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老龄化视域下“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2020-02-27■王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老龄化

■王 玲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积极因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提到:“中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人增加到2.49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寻求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办法措施迫在眉睫。只有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创新才是缓解养老事业压力,实现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1 健康老龄化的内涵与医养结合模式建设的必要性

1.1 健康老龄化与医养结合的内涵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老龄化”界定为发展与维持老年人行为能力以增进老年人幸福感的过程。[1]健康老龄化要求在减少患病生存的基础上,延长健康生活的期限,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满足老年人口的更高需求,提升其生命质量,让老年人能够在晚年间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并获得社会的认同,充分发挥老人人口的价值。[1]

医养结合是指要将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文娱活动、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4]医养结合的模式与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不谋而合,是提高老年人群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

1.2 健康老龄化视阈下医养结合模式建设的意义

(1)有助于缓解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压力。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老年人口高龄化、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等近年来数量有所增加。据全国老龄办统计,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属于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如何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关怀,增进老年人的健康福祉与幸福指数,是当下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提出以医养结合的形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发展是及时有效的,是势在必行的。

(2)有助于养老机构的改革发展。

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99万个,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养老机构都能提供医疗服务,特别是一些民营的养老机构,不具备医疗服务的资质,也没有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医养结合模式的建立对这部分医院的改革发展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养老机构改革提供了背景思路。

(3)有助于盘活优化医疗资源。

老年人的康复与保健是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核心因素之一,但是大型医院难以提供周全的此类服务,而一些本应出院的老年人为了规避再次入院的风险仍有可能滞留在医院,这就使得原本有限的医疗资源变得更为紧张。医养结合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盘活医疗资源,使民营医疗、小型公立医疗结构等都加入进来,缓解了资源紧张的压力。

2 医养结合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体系不健全

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与健康老龄化与医养结合模式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规划,但地方上在细化的制度建立和执行上并没有做到位。现有的医疗服务依然无法满足老年人口的现实需求,医疗资源的供给数量不足,有关供给主体的供给动力不强,相应的供给并没有相应的细化的制度来约束和管控。

2.2 专项资金不到位

医养结合需要公立机构和民营机构的共同努力,而现实情况是,国家的政策补贴大部分为公立机构而设,民营机构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而许多地方对于医养结合的专项资金下拨速度慢、审批繁杂,严重影响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建设与工作开展。同时,民营机构本身由于医疗资源欠缺,就难以做到真正的医养结合,也无法分担公立机构的养老服务压力,转型难以完成。

2.3 工作人员不专业

护理人员缺乏是摆在医养结合模式运行面前的一道难题。满足医养结合模式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医疗经验,同时还要具备责任心。而目前来看,我国养老行业的护理人员普遍年纪大、专业技术不高,而该行业工作时间长、待遇不高,又称为年轻人不愿入行的主要原因。

4 健康老龄化视阈下医养结合模式构建的深入思考

4.1 要加强宣传,推进医养结合体系构建

(1)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首先,要结合地方或区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医养结合执行制度。明确养老机构对医疗资源的引入和使用资格,确保医养结合在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中能够得以顺利推行。同时,要根据制度规定对采取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奠定硬件基础。其次,要加强对于医养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要制定好聘用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和退出制度,并在执行中认真贯彻相关规定,做到奖惩分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好医养结合的实际工作。

(2)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监管体系。

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应肩负起对养老机构的监督任务,对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的准入条件、运行机制和日常运营都要定期进行监督评估,促进医养结合模式在养老机构中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引入第三方服务评估机构开展服务评估,加强对于老年人满意度的调查和关注,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能够对医养结合进行有效监管。

4.2 盘活资源,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盘活网络资源、技术资源和医疗资源,已经成为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新思路。

(1)订制型[6]。

虚拟养老院是一种全新的医养结合模式。政府可以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看、家电维修、餐饮快递、康复推拿等全方位的上门服务。同时,依托数据采集平台,对区域内的老年人需求进行统计,以便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2)互助型。

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通常在社区或一定范围内的辖区内开展最为合适。这种模式是通过号召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将服务时长累积后存入“时间银行”,在自家需要养老服务时刻进行同时长兑换。这样既可以减轻社区养老压力,又能够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

(3)技术型。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这些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养老服务中。相关企业可以自行研发或与高校合作研发老年人可用的智能产品,如智能手表、智能家电等。通过佩戴智能设备监护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在发生意外时及时报警,增强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安全性。

4.3 多方合作,提升医养专业服务水平

(1)组建专业团队,培养专业人才。

医养结合模式的运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首先,要引导现有医护人员加入到医养结合的工作队伍中,可以以兼职或志愿者的形式,充实医养结合人员数量,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要适当增加从事医养结合事业的队伍力量,并做好日常学习与专业培训。其次,可以与高校合作,培养老年医养专业服务人才。已有高校在本科设置“老年福祉与管理”专业,地方政府和养老机构完全可以与这些院校开展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与当地的医科大学合作,从医护角度进行联合培养,促进医养结合队伍水平的提升。

(2)发动社会力量,实现共建共养。

加大对医养结合的内涵与养老事业重要性的认识与服务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医养结合在公众中的认知,更要加强政府对社会团体的扶持。不可否认,社会团体也是促进医养结合深入养老事业,促进该项事业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联系,集社会力量共同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确保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健康老龄化的战略背景下,医养结合是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关部门应该在考虑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坚持多方参与,甚至可以寻求中外合作模式来拓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渠道,同时加强监管,共同推进医养结合新模式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医养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医养当兴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