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通”译唐典 音美意深远
——从“三化论”角度看唐诗中典故的英译

2020-02-25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原诗变通典故

苏 琳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机电分院,江苏 无锡 214028)

唐朝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唐代诗人创作了无数的佳作名篇,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和动人的情感,均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当下很多翻译家和学者研究唐诗英译,致力于使唐诗的美不仅能跨越历史,更能跨越语言、国家和文化,成为世人共享的财富。

一、典故及用典优越性

唐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即用典,典故(allu‐sion),原指旧制、旧例,现常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的解释有三:典制和掌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语;具有教育意义且耳熟能详的人或事。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讲究含蓄蕴藉,古代诗人喜欢用典来曲尽委婉之意,取得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唐诗用典,类型多样,方式多变。用典,既可用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也可借古喻今委婉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使诗歌形象丰满,内涵丰富,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传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唐诗中典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译典却给译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创作格律诗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英译文质兼美的唐诗则是难上加难。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使英译唐诗这项工作尤为艰辛和困难。

二、许渊冲及其“三化论”

典多、译难,使得大量译者望而却步,许渊冲先生却迎难而上,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翻译名家许渊冲先生,通过长期的翻译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指导翻译活动的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就是许教授的翻译观,其中“三化”(等化、浅化、深化)是翻译的方法论。

“三化论”源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钱钟书认为文学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87。许教授认为翻译可以说是“化学”,是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这种“化”有限度,只能化成原文内容所有、原文形式所无的译文,不能化成原文内容所无的东西[2]。

三、许渊冲唐诗典故翻译例析

《翻译的艺术》中《浅化·等化·深化:三化论》一章,许教授研究了翻译的“变通”,他认为“翻译典故必须变通”。本文选取《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 首:唐诗》中几篇译作,尝试分析和研究许教授在英译唐诗中典故时“三化”方法的运用,期望对许教授的三化法有更明晰而深刻的理解。

(一)浅化避短

浅化,把特殊的东西一般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化难为易、以音译形等[3]11。浅化是为了意似,它可以弱化译语的劣势,使译作易懂。

1.省略减词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他卧薪尝胆,誓报此仇。二十年后他把吴国灭了,战士们衣锦还乡。

The king of Yue returned, having de‐stroyed the foe;

His loyal men came home, with silken dress aglow[4]8.

这首诗通过旧时繁盛和现下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原文没有多少深层含义,译文对于越王勾践只译出了他的身份,省略翻译其名字,这并不影响读者对全句乃至全诗的理解,反而简单明了。

2.直接译音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是地名,卫青曾奇袭龙城,七战七胜匈奴。“飞将”是指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个人,而是指众多汉朝的抗匈名将。

If the Flying General were still there in command,

No hostile steeds would have dared to invade our land[4]9.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许教授简化“龙城飞将”所指代的意思,只译“Flying General”,可以说是直译了。正是这样的直白,避免了长篇累述人物故事,直接铺陈画面,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

3.化难为易

李白《长干行》以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其中有两句:“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抱柱信”为一典故,出自《庄子·盗跖篇》,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望夫台”也是一个典故,传说古代有一女子因想念远征的丈夫而每天上山候望,很久以后,她变成了一块石头,后人称其为望夫石。

Rather than break faith, you declared you’d die.

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tower high[4]35?

这两句通过两个典故,表达主人公珍惜爱情,思念丈夫的心情。“你宁死也不愿失信,谁知我独宿高塔”,如果要将两个典故的文化信息全部译出,不仅需要大量篇幅,而且对外国读者的理解也没有什么帮助。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许教授没有拘泥于典故的内容,而是译出典故喻义,传达原诗的意境,句尾押韵。

4.合并翻译

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此处运用两个典故,一是,姜太公在渭水钓鱼,遇周文王,后助周灭商。二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舟从日月旁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I poise a fishing pole with ease on the green stream

Or set sail for the sun like the sage in a dream[4]4.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在从政路上遭遇艰难时,想起两位贤臣未遇明君时的境况,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许教授译出典故的情节,将典故主人公吕尚、伊尹两人合并,译为“梦中的圣贤”,两句结尾“stream”和“dream”音似、形似,对仗工整,音美,形也美。

浅化为了“易懂”,以现有例子来看,浅化是一种简单的翻译,用简明易懂的语言直接揭示所译典故的内涵或内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事实的简约提法。如勾践例虽然对于中国人或许有更深的内涵,但就诗歌语境只要简单说明即可理解诗意。二是诗歌使用了典故的引申义进行某种类比。译诗不宜过长,此类典故的翻译不妨直接指出内涵。

(二)深化扬长

深化,把原诗的表层深化了,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以旧译新、无中生有等[3]11。深化是为了神似,它可以发挥译语的优势,传达原诗深层的东西。

1.加词增译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典出乐府《折杨柳枝》,“柳”谐音“留”,临去时折柳,暗示留恋、留念,折柳赠别在唐朝盛行。

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s grow?

Beyond the Gate of Jade no vernal wind will blow[4]5.

这两句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为什么要抱怨没有杨柳生长呢,“grow”是原文中没有的,增加这一词,具体化了场景,同时句尾押韵,诗文朗朗上口。

2.具化情景

杜牧《泊秦淮》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乐曲《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非常喜欢的作品,后人称之为亡国之音。

The songstress knowing not the grief of conquered land,

Still sings the song composed by a captive king’s hand[4]40.

诗人借题发挥,借陈后主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沉湎酒色的晚唐统治者。“后庭花”被具体化,译为“由被俘帝王作曲的歌曲”,宋词《桂枝香》中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许译“The songstresses still sing the song composed in vain by a captive king.”和上文一致。在贺铸《台城游》中:犹唱后庭花,则译为“the Backyard Flower”。

3.无中生有

白居易《长恨歌》诗中引用典故意在强调李杨爱情的忠贞不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鸟”和“连理枝”来自战国时期采桑女息氏与韩凭的爱情悲剧,后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On high,we'd be two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4]86.

连理枝一句中的spring to spring 是“从一个春季到次年春季,年复一年,永永远远”的意思。增加了这句,点明了典故的寓意,译出了诗中愿长长久久在一起的意境,同时与上句wing to wing 形式对等,韵尾一致,可谓是锦上添花。

深化为了“扬长”,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原诗所表达的情感凝练升华。从现有举例来说,更多是关照英文中诗句的押韵,根据原有典故意蕴加以形式上的点染。从内涵角度来看,将意蕴中原有的隐含意味有选择性的明白地表述出来,在通晓原有典故含义的基础上兼顾诗歌行文的韵律美,进而选用英文进行某种阐释化翻译。相比于直译,“深化”更具体些,但这个具体不是内容的无中生有,而是原有唐诗内容意味符合英文诗歌韵律美的精选呈现。

(三)等化取巧

等化,包括形似的对等、意似的动态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正说反说、主宾互换、主动被动互换、同词异译、异词同译、典故移植等[3]11。浅化是避短,深化是扬长,等化是半扬长半避短,是为了意似又形似,它可取得译语对原语的均势。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冰心”见于《宋书》: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玉壶”见于《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4]11.

这首送别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如果我在北方的朋友问我是否安好,我心如水晶瓶中的冰一样无暇。“冰心”直译如冰的心,“玉壶”转化为水晶瓶,中国人对于玉情有独钟,而在西方人眼中水晶更有价值,等化的译法适应外国读者的价值概念,有利于诗句的美的传达。

诗中将玉译为水晶,这里许教授似乎更追求一种翻译上的神似。中国是爱玉之国,中国人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唐诗宋词中有很多关于玉的作品,许教授英译有“玉”的诗句时,有时会将其转化为水晶,如“琼楼玉宇”译为“crystalline palace”;有时则直译,如“玉楼宴罢醉和春”中的玉楼就译为“Jade Tower”;有时则会根据诗句的内容来译,如“玉壶光转”中的玉壶,因其指代月,故译为“the moon”。不管使用哪种翻译形式,都是根据原文的一种“化”法,都是为了更好的传达诗句的情感和内涵。

等化为了“通顺”,体现的是一种对等,意似的等值。西方文字互译时,因为两种文字有90%以上可以找到对等词,所以不难解决;但中西互译时,两种文字只有约45%可以对等,那翻译的困难就大得多了[1]85。从整体来看,使用等化法来翻译唐诗中典故的例子较少,其实别说英译,就是汉语白话文要对等译出唐诗的内涵韵味也很难,有些确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山水等自然实景描绘和人类喜乐等共通情感,中西基本没有文化和理解上的隔阂,使用等化法,借中西文化互通的巧,构唐诗英译的桥。

(四)三化并用

其实在译诗时,“三化”法很难明确区别割裂,通常是融合使用,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传达原诗的“三美”,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李商隐善于用典,《锦瑟》是他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许教授的文章两次谈到《锦瑟》的英译,在《翻译与评论》一文中,他分析诗的结构,对照James J.Y.Liu 的译文,给出了新译文。在《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一文中,他扬长避短,将自己的译作大胆改译。

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典出《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弦为二十五”。许译: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4]42?许教授认为诗人是借客观事物(锦瑟),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哀怨)[5]17。以zither 来译瑟,使用等化法,增加sad来译“悲”,借物抒情,虚实结合。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包含典故:周庄梦蝶和杜鹃啼血。许教授认为第三句写作者华年的迷梦,并不是真写庄生,所以“庄生”不一定要译出来,反而可以增加迷离恍惚之感。第四句说望帝死后,冤魂化为杜鹃,也是借杜鹃的哀音,写诗人的悲愤,不一定要译出“望帝”[5]17。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4]42.

这两句采用浅化法,省略了典故的主角,只译出了典故的精华,同时,原文“梦迷”的m 双声词,译文中得到了保留。得其精而忘其粗,扬其长而避其短,译文很好的传达了原诗的意象。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里包含两个典故:沧海珠泪和良玉生烟。许教授分析第五行的“精”是珠化泪,第六行的“精”是玉化烟[6]。前句用“泪”写恨,后句用“烟”写迷惘。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watch vapor rise[4]42!

这两句为了避短,删除了“沧海”和“蓝田”,以“月明”和“日暖”开始,两句对称,体现“行美”,发挥了译文的优势。

整首诗的翻译采用尾韵的方式,“strings”和“springs”押 韵,“butterfly”和“cry”押 韵,“eyes”和“rise”押韵,“again”和“then”押韵。这种节奏感,给人带来听觉上的美感,达到了“音美”的效果。同时,译文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原诗的精华在译文中也得到保留,增加了译文的意境美。

四、结语

唐诗文字简洁凝练,典故蕴含丰富含义,许教授的翻译在文字上总体风格是简明通俗的,更着重于诗歌的内涵意蕴的表现。采用“三化”法来翻译唐诗典故,浅化避短,深化扬长,等化取巧,三化并用,以诗译诗,传情达意,成功地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和情感,使译文在保留原作艺术魅力的基础上,有效克服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障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1815 年英国汉学家马礼逊将唐诗译成英语以来,唐诗英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在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唐诗走在了前列,也应该走在前列。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有着重大意义。中西大批学者都对唐诗英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许教授的成就和贡献不容忽视。六十余年的文学翻译生涯,许教授翻译了无数优秀作品,创作了多部翻译论著,唐诗流传了千年,许教授让唐诗的美,芬芳世界。

猜你喜欢

原诗变通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数学变通
闻鸡起舞
刻舟求剑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