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自信缺失及其提升对策分析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村民农民活动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可。农村文化发展需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农民文化自信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乡村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和表现,为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提出五条具体途径。

1 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再到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各方面原因,乡村文化自信贯彻得不够深入,出现了信仰缺失、风俗遗失和文化渗透的问题。

1.1 信仰缺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2],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正是选择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并将指引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员已超过9000万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深入推进。然而在部分乡村,有部分人员不信科学信鬼神,不信马列信基督。不信科学信鬼神属于封建落后文化,部分乡村人员在保留着落后的封建思想的同时,将自己的封建思想传递给下一代,譬如男尊女卑和遇事求神的观念。不信马列信基督属于意识形态的问题,西方的文化渗透不曾停止,并且从城市蔓延到乡村,我们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宗教政策,然而西方国家总是擅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文化渗透,宗教是西方渗透者的重要工具。由于落后思想和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村民的思想信仰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1.2 风俗遗失

五千年的岁月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建筑古迹、风俗习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一些农村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消失的危险。

其一,文物古迹的消失。文物古迹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部分乡村为了加快发展,许多建筑古迹被拆除,以现代建筑取而代之,使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失去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二,风俗习惯的淡忘。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和传统礼仪。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乡村邻里之间的沟通减少,一些传统文化风俗正在逐步消失,再加上科技的进步,乡村每家每户能够足不出户的得到日常所需,使得乡村逐渐淡忘了互帮互助和谐团结等传统美德。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人的传承,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较多而产出较慢,不能再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使得很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1.3 文化渗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然而受西方文化传播和渗透的影响,资本主义思想、非主流文化等敌对和边缘文化在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不仅强度增大,而且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宗教上,文化渗透者从城市蔓延到农村。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是前提是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然而由于乡村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宗教渗透者的强说硬教,使得基督教在乡村得以传播,并且文化渗透者采取以人传人的方式,使基督教的宣传不断扩大,严重危害了乡村群众的思想文化安全。网络上,文化渗透者利用各种媒体进行非法宣传。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地区也能方便快捷的使用到计算机网络,文化渗透者采取各种媒体向农民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影响农民对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

2 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乡村文化自信缺失既有主客体原因,也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局限和乡村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分别是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主客体原因,城乡二元结构是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历史原因。

2.1 乡村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是现实原因

步入新时代,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文化氛围却不够浓厚。

其一,乡村的文化活动不够多样,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和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农民在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后,更加追求精神文化需求。而长期以来乡村文化活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乡村文化活动形式得不到创新和发展,大部分乡村仍旧停留在广场舞等单一的文娱活动。

其二,乡村的文化设施不够健全,无法满足开展文化活动的硬件需求。由于乡村资金投入紧缺,对于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则较少,已有的设备设施得不到持续维护,新建场所设施一时也无法投入使用;再加上资源共享不够便捷,各种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载体大部分都处在城镇,使乡村得不到及时便捷的文化资源。

其三,乡村的文化管理不够完善,文化活动的管理和监察没有遵循的制度准则。乡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责任没有具体到人,没有文化责任人使得文化活动开展不够高效,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会降低。乡村文化活动不够多样、文化设施不够健全和文化管理不够完善,导致乡村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2.2 农民文化程度不够高是主体原因

根据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可知,乡村文化自信不够深入不仅因为环境氛围不浓厚,还有农民的文化程度局限的原因。

总体上看,较第二次农业普查乡村人口文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是总体上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且男性文化程度高于女性。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首先导致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内容不能完全知晓,降低了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度,继而降低了其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导致农民对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能完全理解,由于文化知识的欠缺,农民无法了解文化活动的真正意义,甚至会觉得参加文化活动是一种任务,产生懈怠迁延的心理。另外,由于大量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使得农村青年人口常年在城市生活,乡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变得更加艰难。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局限,是乡村文化自信的主体原因;农民不能正确地认识文化自信,无法投入到农村文化自信的建设上来,同时也无法促进农民自身的发展。

2.3 城乡二元结构并存是历史原因

在特定的现实背景下,为了打破西方封锁迅速恢复经济,我们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业服务于重工业,因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在经济条件方面,乡镇财政紧张,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乡村经济发展上,因而投入到文化的资金比例不高。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国家给予乡村的物质支持不够,将大部分学校、文化宫等科教场所建立在城市,对于乡村文化用品的供给也不够充分,使得乡村的文化教育较城市发展较慢。

在人才引进方面,乡村由于技术落后、设备不全和交通不便等原因,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乡村教育工作者和乡村文化服务人员欠缺,使得乡村文化发展缺乏优秀的人才。城乡二元结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乡村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强大的物质支撑。城乡二元结构是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历史原因,但是迈入新时代,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二元结构终将削弱,乡村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自信。

3 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对策

3.1 教育宣传以培养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

乡村文化自信是以村民为主体的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乡村文化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关系到村民能否自觉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长期以来乡村文化活动数量较少并且形式单一,广场舞扭秧歌等传统的文化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乡村人民的精神需求,然而农民是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只有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才能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一方面,由村委会定期主持,在乡村内部开展村民教育活动。如召开村民教育大会、播放与文化相关的影片、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等活动。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采取村民教育活动,能够快速使村民学习到关于文化自信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村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可以组织参观博物馆等文化载体,博物馆是文化的有效载体,能够间接反映出时代的印记,使农民能够自己亲身感受到身边的文化。另一方面,聘请外部专家进乡村做教育讲座,以文化专题的形式讲授文化知识,积极与村民互动,并让每个村民都分享自己对文化自信的认识,相互探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探讨中增强村民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提升村民的文化主人公意识。

3.2 继承创新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使农民逐渐树立起文化自信。首先,要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各个地方会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特有文化,如家风家训、村规村约等,将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系统的鲜明的本地文化,使村民对当地的文化了然于心,为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提供基本的理论内容。其次,利用已经挖掘的地方文化,创造性地发展文化产业。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能够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使得农民文化自信的树立有了物质支撑。如发展文化旅游业,向其他地区宣传自己的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这样既可以继承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与其他地区文化相互交流和借鉴,并在继承创新中树立起文化自信。通过文化继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村民对当地文化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在文化发展中享受其带来的精神物质满足,从而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3.3 注入资金引进人才以建设乡村文化队伍

经济决定文化,物质决定精神,实现乡村文化的发展,应该适当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政府在保障实施这项工程的同时,应该合理划分财政各方面支出,对于乡村文化的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应该发挥政府一两拨千金的作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为当地乡村文化建设聚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3]。人才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因素,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乡村文化的发展紧跟时代。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分,乡村地区可以通过选调生和大学生下乡等政策,以独特的地区特色吸引大学生,以朴素的乡情留住大学生,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可以为支援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设立合理的物质和生活保障,以便于高素质人才更加安心和努力工作。通过资金的注入,乡村文化的发展就有了经济支撑,从根本上保证了乡村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村民农民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