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困境与突破

2020-03-02赵炳坤

关键词:教书理工科教书育人

赵炳坤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06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①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跨入新时代,应对全新时空境遇带来的挑战,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教好书、育好人。然而,在理工科院校,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教师的全部任务就是教学”“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教师的阵地只有课堂”“教师教好书就行了,其他与我无关”,不仅误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时代内涵,而且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书育人的有生力量,降低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因此,有必要针对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剖析,促进其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一、专业课教师是理工科院校教书育人的中流砥柱

理工科高校专业课教师,是指在以理学、工学类学科和理工类专业为背景的院校,承担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课程任务的教师。理工科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亟需打通现存盲区和断点,挖掘不同群体、岗位的育人功能。

(一)教书育人是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使命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殿堂,也是青年人求真知真理、学做人做事的必经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把教师定义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明确了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把教书育人规定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联系到具体实践,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智能,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身道德行为示范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郑永廷、林伯海:《教书育人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自带“主角光环”站在三尺讲台,牢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守好田、修好枝、育好苗。不仅要讲清楚自然、科学和科技之奥义,讲清楚知识、技术和技能之转化,更要讲清楚自我、集体和国家之联系,讲清楚人生、价值、世界之观点,帮助学生扣好走向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粒扣子。诚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5 月4日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所说,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和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②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这是全体教师应时刻铭记并一以贯之的信条。

(二)专业课教师是理工科院校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力量

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视角下,理工科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不遑多让。从人员数量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高校按总体上不低于师生1:350—400 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要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 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要求工科类高校师生比不得低于1:18,按照比例测算,专业课教师在教书育人伟大事业中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从培养方案看,高校大学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类型主要有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选修课大多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年级,专业必修课却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无论是课程门数还是学分数,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无疑都是“重头戏”。因而,专业课教师在理工科院校中属于绝大多数,占据着课堂主阵地,并陪伴大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其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

(三)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自身优势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渊博能为人师,行为端正能成典范。相比其他类型高校,理工科院校理学、工学的学科背景,使得学生天然拥有攀登科研高峰获得高精尖技能的心理渴望。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循循善诱与情感关怀,他们更崇拜专业课教师课堂上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推理科学、思维缜密的技能传授。从某种程度上讲,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渴望,具有先天优势。另外,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的发展模式凸显了专业课教学的中心地位,请来的专家学者、企业名流,甚至校内培塑的名师典范,多为行业领域有一技之长的大师或享誉内外的大家,他们在科研上的成绩和事业上的成就能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得到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可和信服,并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发展目标。这种氛围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专业课教师发挥育人功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责任落实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书育人中做出的积极贡献有目共睹。然而,也应看到,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存在的认识不足、本领不强、环境不优、实效不佳等旧疾沉疴,一直未能解决。

(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知不足

先知而后行,行必有所为。专业课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双重责任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教好书又育好人。然而,理工科院校有些专业课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责任、要求认识不足,存在错误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只教书不育人。有些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主观上把教书和育人分割成为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把自己定位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书匠”,认为自己只要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就行了,至于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处世能力,都应该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二是教书就是育人。有些专业课教师误读了教书和育人的内涵和实质,漠视了教书和育人的差异,认为教书就是育人,在教书和育人之间画上等号。殊不知,教书和育人相辅相成,但却不能混为一谈。育人是根本,教书是形式,要在教书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正是因为对教书育人双重责任的认知不足,导致有些专业课教师角色定位不准,夹着书本踏着铃声上课而来,收起讲义踏着铃声而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成为只教书不育人的“单面人”。在实际教学中,个别专业课教师一味强调技能传授和逻辑推理,强制性地进行知识灌输,漠视学生情感需要,把学生当成学习机器,不仅难有育人之效,甚至未能尽教书之责。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而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这种思想上的认知偏颇,是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履行教书育人双重责任的根源所在。

(二)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失衡

常言道:世上最难的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这件事成功了才能叫老师。言外之意,教师所从事的事业虽然伟大而光荣,但同样是世上最难之事,只有德艺双馨,才能承载教书育人使命。然而,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德艺失衡的本领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是看家本领不够。教师的看家本领应该包括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然而,多数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倾注于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提升上,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虚无缥缈、晦涩难懂又不实用,故而束之高阁不加研习,以致对党和中央的新精神、新政策一知半解,对国家和社会热点不关心、不关注。这就使得部分专业课教师只能成为讲台上的“教书匠”,却不能成为育人成长的“大先生”。二是进取意识不强。部分专业课教师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存在不求进取的“懒人”思想。在业务上,对待新知识、新技能,不愿学习,不愿操作,不愿参加培训;在教学上,不换课程,不换讲义,不换方法;在研究上,不下功夫,不真钻研,不搞创新;在育人上,不用真心,不花时间,不讲实效。这些做法,误导了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追求,消解了育人功能。

(三)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环境欠佳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共同责任,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学校应构建自上而下的落实机制,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然而,当下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实现状堪忧。从落实环境看,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落实环境不优、机制不畅。其一,从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看,未能以教书育人的双重标准定岗定责,倾向于专业课教师教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育人二元管理,对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和要求没有明确,未能形成专业课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优良传统。其二,从教书育人的协同机制看,专业课教师与其他岗位教师群体沟通不畅,单兵作战,弱化了合力育人的整体功能,也造成了教书和育人分离的不良局面。其三,从评价和考核机制看,对专业课教师的评价和考核,突出强调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侧重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和质量,关于育人方面的要求和指向不明,再加上来自家庭和生活的压力,部分专业课教师无暇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状况,难以发挥育人功能。

三、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落实教书育人双重责任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置于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当下理工科院校的实践看,专业课教师落实教书育人双重责任是关键也是短板,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提升专业课教师主体素质,在增强意识、提高本领、拓展渠道上下一番硬功夫。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

(一)增强专业课教师的使命担当,构建主体协同的全员育人格局

从专业课教师个人层面看,一是要树立人人有责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当务之急是要从自身做起,既教书又育人,将两者融为一体。二是要坚定信念。要能审时度势,发挥独有的群体优势,拿出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探求真理的执着,真正围绕教书育人过程中存在的棘手问题,啃硬骨头,下真功夫,探索新思路。三是要精准发力。要精准把握青年学生的特点,瞄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因材施教,以最佳方法、最快速度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从学校层面看,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要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科学涵义和内在规律,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把教书育人纳入学校办学基本理念,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出台各岗位群体教书育人具体职责和任务的相关制度,设计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要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级官方网站、教学工作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增强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认同。三是要搭建平台。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各岗位群体的定期沟通机制,多措并举,让专业课教师深入学生生活,切实凸显专业课教师生活化教育功能。四是要完善评价。要把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细化分解为可量化的具体指标,考评结果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相结合,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能力,构建德智并举的全过程育人体系

诚如梅贻琦先生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时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努力培养造就水平高、本领强的一流教师队伍,是落实教书育人双重责任的关键所在。

从专业课教师个人层面看,专业课教师一是要学好看家本领。俗话讲“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毋庸置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要有真学问、真本领。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既要系统学习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准确把握专业知识的前沿问题,又要学活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把握好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给学生以启迪。二是要锤炼品德修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6页。教师教书育人,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不仅要学高,还要身正。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②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人民网,2018-04-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421/c1024-29941345.html.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对照“好老师”四个标准和“六方面”要求,严格自律,且要推己及人,言谈举止皆应为学生树立典范,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三是要增强创新能力。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多元文化的冲突交融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呈现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载体、方法,都要因势而新。专业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准施策、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书育人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效果。

从学校层面看,一是要加强学风建设。组织开展好各项学习活动,针对专业课教师本领失衡的短板问题,优选学习内容,坚持集中学和自学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和座谈研讨相结合,抓实学习效果,确保专业课教师本领提升。二是加强师德建设。出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具体要求和任务,不搞形式,狠抓效果。对于卓有成效的经验和方法加以推广,对德高望重、备受师生推崇的“好老师”培塑典型,发挥其示范效应。三是推进改革创新。出台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推陈出新,组织开展业务技能比赛、遴选特色育人项目等活动,调动专业课教师积极性,激发其育人活力。

(三)创新专业课教师育人方式,打造多维立体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当前,从党和国家关于教书育人工作的战略部署以及多数高校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看,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全方位模式基本成型,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从专业课教师个人层面讲,一是要站稳课堂。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拓展视野,以渊博的学识在课堂上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学生爱听的话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于教学,营造师生同乐、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要重视第二课堂效果,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做好学生与企业的桥梁,让学生既能学有所获,又能感悟处世哲学。二是要勇于发声。专业课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各类社团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正面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问题,回答好学生在知识运用和人际交往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专业课教师也要通过学校易班、学生班级QQ 群、微信群、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关心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要有选择地进行互动,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发声,加以引导。三是要主动沟通。专业课教师要主动与辅导员、学生家长加强联系,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发现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拉近师生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增进师生情感。同时,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从学校层面看,一是要注重统筹好课上课下“两个课堂”。要通过政策引导推进课堂改革,明确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保证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更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拓展,不仅要在课堂上以言传教授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以身教引导立世。二是要占领好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突出强调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同样,高校教书育人,不仅要占领与学生对话的现实空间,也要进一步占领网络阵地,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三是要协同好校内校外“两股力量”。充分激发校内各岗位群体教书育人的最大活力,但同时也要整合社会资源,借助校外各群体力量,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责任的落实。

猜你喜欢

教书理工科教书育人
我的教书生涯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在山里教书
篆刻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秀才教书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