天气越来越热,茨菇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圆池很大,注上合适的水量需要一定的时间,幼儿有的合作连接水管,有的两两合作抬水来给茨菇、荸荠、莲藕池注水。茨菇收获时,有的幼儿直接拔起,有的用力拽,都没有将茨菇从淤泥里“请出来”。经过实践,幼儿们发现原来挖茨菇也是需要技巧的,需要先拨开泥巴,把茨菇一个个挑选出来,挖茨菇过程中,幼儿们有尝试、有交流、有示范、有模仿,成功学会如何正确收获茨菇。再有,关于铁锹的协商使用,关于茨菇株距的争执讨论,关于一起制作平面图等,幼儿们有协商、有沟通,还想出了邀请外援的办法,把门卫爷爷和顾问奶奶请来共同完成。种植活动中,教师适时放手,将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幼儿,以合作的方式与幼儿共同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幼儿的合作,幼儿们在交流中互相启迪,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4.促进反思,保证幼儿经验完整性

每个活动前,教师都要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开展适宜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种植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或分小组商议,或发动大家自由探索,或根据种植经验组织集体教学。每个小活动后,教师都会组织分享交流会,大家一起说说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为下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基础。对于有争议的活动,教师会回放过程录像或由幼儿来讲述具体过程,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引发探索,形成经验。每一个活动都有头有尾,保证幼儿探索活动的完整性。同时,种植活动渗透到班级的各个角落,在班级图书区中投放相关动植物生长内容的绘本,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有关植物知识;主题墙上张贴调查来的资料,幼儿探索过程以及观察记录图片,与环境互动;生活区开展美食制作和品尝等活动,分享劳动果实,引导幼儿享受劳动后的快乐;植物收获后产生很多根、茎、叶等,这些材料是幼儿进行创造、想象和表现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引导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创造活动及其它学习活动,使种植课程的价值充分实现,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种植体验。

二、实践反思,构建有效的种植课程

(一)确定种植目标,关注幼儿整体发展

虽然种植活动是一种相对自主的活动,幼儿会以不同的感知、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节奏尝试探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随机性。但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也要有预设计划,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具体种植内容确定幼儿的发展目标,通过开展适合的种植活动,引导幼儿分别从五大领域获得成长和经验,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在预设的目标中分为五大领域,有科学领域的亲近自然,喜欢探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方式认识植物及其生长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有健康领域的身体动作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使用工具时自我保护能力;有语言领域的交流和表达,运用图画、符号表征事物,以及书写能力的发展;有艺术领域的感受与欣赏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关注植物的色彩、形态等特征;有社会领域的幼儿间协商、合作、交往,照顾植物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珍惜劳动成果等目标。种植主题活动不仅有五大领域目标的综合,还有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和认知目标的综合,教师要通过种植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全面、整体、综合的发展。

(二)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梳理主题网络

教师在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首先,要承认“生成”的客观性,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事物,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种植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幼儿和不断生长变化的植物,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预设”的科学性、包容性,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提高自己识别、选择“生成”的能力。

活动网络是种植活动实施的线索,在种植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根据种植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内容、幼儿可能会感兴趣的点绘制种植活动主题网络,预设种植活动的开展线索,为更好地开展活动做好准备。教师的预设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之间往往会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实际开展的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儿童问题为导向,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自发生成活动,支持幼儿的各类探索。课程会有预设基础上的灵活生成,有可能会偏离预设,也可能会从其中一条线索深入地展开进行,种植活动是动态的,应注重课程实施中追随幼儿的兴趣生发出新的活动内容。

(三)以问题为导向,开发高质量互动课程

问题是幼儿探究兴趣的源头,问题和兴趣是活动的主要导向。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关注幼儿的操作和体验,珍视幼儿的问题,鼓励幼儿多尝试,认真倾听和回应幼儿的问题,保护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面对种植中的问题,教师要分辨幼儿问题的价值,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讨论和探究,通过环境、材料,指导和支持幼儿解决问题。

植物生长过程中蕴涵了许多可以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在种植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尊重幼儿的想法,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的同时,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记录植物的变化,并用多种形式大胆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发现。在种植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放手,让幼儿亲身参与管理,管理环节是让幼儿感受惊喜的过程,也是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变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及时分析和反思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当幼儿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敏锐把握问题的中心点,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寻找办法,辅以师幼合作解决问题,将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平台提供给幼儿,提高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四)做有课程意识的教师,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学习的机会,教师要有敏锐的教育意识,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比如,植物栽浅了怎么办,怎么区别种下的植物,怎么给池塘里的植物做标记,怎么观察,怎么管理等,让它们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即时表现,适时予以必要的支持,从而激发幼儿在这些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收获有益经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在鼓励、支持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这也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支架意识,能够走进幼儿的心灵,用心去体验幼儿的问题世界,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出价值判断,激发幼儿独立探索思考。幼儿在不断地观察、比较、发现、猜想、探索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和经验得到了生成和深化。要做有意识的教师,给幼儿一个放飞的空间,让种植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肥沃土壤,有力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幼儿园的课程应关注幼儿的生活,积极利用周围环境,关注课程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健康地发展。幼儿园种植园地是幼儿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一本孩子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活教材”,在种植活动中学习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种植活动的过程给幼儿带来了多样化、多方面的经验。幼儿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变化,并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仅尝试了播种、栽培、收获的过程体验,而且还可让幼儿进行跟踪观察、记录,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培养幼儿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幼儿在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体验了成功。这才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

猜你喜欢

幼儿活动课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