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2020-02-25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职人员时代政治

王 楠

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1]大学生在新时代肩负着民族振兴的使命,能否成长成才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新时代给大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找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阶段的矛盾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郭馥铭[2]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和思想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马蔚蔚等[3]指出,要把着眼点放在大学生所处的发展环境中;梁荣[4]指出,要重点突出“三个责任主体”。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针对现实挑战和客观问题,从组织、机制、人员、内容和方法等多个方面改进完善,从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

1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西方文化的加剧渗透

美国中情局“十条诫令”提出:“尽量用物质来引诱、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这让西方国家感到“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为了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这些国家进一步强化了文化渗透的力度,渗透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与隐蔽。随着我国“净网行动”的不断强化,西方逐渐加强以影视产业为手段的文化渗透,通过影视剧大肆兜售西式“民主”“人权”的同时抹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人民形象,高分美剧《切尔诺贝利》中前苏联高官总是官僚、冷酷的嘴脸,威胁逼迫下属赴核事故一线救灾的场景比比皆是,这与历史事实是大相径庭的。此外,《哈弗公开课》的免费上线也是值得警惕的,科学没有国界,但学者的立场与思想是有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大学生心目中的英雄首选“复仇者联盟”,以物质享受为人生目标,追求极端个人主义,西方的文化渗透已然取得了“成果”[7]。

1.2 直播时代的思想冲击

互联网进入直播时代,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极。在教育领域,“直播+教育”“直播+咨询”“直播+互动”丰富了教育的模式机制,高质量的直播教育资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倍增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2018年的调查中指出,80%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使用超过3个小时。但值得注意的是,直播时代刚刚兴起,相应的监管机制还不健全,加之直播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在内容方面,参与直播的审核门槛较低,导致了直播的内容良莠不齐,低级媚俗的直播偶有发生。“裸贷”的兴起与网络直播中“白富美”“高富帅”等传达的拜金主义不无关系,部分主播采用编造谣言、色情诱惑和恶意偷拍等方式进行博眼球、赚打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塑[8]。

1.3 社会压力的负面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模式由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警惕,内在转型需求和外在防备警惕加剧了社会竞争压力。适当的压力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但如果缺乏有效疏导,社会压力会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阻力。逐年增长的考研人数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但考研大军中希望通过待在校园而延缓面对社会压力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佛系”思想在大学校园的流行,不是真的淡然与坦然,而是部分大学生们对平庸心有不甘、对拼搏心有忌惮的伪佛系,“996”话题(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工作6天)引起的广泛热议侧面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的焦虑。大竞争、快节奏的社会现状会不会引起新时代大学生对生存与发展产生“低欲望”心理,是迫切需要全社会尤其是高校高度警惕的问题。

2 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重“新”难重“心”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陈出新,互动式、网络化等新思维、新模式相继被提出并普及,但各高校践行的效果却参差不齐,究其根本是重“创新”却难以“走心”,重点表现在教师群体初心、恒心、知心等三个方面。一是初心易受影响。教师的初心是立德树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大肆兜售“普世价值”,如果教师不注重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立德树人的初心很容易被淡化,稍有不慎甚至会造成恶劣影响。二是恒心易被消磨。时间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部分教师入职时志存高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活压力、家庭琐事牵绊等因素很容易消磨恒心,影响工作标准。三是知心难见实效。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创新必须围绕主体,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发散、个人主义思想偏重,知心环节很难实现。

2.2 重“形”不重“行”

形式主义是教育事业的大敌,毛主席曾深刻地指出:“形式主义害死人。”[9]随着反四风的深化推进,高校的形式主义基本被根除,但一些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然有一定市场。一是教育组织层面。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忙于行政事务多、研究教学方法少,方案计划制定多、落实情况反馈少,先进理念引进多、投入实践运用少。二是教学实践层面。习惯用制度的完备代替效果的取得,方法模式刻板,追求一劳永逸,没有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做针对性研究,常常是一套教案管多年,存在不以学生为主体的“伪互动”。组织形式大于践行力度的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程度的存在,充分说明部分高校的教职人员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留在过去时。

2.3 重“愈”不重“预”

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的重心,但实践中却比较被动。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应该是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塑造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但现阶段的重点放在了“三观”的纠偏和思想的疏导方面,重治愈却不聚焦预见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之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满足于“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而是要追求“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到关口前移,加强预想预防,用预见防患未然。

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3.1 坚持方向引领、从严抓管,发挥党委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5]由此可知,高校党委在人才培育方面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须臾不可轻视与懈怠。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之一,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坚持方向引领、从严抓管,落实好“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责任制[4]。一是校党委层面。坚定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时刻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制,书记、校长要以第一责任人的担当,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严抓各类标准规范的贯彻落实,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打折扣、不走偏路。二是院系党组织层面。对本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总责,要根据校党委的决策指示,针对本院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要指导基层党支部的工作落实,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三是基层党支部层面。作为党在高校基层的神经末梢,是党了解学生群体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党员管理和师生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坚持科学完备、因势而新,完善思政教育机制

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离不开一套健全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工作机制。一是系统性设计。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要坚持用系统性代替运动式,坚持抓根本、求实效、管长远,围绕“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引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为实践”三项使命这个根本,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和文化特色,突出主动性和预见性。二是动态化修订。既要确保工作机制不断线,还要确保工作机制的与时俱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实时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对思政工作机制进行动态化修订。三是闭环性监管。用制度的完备代替制度的落实是最大的形式主义,要建立“清单制+责任制”的模式,做到时时有反馈、事事有落实,用监管的闭环性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3.3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建强教职人员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的教职人员更是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先锋,因此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断建强教职人员队伍[10]。一是要针对性强化思政教师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塑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因此要针对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选准配强辅导员队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修不少于16学分的思政教育课程,理论课上搭建的思想框架如果缺少辅导员身体力行的引导,很容易停在课上、留在纸上。因此,辅导员的素质与修为显得尤为关键,必须要严把入口关,坚持政治素质“一票否决制”,采取全程淘汰机制。三是要常态化开展理论培训。毛主席曾指出:“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人的德行与修为也如此,教职人员的初心亦是如此,对高校全体教职人员要进行常态化的理论培训,强化理论素养,用教职人员的先进性引领大学生的先进性。四是要定期组织政治考核。考核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是确保理论培训不流于形式的根本保证,考核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考试的结果却要极端重视,要与教职人员的成长进步挂钩,用考核倒逼教职人员改造思想、提升素养。

3.4 坚持理论主导、实践牵引,提升思政课程质量

一方面,要坚持理论主导。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11]这既充分肯定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必须强化理论自信,也指出理论教学必须有说服力。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系统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让新时代大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确保理论的先进性转化为其自身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实践牵引。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思政课程创新实践,采取学习会、辩论赛、研讨组和宣讲团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大学生在搜寻、辨析的过程中掌握真理、形成真知,进而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的信仰者、践行者和宣传者,形成青年影响青年的生动局面。

3.5 坚持围绕主体、因地制宜,用好新型媒体工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面对直播时代带来的挑战,绝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而是要乘势而为,大胆用“新”,更要用“心”。一是要围绕主体。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在管理使用新媒体平台方面,用“启发式”“自主式”代替“填鸭式”。高校管理新媒体的部门重点负责思想的引导和政策的把控,平台具体的运营和活动的筹划要以学生自主开展为主,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强化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锻炼大学生活动筹划、影音编辑等方面的技能,增强适应社会压力的能力。二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味地迷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既要用好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遗迹和红色基因,还要强化对本校的精神文化传承,更要利用新媒体“短、平、快”的优势深挖身边的先锋楷模,让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备活力与说服力[12]。三是要守住底线。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是互联网,高校必须要用好新型媒体,做好正面引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正本清源,突出重大纪念活动和敏感时段,主动设置议题,引领舆论走向,绝不给错误思潮和有害信息提供滋生的温床和传播的途径。

4 结 语

新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高校要正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客观问题,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坚持发挥党委主体责任、完善思政教育机制、建强教职人员队伍、提升思政课程质量、用好新型媒体工具,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把新时代大学生培养塑造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教职人员时代政治
抓住关键环节 加强规范引导打造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新修订《湖北省宗教事务条例》解读之五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湖北省基督教中青年教职人员培训班在荆州举行
加快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