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传鉴赏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以杜甫诗《白帝》教学为例

2020-02-23王克强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白帝城夔州杜甫

◎王克强

【设计理念】

1.古典诗论中的暗传理念

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历来崇尚诗文的暗传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根抵筹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司空图则在《与极浦书》中云:“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两位文学理论家分别从语言、技法角度强调诗歌的暗传之美。

2.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中的得法理念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务必是培养对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能不断学习的人。”信息社会,人类要“更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学习,即使是那些经过选择的知识,也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有一座著名的诗城,它的周围山川雄奇,景色壮丽,刘备曾在这里托孤,李白曾在这里吟唱瞿塘猿啼,杜甫曾在这里写下四百多首诗篇,踏上这片土地,随处可见诗的色彩、诗的形象、诗的韵律。请问这座诗城的名字?

生齐:白帝城。

师:对!白帝城屹立于夔州东面的白帝山上,背靠绝壁,面对大江,是三峡入口处的军事要地、文化重镇。杜甫晚年因为躲避战乱,从成都来到夔州,夔州时期是杜甫一生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许多重要作品皆出于此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七律——《白帝》。

PPT 出示:

七律 白帝

唐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学生齐读全诗并整体感知诗中意蕴。

二、习得“暗传鉴赏法”

师:今天我们要通过赏读杜甫的《白帝》,学习一种古诗的鉴赏方法——暗传鉴赏法。那么什么是暗传手法?鉴赏暗传手法又有哪些审美步骤呢?

PPT 出示:

暗传手法,就是借景叙事法。诗人创作时故意在诗中的一系列景物背后隐藏了某个事实。这个事实他故意不点明,待读者自己去发现。

鉴赏暗传手法的三个步骤:首先要发现诗中的反常现象,其次要运用文化积累,破译反常现象,第三要关注自然到人文的过渡,在过渡点上参悟主旨。

师:我们通过齐读了解了《白帝》的主要内容,通过PPT 初步了解了暗传鉴赏法的操作步骤,下面关注老师设计的主问题。

PPT 出示主问题:

作为律诗,用词要避免重复,可诗人为何在首联重复“白帝城”?

颔联为何将“高峡急江”错置成“高江急峡”?翠木苍藤是天气晴明时的景象,诗人为何将它们与日月昏并置?

颈联为何将戎马与归马对比?战事一开,满眼都是戎马,哪来的归马?

尾联诗人明明看见寡妇在哀号,为何不说此处村,偏说何处村?

师:大家看,老师罗列的四个问题,紧扣暗传鉴赏法的第一步骤,扣住了什么?

生:《白帝》诗句中出现的反常现象。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老师提供的主问题,运用暗传鉴赏法合作探究杜甫的《白帝》。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并依次交流。

师:首联为何重复出现“白帝城”?

小组1:诗人连说两遍,且语气急促,说明白帝城摊上大事了。

师:“云出门”与“雨翻盆”各写出了一种怎样的状态?

小组1:云喷涌出城门,是一种拥挤、混乱的状态;雨翻盆是一种雨下得猛烈的状态,暗示这是一件让人紧张、混乱的大事。

师:究竟是一件怎样的大事呢?请第二组回答颔联为何将“高峡急江”错置成“高江急峡”?按理说,应该是高峻的山峡、湍急的江流才对。

小组2:峡是静景,写成急峡就是化静为动;江是动景,写成高江就是化动为静。动与静的错乱暗示正在发生一件让人心慌意乱的事。

师:“高江急峡雷霆斗”有何深意?雷霆自上而下往下打,江涛自下而上涌起,可想到什么成语?

小组2:水火不容。说明这件事与水火不容的两股势力争斗有关。

师:好!我们通过抓反常现象,抽丝剥茧,渐渐接近诗人暗传的真相。那么,翠木苍藤是天气晴朗时的景象,诗人为何将它与日月昏并置呢?

小组3:本组探究发现日月昏象征此刻夔州世道的黑暗,翠木苍藤象征原来夔州的美丽,说明美好的巴山蜀水因争斗而变成了人间炼狱。

师:说得好!那么此时此刻夔州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呢?我们马上进入暗传鉴赏法操作的第二步:运用文化积累破解谜团。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中的戎马除了指战马,还有什么寓意?

学生面面相觑。

PPT 出示:夏商文化中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

师:西戎给我们一个暗示,攻打夔州的军阀来自哪里?

生齐:西方。

师:对,来自西方的成都军阀崔旰此刻正进攻夔州。崔旰是西川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爱将。严武死后,朝廷委任郭英为新节度使。郭英上任后与崔旰产生矛盾,崔旰以下犯上,杀郭英,自封节度使。蜀中其他将领不服,拥兵割据,对抗崔旰,巴蜀大地陷入战乱。那么“戎马”不如归马逸说明“戎马”此刻处于什么状态?带来了什么结果?

小组4:本组探究发现安逸的反义词是忙碌,说明“戎马”忙于战争,也暗示战事激烈,“千家今有百家存”说明战争导致了百姓十户存一的惨况。

师:好!与戎马作对比的是归马,谁正骑着归马边走边看?说安逸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反衬“戎马”忙于战争吗?

小组4:应该是杜甫从白帝城回住处,骑着归马边走边看。说安逸可能还在讽刺戎马的主人——各路军阀忙于争权夺利,不顾百姓死活。

师:好的!分析到这里,我们就进入暗传鉴赏法操作的第三步:在自然到人文的过渡点上窥探主旨。诗人通过描写三峡特有景物暗传白帝城周边正发生的大事,通过人文景观点出了战乱之祸,反映了杜甫什么思想?

小组4: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同情百姓。

师:百姓的痛苦,不仅仅局限于战乱,还有更大的苦!看尾联: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尾联寡妇为何哀号?

小组3:一是因为丈夫死于战乱,二是因为诛求——财产被军阀抢光了。

师:对!这是绝望的号哭。那么,诗人明明看见寡妇在哀号,为何不说此处村,偏说何处村?(提示,重庆地区是著名的雾都)

小组2:他既看到了眼前的寡妇在哀号,还听到了别的寡妇在哀号。在大雾中分辨不清有多少寡妇在哀号。

师:可见军阀混战、横征暴敛的祸害程度。那诗人为何不以《白帝城楼遇雨寄怀》为题,而以《白帝》为题?

学生朗读注释1:王莽篡位后,大将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称白帝。但公孙政权只存在十二年,便为东汉朝廷所灭。

小组1:本组认为杜甫想告诫军阀们,要以公孙述割据巴蜀败亡为教训,停止争斗,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生活安宁的殷切期盼。

师: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出示PPT:对比本诗与杜甫在夔州写的其他诗句,你能发现哪些三峡地区的特色气象?《月三首》中“断续巫山雨,天河此夜深”与“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比,《即事》中“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与“高江急峡雷霆斗”比,《后苦寒行二首》中“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以来无尺雪”与“恸哭秋原何处村”比。

生:巫山云雨、高峡雷电、秋原雾瘴。

师:夔州气象文化对杜甫的诗歌创作助益良多。我们中国有一个文化传统,就是从自然气象看世间万象。出示PPT: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风雨雷电、霜雪露雾等常见的自然气象被赋予了审美的属性,应和着世间万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诗经》等中国古代典籍对自然气象的描写,既是自然现象之记录,又是社会意蕴之表征。如《国风·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 谓行多露。”就在借露水表达女子的反抗精神。

师:杜甫从雨暴雷鸣的夔州气象写到满目疮痍的蜀中乱象,诗中的雷雨之急与哭声之剧相互呼应,构成一幅军阀混战中唐代百姓生活惨状的白描图。可见杜甫继承并弘扬了“以自然现象喻世间万象”的文化传统。我们运用暗传鉴赏法赏析了《白帝》这首诗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再赏读一首诗,来巩固暗传鉴赏法的审美技巧。

三、巩固“暗传鉴赏法”

出示PPT: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学生自由诵读本诗。同时探秘诗中的反常现象。

PPT:

1.秋天的山,即“寒山”。秋风一来,气温骤降,山上树木逐渐枯黄,显出一片肃杀之气,可诗人为什么说“寒山转苍翠”?

2.秋天已进入枯水季节,按照常理,“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欧阳修《醉翁亭记》),这才是秋天的典型景色,为什么诗人却说“秋水日潺湲”?

学生自主探究,依次发言。

生:秋天虽然已进入枯水季节,但只要一下雨,就会发出潺潺的声响的。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王维暗传的秘密,原来诗人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秋天晚景,而是连绵秋雨之后忽然放晴的山间景色。在一系列的景色铺写之中,巧妙地隐藏着“久雨乍晴”这层意义。因为久雨乍晴,本已萧瑟枯冷的山色突然变得翠绿盎然了。所以诗人用了个“转”字。因为久雨乍晴,本来减弱了的流水忽又满涨起来,于是诗人又听到了“潺湲”的声响。事实上颔联“临风听暮蝉”也藏着“久雨乍晴”的特有气氛,为什么?这就进入了暗传鉴赏法的第二步——运用文化积累来破译。请大家对比杜牧《题扬州》“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以及元代周权《村居》“山风吹断檐前雨,高树蝉声正夕阳”,有没有发现共同点?

生:有!都是写雨后的暮蝉。大概被雨水滋润之后蝉声很特别,能引起诗人关注。

师:对!蝉声在雨过以后,听起来特别响亮,雨后听暮蝉,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热衷的九大雅事之一。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传统文化知识,这样可以提高你的诗词鉴赏水平。那么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与“秋雨乍晴”有什么关系呢?

生:渡头只剩下落日,说明因为秋雨连绵,行人很少。“墟里上孤烟”说明人们都在忙着做晚饭。雨停了,炊烟能袅袅直上了。

师:这句让人想到作者的“积雨空林烟火迟”(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正是雨后特有的人文图景。我们就进入了第三步:在自然到人文的过渡点上窥探主旨。诗人“倚杖柴门外”,除了欣赏雨后乍晴的美景,还有什么期待?

生:等待好友裴迪来家里做客。

师:裴迪为何早不来,偏偏吃晚饭时候来?

生:是因为下雨,诗人还在暗传。

师:因为秋雨连绵,两位好友几天都没见面,等到转晴,彼此渴望交流了。所以诗人“倚杖柴门外”,既是欣赏雨后景色,也是在等待裴迪。果然,有点醉意的裴迪,唱着歌,踉踉跄跄地来了。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贤人、隐士,王维把裴秀才比作接舆。把自己比作陶渊明,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都是隐士,志同道合,都有闲居山林、自由自在的快乐。

师:主旨把握到位!这首诗洋溢着对久雨新晴的喜悦,可是诗中既没点出雨后,也没点出新晴,连题目也隐藏了这层意思。全诗只是铺陈眼前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分明彰显出了久雨新晴的特色,以及诗人面对这些景色内心涌起的喜悦。这就是暗传手法。我们欣赏古诗,就要探究暗藏在诗歌内涵深处的意义,从而深入领会诗人的匠心,实现审美愉悦。

布置作业:运用暗传鉴赏法赏读李白的《山中问答》,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300 字。

教后反思: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就古诗的整体教学而言,尽管教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时,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遵循古诗内在的审美规律。如“暗传鉴赏法”可简化为操作性强的三个步骤:发现诗中的反常现象;运用文化积累,破译反常现象;关注自然到人文的过渡,在过渡点上参悟主旨。这样就能使学生理解“暗传鉴赏法”,为后续鉴赏《白帝》夯实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暗传鉴赏法”自主鉴赏古诗,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巩固审美程序及技巧,教会学生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应适时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要抓住语文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如对“以自然现象喻世间万象”的文化传统之阐述,能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文化精髓,感受古诗所凝结的文学精粹,能使学生“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猜你喜欢

白帝城夔州杜甫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杜甫改诗
早发白帝城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游白帝城有感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杜甫与五柳鱼
白帝城下,收藏一片彩云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