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铁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0-02-24王业帅

市场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经济带高铁建设

王业帅

(广西壮族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8)

一、西部地区高铁建设运行情况概述

(一)西部地区的区域鉴定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土地面积6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人口约3.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地质复杂,人口相对稀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相对闭塞,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二)西部地区主干高铁建设情况

西部地区运行及规划中的高铁有贵广高铁、成渝高铁、南广高铁、渝昆高铁、云桂高铁、贵南高铁、西渝高铁。其中云桂铁路是联通西南与华南的重要铁路通道,也是西南地区出海的“黄金走廊”,与南宁至广州的高速铁路相连,可提高广州至昆明铁路通道能力,促进西南与珠三角、环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和沿线国土资源开发,带动民族经济发展。贵南高铁建成后实现贵阳到南宁只需2小时,并将与成贵、贵广高铁、渝黔高铁等共同构成川渝黔及西北地区至华南沿海地区间旅客交流的快速客运通道,形成川渝黔及西北地区与南宁、北部湾、粤西、海南及东盟国家等地区旅客交流的捷便主通道。

二、高铁经济带建设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意义研究

西部地区高铁经济带建设,能够彻底打通“一带一路”建设通道,能够全面加快西部地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大产业与高铁沿线城市产业合作向纵深发展,加快西部地区高铁经济带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西部地区经济供给侧发展水平和能力。

(一)现代工业

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立足高铁沿线城市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西部地区能够深化高铁沿线城市产业联动互补发展,加强西安、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南宁等高铁沿线城市之间的产业对接合作,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双向转移。

有利于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西部地区立足高铁沿线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紧抓实施“互联网+”等重大契机,能够促进汽车制造、机械工业、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能够引导高铁沿线城市加强传统产业链分工协作,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联动互补发展。

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先导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整合高铁沿线城市先进生产要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各沿线城市交流合作,优先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探索创新产业合作模式为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现代农业

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高铁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优质粮食、优质蔬菜、精品水(干)果、生态茶叶、优质中药材、生态畜禽等特色高效农业的布局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循环、富硒长寿等新型农业业态;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

有利于完善农业发展体系。以高铁为核心的物流体系的建设,能够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物流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现代服务业

有利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以高铁为主的立体式交通网络建设,有利于加快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有利于推动与现代产业发展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体系及信息平台建设;有利于鼓励各类产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健全立体式运输的现代物流体系。

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发展。高铁站场及沿线城市,有利于布局一批集内外贸一体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有利于发展综合类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构建特色新型商贸业体系;有利于加快推进沿线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新型智能终端与互联网服务的结合。

有利于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立足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灵活转变旅游品牌发展思路,实施西部共建、西部共融、西部共享的发展模式,为培育“高铁慢游”、“一程多站”、“一线多游”等旅游模式奠定了基础,对于加快打造高铁沿线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投资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西部地区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重大意义。

三、高铁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空中楼阁,难以落实

在深入开展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出台的关于高铁经济带的政策缺乏配套政策的辅助实施,很大程度上导致出台的政策没有贯彻落实的基础,就如“空中楼阁”一般,无法发挥实际作用。比如,在高铁经济带上设立了产业试验园区,而相关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审批政策、行政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省际合作政策等一系列配套负辅助政策没有一一落实,就可能导致产业试验园区不能正常运行。

(二)交通:主脉已建,毛细不通

随着西部高铁经济带的建设,西部地区的基础交通建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基本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际公路组成了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但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建设,特别是新开发的工业园区、景区、村镇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状况普遍较差,道路狭窄、凹凸不平、路基承重不足是其主要问题。所以,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主干的血管已经建好,但是毛细血管却不通畅。

(三)城镇:追求特色,特特得同

调研发现,高铁沿线大部分城镇都贯彻落实“一镇一品”的特色发展政策,积极打造特色城镇。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地方城镇没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元素,反而大力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特色城镇规划、建设经验,结果各地方以建设特色城镇为出发点,却建造了普遍统一的特色风格,整体效果雷同,比如建设特色名宿,每到一处都是一样的复古风格,一样的青砖绿瓦。造成了“看一处为特、看多处为同”的尴尬局面。

(四)合作:面广层浅,不专不深

当前,西部各省区已经开展多方合作,特别是产业转移、园区合作、经贸合作,但是突出问题就是合作层面虽然广泛但是合作的深度不够、专业度不够。很多合作项目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或书面报告阶段,没有深入落实考察交流,没有达成专业化、高效化的合作。比如国家级高新区以及人才特区的贵阳新区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其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而广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亟需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但是目前桂黔在大数据的合作方面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五)生态:政府重视,村民漠视

目前,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已出台政策,保护生态,特别是加强高铁沿线环境的综合治理,规划建立生态协同联动机制,切实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要求。但是,虽然政府高度重视,但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乡村居民不以为意,没有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没有环保的责任意识。在考察途中,仍然可以看到沿线乡村居落有垃圾乱堆、山野田地有塑料袋、塑料瓶丢弃、建筑物乱搭乱建等问题。

(六)人才:仅有本领,欠缺平台

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级政府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积极出台政策,完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人才引进培育,特别是重点引进国内、国外高学历人才。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单位传统的人才管理机制、保守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人才使用壁垒的存在,导致部分引进的人才没有广阔的、自由的平台来施展才能,没有做好“人岗匹配”的任用工作,仍有“大材小用”、“专岗错用”的现象存在。

四、高铁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策略

(一)科学评估,建立多方联动政策机制

充分利用广西区位优势及现有省际合作机制,建立高铁经济带城市高层交流与互访制度,研究落实高层会晤确定的合作内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深化经济管理、财政金融、生态环保、跨省合作、知识产权、行政审批、国有企业、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等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与高铁经济带、跨省区域合作相配套的体制机制,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由线成网,形成多维立体交通网络

秉承“立足当前、着眼发展,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完善布局、形成网络”的原则,加快完善和提升高速铁路及周边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打造以高铁为引领的综合交通网。加强高铁沿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完善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增强高铁经济带发展支撑能力。

大力推进广西交通基础建设。全面打造面向衔接“一带一路”的高铁运输体系,完善客、货配套设施,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难题,大力推动广西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乡镇公路的建设,强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和高铁沿线站场合理分工协作,推动高铁经济带联动发展,构建连接陕川渝贵云桂、辐射整个西部地区的立体运输体系。

积极推进“互联网+高铁”发展战略。牢牢抓住“互联网+”的重大发展机遇,深入实施“高铁宽带”战略,强化高铁沿线区域信息基础设施、通信设施建设,着力优化广西高铁沿线城市骨干网络,加快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强化信息网络安全。加快实现高铁动车路段4G网络信号的连续覆盖。探索与高铁沿线城市共同推进“互联网+各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智慧高铁体系。

(三)聚焦特色,打造特色产业联盟城镇

依托高速铁路和高铁枢纽站场建设,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优化高铁沿线城镇布局,统筹发展高铁经济带和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深入挖掘城镇的特色民族文化,加强城镇间分工协作,培育形成功能互补、共建共享的高铁特色产业联盟城镇带。

打造高铁特色城镇。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按照“错位化、差异化”发展思路,结合高铁沿线城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综合因素,培育发展一批生态良好、风情浓郁、宜居宜业的特色城镇。依托南宁等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两个“三角形”城镇带的构建。依托崇左、桂林等城市建设山水田园旅游联盟城镇带。

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坚持资源开发、服务配套、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发展思路,立足高铁站场,结合城市(城镇)建设和园区发展,按照“铁产城”一体化发展原则,打造成为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管理精细化的智慧城区。

(四)多方共赢,推动区域深度开放合作

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面深化省际区域合作,积极推进跨省区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夯实沿线高铁经济带发展基础,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协作与互补发展,建立全面开放、多方共赢、产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加强跨省的经贸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水平,打破区域经贸合作市场壁垒、行业垄断,促进资金、物流、人才等要素便捷流通。鼓励社会团体和民间协会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深化跨省的园区合作。以高铁沿线重点园区为载体,创新园区管理和合作共建机制,建立高铁沿线园区交流合作机制,深化跨省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产业转移与对接合作,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机制,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共建大数据存储基地和大数据产业园。

(五)青山绿水,加强地区环境生态保护

加强广西与各省、自治区、市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深化合作,建立高铁经济带生态协同联动机制,共同推进高铁沿线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打造青山绿水的美丽高铁风景带。

加强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沿线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和修复、景观改造、绿化亮化、安全防护等综合治理,集中解决高铁沿线部分区段存在的生态破坏、大气和河流污染、垃圾乱堆、建筑物乱搭乱建等影响沿线景观和行车安全的问题。以沿线防护林带、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岸林网“一带三网”建设为重点,局部地区可以提高标准,进行园林式绿化或以林带贯通。

建立生态协同联动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合作,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保联防联治合作体系,加快建立各地区信息通报制度和监测数据共享机制。提高沿线居民、特别是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建立联合执法、联合生态污染应急演练机制,推进环境环保协作执法、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六)人才先行,促进人才自主创新创业

依托高铁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职能,加快培养一批适应高铁经济时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并熟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中高端人才。

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铁集聚效应,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打破人才使用壁垒,加快建立适应西部高铁经济带建设要求的人才优惠政策,建立并完善西部高铁经济带沿线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沿线城市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互认,实现高中端人才的自由流动。

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广西与其他地区高铁沿线城市人才交流,建立高铁经济带创业创新人才基地和人才资源信息平台。鼓励各地区重点高等院校建立高铁经济带大学联盟,支持各社会科学院、行业研究协会、智库智囊机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高铁经济带智库联盟,培育一批立足决策咨询、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智库,加强人才交流、信息共享、成果交换,为经济带决策咨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猜你喜欢

经济带高铁建设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高铁会飞吗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地百米建高铁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