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路安徽庐剧的发展思考

2020-02-25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东路芜湖市芜湖

赵 强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目前,戏曲界公认庐剧在安徽省内传播主要分为西、中、东三路。西路庐剧以大别山区的霍山县及六安市区为中心,渐次向西北发展,延及寿县、淮南市区及蚌埠市。中路以合肥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具体地域为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全椒县、庐江县和定远县。东路庐剧以芜湖市区为中心,辐射含山县、无为县、和县、当涂县、繁昌县、南陵县等[1]103。三路庐剧基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土壤,融合本土文化、方言、习俗,各具特色。

现如今,西路、中路庐剧主要依附于省会城市发展尚为良好,有关舞台演出、学术研究不胜枚举。隔江相望的东路庐剧却逐渐式微,导致东路庐剧现今鲜有问津。芜湖、马鞍山、宣城等地虽仍有庐剧班社活跃其间,但实地考察发现,这些草台班社演出除庐剧外,还兼唱黄梅戏、越剧等知名度较高的戏种以此招徕观众。除此之外,本土的东路庐剧在省会合肥中路庐剧影响下,其独有的特色唱腔、剧目已经离本源渐行渐远。另据2008年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显示,东路庐剧传承基地现仅剩一家国营和县庐剧团。关于东路安徽庐剧的研究,已发表的期刊论文也仅有寥寥几篇。东路安徽庐剧生存发展的态势不容乐观,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有待丰富,提出的发展保护路径还有待全面。

从戏班角度出发,关注戏班人、事、艺术实践以及自身文化体现诸方面,无疑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地方戏曲艺术发展轨迹[2]。因此,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芜湖市庐剧专业演出团体——“艺禾庐剧团”的生存发展状况并探析其末路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东路安徽庐剧历史发展的研究欠缺。

1 1949年以前芜湖地区庐剧生存状况

清同治年间,巢县知县陈炳所立“正堂陈示”碑文记载,庐剧是被玷污和损害较为严重的一个剧种,但正因为劳动人民的喜爱,才延续了它的生命。同治年间,巢湖一带就有为数不少的庐剧班社活动。直到辛亥革命前夕,庐剧艺人进入芜湖开始打地摊演出。抗日战争前夕,芜湖地区开始出现一批半职业庐剧班社,但仅在农闲时、重大节日期间排练演出。后在战争、经济萧条等影响下,许多庐剧班社纷纷解体[1]101。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社会趋于和平稳定,芜湖地区庐剧班社数量才开始有所回升。

旧时期班社演员大多为农民,文化艺术素养不高,并不具备创作新作品的能力。在芜湖码头,他们搬演内容多为简短的花腔小戏、折子戏、“水词戏”(记住演出内容大致情节,登台即兴填词演出)等。演出音乐伴奏大多依靠一人敲锣打鼓,一唱而众和,演唱曲调多是一剧一曲专用。如演《打桑》,以唱【打石化调】一曲到底;演《打学钱》,以唱【杨柳青调】一曲到底。另外,此时大多数草台班社经济并不宽裕,道具仅依靠一两张桌椅,戏装只能与其他班社共买共用,或由演员个人出钱购买自己行当角色的服装。因此,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社在搬演台本大戏时,不得不从外班借演员、借戏装演出。若有演员或戏装“缺席”,演出则不得不终止,落后的生产条件极大地限制了庐剧艺术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庐剧发展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不前的。

2 芜湖市艺禾庐剧团的生存、改革与发展

1949年11月1日,中央政府成立戏曲改进局,任务是:负责进行戏曲剧目和演出的调查研究;制订戏曲工作政策;团结、改造艺人,培养新生力量;组织力量整理、改编、创作戏曲剧目;改革旧班社制度;辅导演出团体排演新戏[3]。1951年5月,周恩来总理签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人民戏曲是以民主精神与爱国精神教育广大人民的重要武器。”[4]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戏曲改革工作的迫切希冀和重视。《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记载:“1951年1月,芜湖市正式成立戏曲改进协会,派王少襄、茆耕茹等人进驻吴孝义倒七戏班和合众倒七戏班,帮助排演现代戏《血海深仇》,丰富了倒七戏伴奏音乐。”[1]54鉴于茆耕茹老师在1951年亲历有关芜湖地区庐剧戏曲改进工作,因此,笔者于2019年6月、8月、9月多次登门拜访在芜湖居住的茆耕茹老师,深入了解茆耕茹先生进驻的吴孝义倒七戏班的发展生态。

2.1 东路庐剧进入城市及芜湖市艺禾庐剧团成立

据茆耕茹先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吴孝义首先在芜湖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庐剧职业班社——芜湖市吴孝义倒七戏班。吴孝义倒七戏班中的演员构成多是以家庭式成员组合方式,一共有22人,包含中老年演员8人,青年演员14人,其中还有一位演员后来在安徽省艺校当戏曲身段教师。他们的艺术水平高,拿手戏多,拥有众多的戏迷。另外,班社的演出不只局限于芜湖市本地,他们沿江跑码头搭台演出,长期流动于长江南北,足迹宽阔。”

1951—1953年,芜湖市戏改协会派遣人员对“芜湖市吴孝义倒七戏班”进行改组,剧团名称开始启用“艺禾”二字,1953年正式更名为“芜湖市艺禾倒七戏剧团”,其所有权由团长私有制变更为集体所有制。1955年经安徽省委批准,倒七戏正式改名为庐剧。同年,“芜湖市艺禾倒七戏剧团”更名为“芜湖市艺禾庐剧团”。1956年,为参加安徽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芜湖市艺禾庐剧团和芜湖市大众庐剧团联合组成芜湖市庐剧代表队。1959年,在此基础上,两团合并更名为芜湖市庐剧团,其所有权变更为全民所有,成为芜湖市第一个国营庐剧剧团。芜湖市庐剧团的成立,标志着倒七戏正式作为剧种走向城市化的深刻转变。

2.2 戏曲改革“试点”剧团

艺禾庐剧团作为芜湖地区戏曲改革试点剧团,是安徽省首批进驻文化干部指导生产的剧团之一,成为全省戏改的先锋剧团。改革带来的得与失、对与错,在现今的历史角度看,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2.1 剧团艺人思想、技艺、性别结构的变迁

戏曲改革的核心是“改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要素[5]。文化干部进驻芜湖市艺禾庐剧团后,定期开展艺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升演员道德品质及政治素养。时任芜湖市文化局副局长娄良鸿带领艺人认真学习党纲,积极鼓励艺人参加政治培训班,提升政治素养。其次,在教授艺人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带领艺人们观摩其他戏种演出,增强个人艺术素养。《安徽戏剧》1958年第三期刊登艺禾庐剧团署名文章《重视戏曲艺术接班人》一文中提到演员管理:(1)专人负责,层层包干,包教包学(老艺人教青年艺人,青年艺人教学员);(2)合理安排时间,学员集中训练(上午七至九点为青年演员、学员练功、练唱腔,九至十一点学员集中学戏、排戏);(3)全面照顾,重点培养,破除迷信,大胆放手[6]。

这些举措使得老艺人、青年演员、学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同时,演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间接壮大了剧团力量。今天看来,芜湖市艺禾庐剧团对于“改人”这一核心问题抓住了“思想政治为先”的重点,牵住了“牛鼻子”。文化干部的高瞻远瞩与剧团艺人们的精诚合作,使得芜湖市艺禾庐剧团的发展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

旧时期,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抛头露面登台唱戏的女艺人凤毛麟角,戏班演出里的旦角一般都由男性艺人反串演出。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一些热爱戏曲演出的女演员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此时的芜湖市艺禾庐剧团老生行当有宛美伦、董少轩、汤道广、吴孝义、叶耀祥、李少山、徐先宏等7人,小生行当有李仁友、张立枝、葛传江、马少华、王正保、汪维顺、胡春林等7人,花旦行当有郑凤霞、阎桂英、徐月英、胡文珺、盛先进、陈桂英等6人,其中女艺人宛美伦、郑凤霞、阎桂英、徐月英、胡文珺、陈桂英共6人约占剧团总人数的30%。剧团性别结构的变迁提升了女艺人的社会地位,女艺人们也丰富了东路庐剧艺术的发展,为庐剧的传播与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庐剧皇后”丁玉兰就是庐剧女演员的突出代表。

2.2.2 剧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时俱进

戏改前,芜湖市吴孝义倒七戏班社属班主私营制,收入来源以天南海北的流动演出为主。以同时期芜湖合众倒七戏班为例,演出酬金根据每天演出的营业额按比例分配,30%为剧场场地使用费,5%归为政府税收,余下65%在上台演出的主配角之间以传统戏曲演出方式实现分账。除了班社中“名角”演出可拿到较为可观的酬金之外,多数艺人生存不易。1949年后,新政权确定了将分散于民间的戏曲班社纳入体制管理的政策[5]。1951年,政府将芜湖市吴孝义倒七戏班社改组为芜湖市艺禾倒七戏剧团,过去私营性质变成集体所有。过去的旧艺人一跃成为新中国的“公务员”,剧团演艺人员在生活上享受政府福利,身份上享受干部待遇,经济上虽不是政府全额拨款,但如果剧团经营状况不佳,政府也会对剧团职工予以补贴,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剧团体制改革,提高了艺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艺人对新社会的认同感,激发了其对演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在剧团运行方面,首先,艺禾庐剧团第一个以剧团名义贷款购买舞台布景、演出设备;其次,改变过去“名角制”为“导演制”,由导演统筹演出形式及内容;其三,戏曲演唱摒弃方言,改用普通话,并进一步完善演出主任、作曲、美术、技术辅导、挖掘整理剧目等人员配置。大刀阔斧的变革使得艺禾庐剧团的演员积极性、舞台艺术、演出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2.2.3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旧时民间班社为了增加收入,剧目演出大多迎合农民群众的喜好,以期获得大量观众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因此,演出内容“唯观众至上”是当时民间班社团体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观众喜欢看什么、想看什么,演员们就演什么,其中不乏掺有猥亵、暴力、恐怖等低俗的思想内容。

芜湖市艺禾庐剧团的文教干部对剧团演出新编戏、传统小戏、剧目戏及其他剧种优秀剧目统筹兼顾。除了大力提倡排演拥护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戏、文明戏之外,重点在于编剧根据艺人们口述挖掘、整理的优秀剧目,对其中的不良内容和不良表演方法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改,革除有毒害的思想内容。如由《梁祝情缘》剧本其中一折改编而来的《打枣》折子戏中,编剧张华将原剧本中“马文才”角色更换为“师妹”,从而避免借搜枣调戏英台的低俗情节出现。导演胡雨林根据旧艺人口述本《清风亭》一折,并考之《缀白裘》所辑,改编为传统剧目《红灯记》,增强了控诉残酷的封建制度的主题性,将其中掺杂的封建毒素革除、删改。例如,当张继宝为其生母认领去后,老张唱道:“命中有来终须有,命中无子莫强求。”“老张做了强求事,捡了儿子不到头。”寥寥数语,充满了封建命运观思想。新编《红灯记》中对这两句话进行了删除。再如民间盛行的封神榜剧,很多剧团干部认为封神榜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一票否决并予以拒演。芜湖市艺禾庐剧团演出主任吴健却认为,封神榜故事中人物或正,或邪,或善,或恶,但人民的爱恨情仇却是十分严正鲜明的,尤其是故事中大胆提出的“君待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和“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的口号,反对 “愚忠愚孝”,具有鲜明反封建色彩,不能因“怪力乱神”之说而淹没。芜湖市艺禾庐剧团毅然搬演后,获得党和政府的支持及人民大众的一致好评。

对于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大戏、折子戏,芜湖市艺禾庐剧团亦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如在编演黄梅戏优秀传统剧目《乌金记》时,导演胡雨林并非照搬照演,而是精益求精,对于剧目演出中“周明月妻子陈氏为救丈夫自缢于总督衙前鼓架之下伸冤”片段,他把陈氏自缢改为碰死,删除了具有恐怖因素的舞台表现。

采访过程中,笔者于茆耕茹先生家中发现1958年安徽省第二届戏曲演出观摩大会——芜湖代表团演出节目单页。据统计,共有庐剧、越剧、皖南花鼓戏、梨簧戏、京剧、徽剧、锡剧等7个剧种参演,演出剧目共计15个,其中现代戏11个,传统戏4个。15个剧目中庐剧7个,占总剧目约47%,芜湖市艺禾庐剧团直接参与编、导庐剧剧目有4个,占7个庐剧剧目约57%。除庐剧外,艺禾庐剧团主创人员还参与越剧现代大戏《汤天池》、梨簧戏现代小戏《新芜路上》剧目编演。

芜湖市艺禾庐剧团敢为人先、推陈出新的改革精神,不仅使其从剧目内容到表现方式都得到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改戏而形成的一批具有东路特色的庐剧剧目,奠定了东路庐剧在安徽省内举足轻重的地位。

3 东路庐剧改革思考与展望

芜湖市艺禾庐剧团作为安徽省首批试点改革剧团,政策的提出、举措的实施对于其他剧团都有着示范作用。作为东路庐剧演出的突出代表,艺禾庐剧团的成就在一定限度上促进了东路庐剧的发展壮大,提升了东路庐剧的社会影响力。没有“戏曲改革”,就没有芜湖市艺禾庐剧团重新焕发生机、良性发展的可能,也就没有东路庐剧的大放异彩。 但芜湖市艺禾庐剧团个性发展终究不能代表整体东路庐剧剧团走向。在历经改革后遍地繁荣的景象下,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1)庐剧演出过于推崇使用普通话演唱,则削弱了地方戏庐剧独有的艺术魅力。东路庐剧正是庐剧在东路以芜湖、马鞍山等地区为中心,传播、发展结合当地方言而形成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剧种,改用普通话演唱,必然使得庐剧的“乡土”气息荡然无存,失去地方性的优势,“高精尖”的东路庐剧会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2)集体所有制的运营模式带来旱涝保收、基本平等的工资制度,可能会削弱一些优秀演员不断精进技艺的积极性,从而淡化过去“名角效应”给剧种生存发展带来的不竭动力。

(3)庐剧团剧目尽管经历变革发展,但实际演出仍多以艺人拿手传统戏为主,厚古薄今,抱住传统剧目不放,拒绝学习新戏,剧团自主独立创编的现代戏少之又少。戏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没有新的思想注入,没有新的剧目补充,故步自封的发展模式必然会脱离时代。

东路庐剧从产生到发展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剧团本身的局限性、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娱乐多元化的冲击,使它由过去的一片繁荣到现今的鲜有问津。过去的芜湖市大众庐剧团、艺禾庐剧团、合众庐剧团等百花齐放,而现今只有和县庐剧团一枝独秀。尽管情况不容乐观,但发展仍不能盲从主流。首先,在东路安徽庐剧剧团管理上一定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个性是每个剧团得以独立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政策的落实应与剧团实际相结合,以政策促健全、以政策促发展,从而正确实现政策下达的目的。其次,东路安徽庐剧演唱的韵白是结合本土方言发展的一大特色,面对新时代戏曲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坚守自身特色,才能在牢牢占据本地戏曲市场的前提下走向更高平台。其三,东路安徽庐剧历经两百年的发展,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董少轩、吴孝义等,他们对自己艺术上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值得发扬与肯定,每一位优秀的老艺人逝世都是东路安徽庐剧的损失,因此,尽早建立当前东路庐剧非遗传承人武道芳、童霖、王雪丽、武燕等名家艺术档案,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东路庐剧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及时止损的最好方式,也是东路庐剧得以正统传承的宝贵资料。其四,面对新时代的变革发展,东路庐剧要顺时、顺势而为,不仅经典剧目要不断融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还要敢于推陈出新,打造优秀现代剧目,真正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4 结 语

东路庐剧作为安徽庐剧的重要一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从衰落—崛起—衰落的发展历程。这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芜湖艺禾庐剧团的生存发展情况,从芜湖艺禾庐剧团的发展史,研究分析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中的得与失,可以窥见整个东路庐剧的发展情况,并且为当前庐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东路庐剧不能仅靠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历史眷顾而存,东路庐剧的传承者要主动吸收社会文化养料充实本体,寻求宣传自我、发扬自我的契机,同时,也要借助融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来进一步拓宽东路庐剧的传播路径。只有这样,未来东路庐剧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猜你喜欢

东路芜湖市芜湖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北京东路的歌谣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十里桃林平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