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研究

2020-03-01

吉林金融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融合专业课程

刘 琼 方 锦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2.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指引下,过去20余年中,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最初的九所试点院校发展到几乎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过程。可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已经处在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原动力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目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对复合型、智能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这要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当前国情,在更深层次和更高层面上去改革自身,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的培养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1]。基于此,我们以“如何针对我国当前国情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转化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为主线,深入研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合理对策,以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蓬勃健康地开展。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自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共支持8.8亿元建设了19个高校双创示范基地、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目前,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都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

在课程建设方面,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示范校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并要求推动校内外导师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活动;2019年,更是明确提出示范校需立项建设1—2门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在线开放课程,重点打造1—2门“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截至2018年底,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8万余门、上线相关在线课程4100余门,推出了52门创新创业教育精品慕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

在师资配备方面,《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多以“兼职”为主,这里面有学校的辅导员和其他专业教师;另外一部分由高校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目前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近2.8万人、兼职导师9.3万余人。组建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4492位导师。此外,分年度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得以整体提高。

在实践教学方面,涌现出一批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包括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此外,开展创业大赛不仅以赛促学,而且助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自2015年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来,累计460余万大学生、100余万个团队报名参加。学生在赛后成立公司的项目中,近90%是赛后第一年成立,一半左右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5000万以上融资。实践类项目2018年年收入在5000万以上的占比达到13%,最高项目年收入突破2亿元。

二、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创新驱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创新驱动型人才,创新驱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并举,在高校推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专业教育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培养局限,二者相得益彰。

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高校的教育教学要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统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到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仍然停留在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工作、毕业服务或者专业教育的补充层面上。虽然有部分高校主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普及工作,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度不高。具体来讲: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教育课程依然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作为通识课、选修课、实践课存在,并未被纳入主流教学体系中,这直接导致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不够,更谈不上融合[2]。另外这种融合需要足够的师资配套支撑,需要教师将多个学科、多种能力和技术融合起来,现有师资很难做到。此外,缺少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实践平台,创业大赛、创业孵化器只是流于表面的参观,在组织开展创业实践课程时,多数情况下仅仅只是极少数学生参与,最终导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只是浮于表层。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任何教学活动的效果都跟执行者直接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强弱、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创业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从目前形势看创新创业教师难以胜任创新创业课程,这已经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

首先,创新创业教师数量不够。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招收“创业”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的高校占极少数,这直接导致创业专业教师储备不足。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创业课程又作为通识课程快速铺开,即使有大量校内、外兼任教师加入教学工作依然缓解不了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状况。

其次,创业教师队伍师资质量较低。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师分校内、外两部分。校内教师多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及从事就业、团委等方面工作的行政人员,对于创业理论多是“自学成才”,又缺乏实际创业经验,很多时候只能照本宣科,更谈不上专创融合[3]。校外教师多是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家或行业代表,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由于工作性质、激励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授课时间和效果很难保证。

最后,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力度不够。高校无论创新型还是创业型教师培训均未形成统一的机制,官方培训方案仍未出台,很难持续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创业孵化基地全方位孵化服务欠缺

创业孵化服务包括提供政策咨询、导师帮扶、开拓融资渠道、构建创业合作及交流平台等服务,向创业者提供孵化服务能帮助其实现从“理念构想”到“成熟企业”的转变。创业孵化器一般包括高校孵化器和企业孵化器。由于大学生创业很难满足企业孵化器的入孵条件,高校创业孵化器就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工具,也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已建立起创业孵化基地。除了被列为政府试点的较成熟的孵化基地外,绝大多数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专家团队建设迟缓,不能及时为创业者提供市场、技术、运营、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支持,咨询服务水平较低;其次,孵化网络建设迟缓,不但没有做好桥梁工作,及时有效的对政府各项创业支持政策进行宣传和落实,也没有及时有效的为创业者对接企业资源,导致创业中的融资难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三、转型经济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专创融合

高校应当紧紧围绕转型经济所亟需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育活动,将传统的专业教育体系中加入双创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讲:

首先,破除狭隘意识,加强理念渗透。学校层面要变革传统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其中,增强学生就业理念。教师层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效促进二者进行融合。只有在学校和教师的理念变革后,在教育教学的逐渐渗透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才能提升。

其次,做好顶层设计,创新课程体系。学校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课程全面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这是专创融合的前提。除此之外,增加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这类课程常以“专业名+创业”、“专业名+创业管理”的名称出现,并且由相应专业的教师负责授课,通过案例教学等形式,能够将创新创业知识很好的嵌入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联动,让学生能接受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指导,促进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4]。

最后,改进教学方式,加强监督评价。学校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既要依托课堂,又要走出课堂,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实践资源要融合,充分利用好各学院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亲历创新创业的各个环节,让创业教育真正成为普适教育。将创业意识与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去,引导广大师生专创融合,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力支撑,也是转型经济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为了建成专兼职结合、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都过硬的师资队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快建设创业学科体系,储备高层次人才。高校在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丰富创新创业学科体系,促进创业学科的成熟。引导博士生在这一学术领域钻研,从而培养大量投身创业教育的教师,促进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其次,建立双向交流机制提高师资质量。高校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与社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成功创业者讲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或者进行创业讲座,甚至可以面向社会进行招聘,鼓励个别企业家由兼职教师发展成为全职任教的双师型教师。选派学校的专职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展开挂职学习,更好的把握各行业最新动态。

最后,优化培训计划,持续提升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教育部应建立国培计划,分层次对创业教师在意识观念培养、创业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实践等方面进行培训,可以灵活地采用个性化的创业指导、进行创业实践以及创业者亲自示范等形式开展。

(三)推进全方位孵化能力建设

高校孵化基地能够帮助大学生跨越创业“死亡谷”,解决大学生创业从校园到市场的“一厘米障碍”[5]。推进高校孵化基地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管理者、企业专家参与高校孵化器的建设和管理。

其次,重视孵化网络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尽量帮助学生申请政府资金,使学生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创业福利。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其他高效孵化基地建立充分的联系,形成规模效应,充分打通学生学习成果到高效孵化器再到市场的通道。

猜你喜欢

融合专业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