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研究

2020-02-20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长效机制贫困地区

周 舟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贵州 兴义 562400)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一些贫困群众会因为疾病、就业等多种原因返贫,从而影响脱贫攻坚的成效和质量。因此,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并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脱贫机制亦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以长效脱贫作为研究重点,以黔西南州作为研究对象,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建立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展开全面多维的研究。

一、黔西南州建立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已有基础

(一)黔西南州脱贫攻坚的概况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总面积16 804平方公里,总人口360 万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基础较差等原因,导致该地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区域集中连片,属于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也是贵州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市州之一。全州下辖的8 县(市)中,除兴义市外其他均为贫困县(市),其中3 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4 个省级极贫乡镇,165 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任务迫在眉睫且繁重艰巨。近年来,黔西南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主要力量攻坚克难,坚决完成了减贫脱贫任务,大批贫困群众得以脱贫,贫困县逐渐摘帽,脱贫攻坚的成效日益显现,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4 年底的18.48%下降到2018 年底的5.01%。

(二)黔西南州建立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已有基础

1.目标明确,形成指引

黔西南州始终按照党中央和贵州省的要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构建脱贫帮扶长效机制为突破,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全力减贫摘帽。为确保到2020 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当地按照“1123”分年度减贫摘帽目标,对全州脱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细化落实。二是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岗位职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当地不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起总攻,对各项任务进行分工与合作,压实脱贫发展的重要责任,做到精准管理、全面监督、严格问责。三是制定了脱贫攻坚的相关制度,形成脱贫攻坚的行动指南。当地根据脱贫攻坚的实际情况,不断制定、完善和细化了脱贫攻坚的工作计划和行动方案,现已研究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全面发起总攻奋力夺取全胜的实施意见》、《关于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贫困村的实施意见》、《关于在脱贫攻坚一线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和《关于落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的通知》等相关文件。

2.产业带动,强化支撑

产业项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建立健全扶贫帮扶长效机制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近年来,黔西南州牢牢把握“八要素”,实施“八大工程”,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稳定长效脱贫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和实体经济。一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制定优惠政策、创新产业模式等多种措施深入推动产业脱贫,大力实施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二是鼓励各县(市)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现已重点建设了“两江一河”精品果树产业带、晴普茶产业“八要素”扶贫示范带等。三是为了助推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农户增收,因地制宜地探索了“贫困户+合作社+配送中心+学校”的“校农结合”模式,该扶贫模式已在全省试点推广,写进了省委、省政府《贵州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四是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宁波市的联系协作,两地在产业合作、园区共建、人才交流、劳务合作、旅游互动、教育帮扶、医疗扶贫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八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与帮扶。

3.鼓励创新,激发活力

黔西南州坚持将脱贫攻坚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始终注重长效脱贫,鼓励方式创新,激发干事活力。一是在全省率先实施“农调扶贫险”,调减了籽粒玉米,实现蔬菜、食用菌等十大产业结构有效调整。二是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提高搬迁的成效以及搬迁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当地率先在全省探索实施了《黔西南州新市民计划》,形成了1个总体计划加上13 项推进措施的“1+13”政策体系。三是在州直部门进行“赶考”,把脱贫攻坚应知应会内容作为领导干部考试的重要考点列入其中。四是加大对脱贫攻坚干部的激励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激励各级干部在攻坚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五是州委常委亲自带队赴各县市按民主生活会的方式,剖析县级干部在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六是以党建促脱贫,以党建谋发展,在深度贫困村创新开展党建扶贫方式。以此,多渠道帮扶贫困地区脱贫,多途径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多举措确保稳定长效脱贫。

二、黔西南州建立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主要困难

(一)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观念认识是影响脱贫攻坚,乃至扶贫帮困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观念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尚未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扶贫帮困的必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发展,甚至急功近利,导致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行为产生。二是在目标与任务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地方倾向于实行短期成效显著的物质投入式帮扶,把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救济,既没有认真分析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又不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部分贫困群众尚未树立正确的脱贫观念和发展意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贫困”问题和“福利依赖”思想,脱贫的主动性和发展的自觉性不高,并且习惯于贫困救济,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导致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时有出现。

(二)“两业”发展存在困难

黔西南州在利用产业、就业这“两业”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长效脱贫的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境。一是黔西南州90%以上是山地,坡地多、平地少、零星散的地形特点导致农业基础较差且产业基础薄弱,通过产业扶贫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增收的难度较大,在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提高科技支撑水平方面,仍然面临政策、资金、技术等困境。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更为严重的产业基础弱、能力低、资金缺等多方面的制约[1]。二是产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面临风险和挑战,黔西南州虽然已推进了“农调扶贫险”,但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之下,产业脱贫的过程依然存在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三是就业扶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就业岗位紧缺,就业能力有限以及就业质量不高等短板。四是如何提高贫困群众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何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技能、如何优化“两业”项目使之与地方实际相适应并形成发展的稳固推力等问题仍然有待探索与实践。

(三)灾难疾病因素困扰

突发灾难以及身体疾病等情况难以避免,一些家庭在特殊处境当中容易出现“一旦受灾、快速致贫,一人生病、全家返贫”的现象,因此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也会长期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把握其关键之处。一是完善相关救助制度,将医疗保障、医疗救助、应急救援和社会救助等制度纳入扶贫帮困的整体救助体系。二是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基础设施水平,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诊疗能力。三是推行“最多跑一次”和“一站式办理”,不断为群众提供便民高效的公共服务。四是坚持发现问题、精准施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从源头上预防因灾、因病致贫返贫。

三、建立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扶贫帮困带动机制

构建扶贫帮困带动机制意在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把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方法注入贫困地区,通过共享理念、共享知识、共享技术等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二是因地制宜地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区域特色资源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等高效产业,以此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三是发挥脱贫攻坚模范的带动作用,不断挖掘先进典型,树立榜样模范,在致富能手、乡村能人以及道德模范的帮扶带动和感化影响之下,营造脱贫致富的环境,形成扶贫帮困的氛围。

(二)构建脱贫动力培育机制

在扶贫实践中时有出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着干部去干”“凡事有政府”等消极脱贫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仍需重视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的问题,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与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高质量、可持续的脱贫,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部分群众长期存在的“思想贫困”问题[2]。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只有具备想要脱贫的主观意识和努力脱贫的客观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长效脱贫。一是在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提升工程,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鼓励高层次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阻断代际贫困。二是倾力打造“一村一所”工程,即一个行政村建有一所农民讲习所,通过定期举办政策宣讲和科普教育等活动,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认识,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想脱贫、愿行动,能脱贫、谋发展。三是引导职业教育人才学成之后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达到“培养一批职业技术人才,带动一批贫困群众”的脱贫效果[3]。

(三)完善多元参与帮扶机制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保证扶贫帮困的长效性,离不开多方协作与合力攻坚。一是在党委领导下和政府负责下开展相关工作,增强政府与其他组织的统筹衔接以及跨部门协同的力度。二是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号召和鼓励不同组织和社会公众加入扶贫帮困的队伍,并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三是加强不同组织、群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凝聚多元扶贫力量,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并且通过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掌握贫困群众的主导性需求,为贫困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帮扶机制,推动扶贫帮困由传统主导型向合作共赢型转变,逐步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市场支撑、社会协同的贫困帮扶新格局。

(四)完善产业扶贫发展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是脱贫的“助力器”,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黔西南州也应着重发展产业项目,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扶贫相关机制。一是以产业项目带动发展为前提,重点扶持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产业,如,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果蔬等,并不断融合优质资源和特色资源,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突出产业优势,聚合产业效能,使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可脱贫、可致富的重要依托。二是加大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自主创业和联合发展等方式在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创富增收,并推动形成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利用产业帮扶贫困群众不再返贫。三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依托村级产业项目,采取订单、入股、代产代销等方式,推动利益联结共享。

(五)健全贫困帮扶协作机制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仍需重视帮扶协作的积极作用。一是持续开展政策帮扶,突出住房、教育、医疗等政策重点,立足贫困群众实际需求,瞄准发展薄弱环节,分门别类精准推进,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持续强化干部帮扶,确保干部帮扶责任不变,定期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政策宣传以及收集民意等工作,及时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持续加强对口帮扶,坚持以长效脱贫为目标,以帮扶协作为纽带,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度推进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发达地区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技术带动及人才帮扶等措施为贫困地区注入更多先进的理念价值、精良的技术设备以及优秀的人力资源,为贫困地区稳定长效脱贫提供支撑。

小 结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建立健全扶贫帮困长效机制,既是防止返贫的关键举措,也是符合实际的重要行动。为此,各地各部门要直面机遇与挑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地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同时,强化长效脱贫的理念,增强联系协作的能力,提高脱贫攻坚的质量,提升扶贫帮困的效率。并且,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苦干实干,坚持锐意进取。以此,不断开创脱贫攻坚的新局面,创造扶贫帮困事业的新辉煌,迎来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长效机制贫困地区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