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微观路径

2020-02-26李文国崔晓丹

关键词:人才发展

李文国,崔晓丹

(1.沈阳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2.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在2020—2030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和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及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在此背景下,探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微观路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能动作用

企业作为主要参与经济生产的经营主体,极易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政策红利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尤为重要,企业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一)完善市场体制,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低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偏低,资源不能按照正常的市场调节机制实现有效的配置,因此,要推动政府转变职能,以市场为中心建立法治型政府、廉洁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着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创新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保护重点行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发展动力,遵循市场化的改革主线。政府要多做优化市场环境的举措,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同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供给为企业经营提供保障环境,使企业有意识、有能力进行生产转型和技术升级,带动企业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行业尖兵。另外,要积极引入外资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外资企业的市场预期与投资信心,使外商投资能有效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

(二)深化调整国有企业改革

东北地区的资源配置偏向国有企业,国企的产业结构偏重偏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政企不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无法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东北地区应当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引领性成果。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发展迟滞、亟待改革的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PPP模式由政府来帮助国有企业分离职能并引入非国有资本,使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助推国有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制与监管体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加强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与力度,对于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要坚决有效地淘汰落后企业,对僵尸企业进行关停清算以将政府补贴用于更有意义的事业,加快“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在国企改革方面的贯彻落实,增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速度与质量。

(三)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对于市场的反应十分敏感,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最能体现市场活力的组成部分,在经济振兴、增加就业、节能环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应找准民营企业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的角色定位,推动几个优质民营企业成为全球业界龙头,通过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进行合作的方式实现经济资源的共享利用。要在思想上把握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放开对于民营企业的投资和行政限制,施行相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大程度的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发扬政府的服务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要促进民众就业思想的转变,撇除以进入体制为首要选择的就业僵化思想[1],鼓励实现自主创业和创新就业,加速民营经济的发展。东北经济不能只靠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上都远远超过国有企业,未来将会成为东北振兴的关键动力,在将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发展潜力,使其在国有企业陷入困境时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促进东北三省整体的国民经济水平健康发展。

二、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现代经济是以宏观调控间接化为重要特征的市场经济,而金融在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来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引起生产要素分配结构的变化[2],从而有力支撑了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放权市场、支持民营经济等领域的改革发展,达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优质增长的效果。东北振兴中要着力改变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错位现象,结合国家政策的引导调整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变革,进一步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服务优化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助力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3]。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新时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改革工作的理论与政策指导为基础,贯彻落实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的理念、原则和方向,坚决履行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职责,同时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采取金融改革的东北方略。一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相关部门要做到早防范、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理,建立健全风险应急处理体系,将金融风险对于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二要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引导民间投资以降低对政府主导型投资的依赖,改变政府增列赤字和增发国债等对冲收支矛盾的传统方法,将市场化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准。三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法治体系,建设一个自由、开放、高效的资本市场,创造法制化、公平化的营商环境,通过法律形式确认和巩固政策效应,推动金融服务结构与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二)优化信贷结构

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是金融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要进一步明确信贷风险和信贷动力在哪里,持续推动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银行信贷政策与政府产业政策的有机统一,发挥金融在转变产能结构、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一要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结构,对存量信贷结构要考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进行差别化管理,一方面要提高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信贷的市场竞争力,合理配置信贷分布资源,提高信贷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合理控制信贷数量的增速。二要打造新旧更迭的信贷结构,信贷结构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进行调整,新增贷款要重点投放在经济转型升级行业,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以保障经济转型升级。三要打造“因人而异”的信贷结构,区分大型客户、中小客户、政策扶持客户等多种客户主体,投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信用贷款,把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完善信贷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四要打造管控风险的信贷结构,以积极的态度和先进的分析和管理方法进行风险管控工作,建立依靠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新型风险防控体系。

(三)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在金融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金融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种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创新形式助推金融行业的跨越性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紧跟时代脚步的创新产品与服务才能满足当代国民经济运行的金融需求。一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基础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信贷体系,根据不同行业、地区、企业的金融需求设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4],使其能体现契合各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形势、资金运用规律、规模生产需求等特点,力争将有效的信贷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行业、地区和企业,提升金融产品的质量。二要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与方式,鼓励和发展产业链金融、银团贷款等新型业务模式,创新抵押、担保、质押方式,优化营销理念与模式,打通金融资本与金融需求的对接通道。三要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实现资金融通、支付以及投资的新型金融业务运营模式,互联网和金融业的有机融合是未来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积极引导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规范发展,尤其关注互联网金融在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高度匹配性,最终实现新兴金融产品与服务真正融入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

(四)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失灵与缺陷很容易导致金融资本的低效利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效率水平会受到抑制而拖慢经济的运行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来保障金融体系能有效发挥作用。一要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协调监管的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上达中央、下达市县的双向信息互通链,同时建立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定向评估机制作为考核评价东北各层次金融业务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此提高监管力度。二要开展县域金融监管试点工作,发展基层金融监管探索,中国人民银行县级单位和县级银监办联合作为金融监管的执行主体,同时进行相关职能的分工与合作,兼顾金融监管要求与行业发展需要进行试点改革,充分发挥县域层次监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优势。三要加快金融发展统计与分析系统的建设,为金融监管提供统计分析的科学方法,加强对各层次金融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与共享,由专门科研机构根据统计数据的技术分析进行前瞻预警和趋势研判,为东北地区金融监管措施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真正将政策预构和效应预判结合起来,以进一步促进和规范金融业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阵地,以其丰富的资源条件在经济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良性互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东北地区的科研发展受益于重工业时期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技术人员,拥有雄厚的科技和创新能力,新时期促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教育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动力[5]。

(一)加大科研投入

东北地区的科研投入总量和结构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增加内生技术供给。一要遵循基础研究投入增长规律,稳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究投入和GDP的比重偏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研发投入不应主要用于试验发展,必须着眼于推动中长期发展的动力基础。二要积极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协调引导作用,中央要继续加强财政方面对东北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使科研投入成为中央财政资金的战略投资点;东北三省政府要实现对有条件的省区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适度的方式调动引导可用资金转向科研领域,根据本地发展状况设立专项基金,激励研究人员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三要协调区域、行业之间的科技投入,东北地区科研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四大副省级城市和其他大城市,从行业分布来看科研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建筑业等行业,科研投入影响到各区域与行业的生产要素流动与分配,科研支持力度的差距不利于共同富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协调好区域、行业之间的科技投入,统筹进行东北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加大社会科学的科研力度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科研教育的两个主要领域,自然科学以其对于工业生产的高贡献率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基本是观念形态的理论成果,无法像自然科学一样带给应用者较快较直接的物质利益,因此,逐渐形成了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科研氛围。必须改变重理轻文的科研教育氛围,加大社会科学的科研力度。一要加大社会科学的科研投入,提高社会科学研究投入占总研究投入的比重,将更多学术资源配置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先进团队为依托主体,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战略有效对接,对国家肯定发展成绩的社会科学一流学科进行重点投入与建设。二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自然科学有着比较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而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还处在低级阶段,存在转化率低、转化不及时、不充分、不到位的问题,优秀的科研成果不应只局限在书面上,要制定相应的促进社会科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将成果转化置于科学的运行框架之下。

(三)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指导的三方产业发展合作体系

要使科技进步成为东北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推动研究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的执行主体,因此,应当促进政府、企业、高校三个不同的活动主体积极行使职能和发挥作用,各方都从制度、组织、技术层面进行改进与合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指导的三方产业发展合作体系[6]。一要发挥政府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完善政企研三方合作的政策制度环境,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确定合作方向和保障机制,开展支持三方合作的国家科技计划和实践平台,在实施计划和平台时要注意由产业界来确定科技领域发展的优先级。二要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使企业成为需求导向、开展行业关键共性问题研究的重要企业可以主动向政府寻求政策支持和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支持,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和考核体系,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纳入企业各层考核与评价体系,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模式,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和合作互信的双赢局面。三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服务作用,积极直接参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建经济实体以研究与应用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加快由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的有效转化;科研力量可以与社会经济组织及相关公共服务团体进行合作,联合定向培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开展围绕东北发展的社会调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人才的自由发展与整个东北的振兴发展深入结合起来。

四、利用人才集聚助推东北发展

产业结构问题的最根本制约因素是人才资源,产业结构不断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演进过程归根结底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而人才资源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一个地区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进度,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增长发挥正面效应。要坚持以人才发展战略助推东北振兴,充分发挥中高端人才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为实现东北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智力与人才保证,将东北打造成人才集聚的基地[7]。

(一)留住本地人才和引进外地人才并重

实施人才战略的基础是留住本地人才。一要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减少本地人才的流失,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紧张的压力,要制定正确的政策框架激励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人才为东北发展做出贡献。高校应当加强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和支持优秀人才对接本地优质企业与待遇;政府要开展适当程度的毕业生留省补贴激励机制,自身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就要实施更大力度的人才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创新就业,通过举办创新竞赛和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鼓励创业的氛围。二要留住本地杰出人才。各层次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因才施策,不能使本地的优秀学者、企业家、技术人员因受制于发展环境而选择出走,要创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和人尽其能的建设平台,通过科学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留住高端人才,为实现东北经济振兴提供高级智力支撑。

实施人才战略的关键是引进外地人才。东北地区的大部分人才仍存有“体制内”工作的传统就业思想,促进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引进外地人才这一重要助力。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已经开启了激烈的“抢人大战”,政策力度令人咋舌。东北地区要想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跨越,必须拿出诚意满满的人才引进政策,才能吸引外地人才进入东北发光发热。一要大幅提高薪酬待遇,一般来说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各类人才的就业选择一般有家乡和发达地区两种,东北要想吸引人才需要实行最为直接的物质吸引方法,这是引进优质人力资本的基础;二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营造现代人才观念和建立现代管理体制,注重更加合理地安排和使用人才,可以考虑跨地区的流动工作制等无关档案和编制的人才利用机制,引人策略要与时代同行。

(二)关注高端人才的集聚

一流的人才将是提升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主要推动者,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以更大力度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坚持以市场导向来破解人才流通不畅的难题,建设人尽其才的高端人才使用机制。一要将企业作为高端人才集聚的主阵地,高端人才进入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和管理升级是最为有效的人才使用途径,以高端人才引领产业发展能推动人才项目、产业资本等创新要素落地生根。要关注高端人才的知识与技术储备能否带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以能力而不是学历为判断标准,推动高端智力与经济建设实现无缝连接,在深层次的产业链上建立起高水平的人才链。二要探索柔性引才的发展空间,高端人才一般有着更为严格的环境与精神需求,对于薪酬、奖金等硬性政策有时反而兴趣不浓,因此,必须营造满足高端人才发展需求的工作环境和创业环境,使高端人才能在服务企业发展时实现抱负和自我价值,塑造可持续的人才引进模式来吸引人才自发进入东北。三要实施高端人才本土化战略,人才留任相比人才引进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很多企业培养的高端人才在进入企业一开始就只是以此当作未来发展的跳板,企业无法培养一批信得过、留得住的业务骨干和团队,因此,必须提高高端人才对于所在企业的认同感,通过为高端人才提供合理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激励机制,使这一部分骨干成为企业提高自身层次的持续推动力。

(三)加强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正处于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的阶段,第一、二产业的人才不足会使人才要素的自由配置缺乏活力,不利于新兴产业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第三产业的人才密集也会因该产业的超前发展而对产业结构优化造成障碍,因此,需要加强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一要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培养农村人才,建设现代化农业。抓好农村义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落实发展,配合相应的制度和体制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劳动力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切实的保障。二要加强对第二产业中数控机床、智能制造、电气仪表等装备制造业进行重点人才支持,大力鼓励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争取部分优势产业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和奖励机制来调动企业和个人的工作热情,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改造进程。三要侧重提高第三产业的人才质量,由国家对人力资源的自发流动进行立法监管和引导规划,引导人才资源由饱和甚至密集的行业转向第一、二产业以及亟待发展的第三产业。同时通过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提高现有第三产业的人才层次,使人力资本结构能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此加速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助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猜你喜欢

人才发展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