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建设

2020-02-20赵亚楠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吸引力中华文化世界

赵亚楠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西青 30038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的背景下,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可谓正逢其时,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加强中华文化吸引力的进程非一帆风顺,必定要付出一番艰辛努力。

一、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的必然性

(一)提升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

一个时期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深入推进,软实力作为国际权力要素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软实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约瑟夫·S·奈教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经济、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和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等表现出来的软实力两部分构成。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1]。从功能角度看,中华文化展现着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是提高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基础。近代以来大国更替规律表明,能否为国际社会带来一种成熟且先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国家在国际上的认同程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文化以其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族复兴未必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但是必然以文化复兴为最高标志。我国要想成为21 世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增强中华文化的普世性和世界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增强文化活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在相互冲突中融合,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中得到创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如今人类生活在由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不同社会制度所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早已在交流中结成了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世界上存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我们需要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正如梁启超所说“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3]。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启发民智,增强文化活力,从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发展创新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世界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秉承“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和谐理念,所表达的和平、合作的世界形象有利于营造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氛围,改善全球文化生态,积极推动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4]新时代,我们应坚持不懈地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二、新时代中华文化吸引力建设的机遇

(一)东方大国形象提供历史支撑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勤奋智慧、善良勇敢的中华民族曾经独立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并通过与周边民族的和平往来与友好交流,不断博采众长,推动着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和新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精神富矿,不仅铸就了辉煌的历史,而且在今天依然发挥着智慧的光芒。最新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8》,调查涉及22 国家,受访人数超过1 万人。文化和旅游成为这次报告的亮点内容。调查显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个元素依次是中餐、中医药和武术。而海外民众对中国的突出印象是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形象,并且年龄越大的受访者对此观点认同度越高。报告结果表明,灿烂的东方文明对海外民众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对外开放战略提供政策支持

对外开放战略最早适用于经济领域,随着政策的施行逐渐带动了其他领域的联系。从20 世纪80 年代我们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管理经验,到新世纪加入世贸后推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不仅把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对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性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同时也为文化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8 年《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增长11.1%,且对外文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呈现优化态势。对外开放战略使得中华文化向西方世界揭开了自己的神秘面纱,表现出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一方面,彰显中华文化价值,努力消除中外误解,向世界宣扬中国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了解外来文化的思维方式,从对方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以国际语言表达中国故事。对外开放战略为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三)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提供理论指导

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几代人共同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中华文化吸引力,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科学阐释,勾画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和轮廓,表达了对待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态度,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世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基本立足点和视角。党中央的重要决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均表明,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不断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提供交流空间

现代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的全球化世界。党的十八大报告用“命运共同体”一词来描述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彼此割舍不掉斩切不断的紧密关系,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回到自己生活的孤岛。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生产促使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世界市场,从而将各国的历史和文明也变成世界性的,使得人类社会相互沟通融合时代到来,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全新的交流空间。一方面,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各国文化广泛而频繁的交流过程,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使各国得以抛弃腐朽因素学习他国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全球化打破了阻碍国家之间交流的障碍,使世界变得更为平坦。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新时代中华文化吸引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的吸引力有待继续提高

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早在南方谈话之后就开始了,不过当时多以“中国特色”为热点话题,自从美国《时代》周刊前主编雷默在2004年发表《北京共识》之后,“中国模式”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由开放初期的“面向世界”转变为“融入世界”,今天的中国已经处在世界之中,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也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作为一种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势力和多种因素的严峻挑战。西方社会流行着一种唱哀中国的声音,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效果存在怀疑,认为中国的经济实践不符合西方经济发展的原理和规律,前途堪忧。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根本没有中国模式这一种说法,因为中国走过的路与别的国家走过的路重复,中国模式是被神话的概念。对于那些否认中国模式,“捧杀”中华文化的学者来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中国模式了解不够深入,惯于从自我中心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西方人对中国存在偏见;另一方面,是对中国模式的恐惧,怕中国模式会对他们本国文化带来冲击,因此放大了中国模式的弊端,否定中国模式的意义。引申到文化上则表现为轻视或者蔑视中华文化,否认中华文化在国际世界的重要性。

(二)文化隔阂和防御仍然存在

今天世人的目光之所以聚焦到中国,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对他们自身的未来生活和发展前景具有重大影响。没有人怀疑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力。一直以来真正具有争议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或者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现有文明秩序的影响。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西方国家最为关注的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会不会代替他们本来的价值观,并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化威胁论”,认为具有活力的中国文化日渐构成对西方世界所信奉的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威胁。

有学者认为,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如果说19 世纪英国靠经济统治世界,20 世纪美国靠军事统治世界,那么21 世纪中国将靠文化统治世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要解决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还应借鉴2500 年前的中国孔子。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学者对中华文化表现出了赞赏的态度,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吹捧恰巧为“中华文化威胁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除了上述将中国描绘成对西方文明具有严重威胁的恶魔形象之外,西方媒体还往往倾向于丑化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在西方国家的通俗文学和评论报道中,丑陋、阴险是用来形容中国人的常用语言。由于中西之间的文化隔膜,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所形成的这种积习已久的刻板印象是根深蒂固的。

(三)中华文化国际宣传方式有待改进

近年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据教育部统计,2018 年我国共接收了来自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 万名外国留学生,比2017 年同比增加了3013 人,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不仅体现了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事实,而且进一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文化磁石。同时也涌现出“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节”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无不彰显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就。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中华文化仍处于短板状态。在网络和媒体方面,能在国际上发挥重大影响的媒体集团尚未形成。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信笔杆子的力量,甚至认为有时笔杆子比枪杆子更具影响力,因此在展现中国形象的方法上面以及在进行对外宣传时,一定要掌握对宣传工具的绝对控制。多年来,我国在对外进行文化传播时,更偏重展览、表演、举办活动等展现方式,这些活动往往都是以官方主办或支持为主,毫无疑问通过宣传的方式会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文化有没有吸引力关键看“内功”,看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能为别国所认同的价值观,靠宣传、灌输这类硬性“送文化”的方式无法真正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

(四)展现国家形象的话语能力有待提高

就全球范围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文化贸易仍表现为逆差状况,在各国文化交流中我国文化处于一种低势能地位。中国的“弱话语权”现状是影响中华文化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话语权不等于表达权,通过表达使世人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和拥抱中国是检验我们话语权力的重要指标。

西方国家凭借自身优越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影响民众时拥有一种话语霸权,而我们仅拥有一种“弱话语权”。虽然我们海外采编网络和传播平台迅速拓展,信息内容、营销能力、人才队伍等基础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西强我弱的态势依然如故。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虽然都不相同,但关于自由等基本价值理念追求是一致的,在提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方面能力还有所欠缺,在全世界公共产品规则制订方面,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尤其不够,远远落后于美、英等国家。

四、新时代中华文化吸引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价值

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推动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创造中华文化新价值。文化自觉概括地说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反省和创建,没有文化自觉就会失去制定文化发展的根基,就会因违背文化交流和输出规律变得寸步难行。文化自信就是对本国文化的信心,一个对自己文化有充分信心的国家,就会有对自己文化进行理性审视的勇气,从而拥有推动文化创新的自觉。

只有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才能让“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更有理论基础,增强中国在国际活动中的底气。另外,我国也要进一步创造中华新价值,探索能够为世界普遍接受的国际价值观念,在走向国际化的文化产品中,我们不能只宣传别人的价值理念,凭借“孔子学院”或者其他行政手段的简单推送,还远远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和认可。我们国家也亟须从意识形态化研究确立共同价值理念,特别是能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有一定感召力、吸引力的价值理念,为文化走出去注入一个灵魂,建立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贡献度,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贡献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宣称:“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息息相通”[5],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的大环境下,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建设,打破西方国家形成的积习已久的刻板印象,就要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贡献度,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智慧。让世界各国人民触摸中华文化脉搏,理解我们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国际影响力。我国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和”“合”思想,同时,“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赞同,因此,提高中国的国际贡献度才能更好地加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防御。

(三)转变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 讲话中明确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今的时代需要对文化进行适度的宣传,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不主动表达自己就会面临被别人表达的风险,因此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必须从转变文化传播方式着手。

目前,在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吸引力方面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但在社会意识形态对立的形势下,官方色彩过于浓重,会影响文化感召力的发挥。一是要改变政府主导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从依靠行政力量转变为依靠行政力量和民间力量,尤其要发挥企业和市场力量的主动性。推动中国文化由强力走出去到柔性走出去的转变。二是坚持效果原则。文化走出去目的是寻求共识,增加认同,而不是看投入多少。在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时代,对外塑造中国形象,是全体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社会力量、人民的力量等方式,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华文化现代传播体系, 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实际影响力, 力求发好“中国声音”。

(四)提升国际话语权,深化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开放吸收

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顺应全球化趋势而提出的国家战略。针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弱话语权”地位,中国要强大起来,就必须要敢于学习和敢于吸收利用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6]。

当前我国建设先进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大利用世界先进文化的勇气和谋略,在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进一步提高鉴别世界先进文化的能力。要求我们对本国的历史传统和主流文化充满自信的同时,能以开放和包容的胸襟虚心学习,研究世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纳这些优秀成分,通过中国故事传达中国实践和中国形象的真实面貌,还要加强中国故事和中国实践的理论阐释力度,并最终创造出既彰显中国特色又凝聚世界共识的话语体系,从而使中外文化在水乳交融中真正实现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吸引力中华文化世界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