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基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思考
——以延吉市丹英社区为例

2020-02-20鲁欣然

延边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民族

鲁欣然

(吉林省民族干部学校,吉林 长春 130062)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城市民族工作要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1]延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以基层社区建设为抓手,搭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平台,不断深化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社区是服务群众的基层窗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延吉市丹英社区的调研分析,研究基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状,剖析社区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以期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一、延吉市丹英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现状

延吉市丹英社区辖区面积0.8 平方公里,常住居民3 018 户、7 897 人,流动人口295 人。辖区有65 个居民小组,其中朝鲜族4 738 人,汉族2 270 人,满族135 人,瑶族5 人,回族79 人,蒙古族8 人,藏族3 人,锡伯族2 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社区总人口的62%。社区有229 名在籍党员,其中在职党员125 名,有1 275 名志愿者。现有驻街部队5 支,双拥共建基地5 个。几年来,延吉市丹英社区坚持以民族工作平台为依托,以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军警民双拥共建基地为抓手,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到社区的日常工作中,引领社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全国模范调解委员会、全国改革创新先进集体、全国家庭教育示范社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等各级各类荣誉100 余项,社区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画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巩固和发展了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局面。

(一)建立社区民族工作平台,强化民族团结工作协作机制

1.建立组织平台

丹英社区成立民族团结协调委员会,明确民族工作分管领导、组长由社区书记担任,成员由驻街单位主管领导和在职党员代表组成,每年制定详细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完善民族团结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2.建立信息平台

为向各族群众提供便捷畅通的办事渠道,社区打造数字化民族团结便民服务网、民族之家和热线电话等信息平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建立社区微信公众服务号,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获悉社区最新动态和服务信息、办事流程、申请条件、办理方法等,居民可以在平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举报、留言,社区工作人员对居民的留言进行回复,同时可以针对居民遇到的共性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处理,打通社区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

3.建立多元网络平台

一是建立党建网络。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延伸组织链条,实现社区党员管理网格化。加强党组织建设,选出优秀的少数民族党员,以温暖、关怀为基础,重交心、重行动、重平时,通过大众化、人文化、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走进社区,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基本知识等,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内容在循序渐进中融入,促进民族文化相互浸润,民族风俗相互适应,民族感情交融升华,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爱党爱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是建立信访维稳网络。为有效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各种诉求,维护社区的平安稳定,社区实行重要节假日24 小时值班制,随时接待各民族群众的来信来访,快速掌握社区动态,及时排查、化解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逐步实现服务管理全覆盖、智能服务全天候的信访维稳网格化管理体系。

三是建立民生服务网络。加大整合辖区资源和工作力度,构建形成总网格长——网格长——网格员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把少数民族居民社保就业、卫生养老、环境整治、子女入学等最受关注的民生热点难点事项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建立文化工程网络。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象帽舞、立鼓队、大众舞蹈队等七支民族团结舞蹈队,依托“党员文化月”“文化长廊”“快乐周末大舞台”“邻居节”“合唱节”等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织就和谐家园共建的绚丽壮锦。

(二)丰富民族团结活动载体,打造精准滴灌的民族团结宣传路径

1.倾情帮扶儿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热度

丹英社区朝鲜族外出打工人口较多,朝鲜族留守儿童数量逐年上升。针对这一问题,社区实行“一网二站三代”工作方法,对辖区内留守流动儿童实行网络管理,建立“德育工作站”和“流动留守儿童快乐驿站”,整合辖区资源,成立“代理军爸爸”“爱心代理妈妈”“代理哥哥姐姐”队伍,组建“1 对1”帮教关系。自开展关爱救助工作以来,共17 名朝鲜族留守儿童结对汉族“代理军爸爸”,32 名留守儿童找到自己的代理亲人,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3.2.3 翻班与否 翻班护士的幸福感比不翻班护士要低,这可能是由于翻班护士工作时间相对不稳定,值夜班对护士体能要求相对较高,经常熬夜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时常会感到精力不足。而且大部分中夜班护士需要独自当班,工作责任心更重,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从而影响了其主观幸福感。

2.真情助老养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温度

针对辖区内朝鲜族空巢老人增多的问题,社区启动了“助老一条街工程”,动员辖区内93 家药店、理发店、干洗店和超市等,为空巢老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等日常需求服务,开展“应急黄丝带”活动,老人需要提供安全、医疗、救助等应急特需服务时,只要在窗前悬挂“应急黄丝带”,巡逻员和志愿者看到黄丝带求助信号后,会第一时间到老人家提供帮助,使老人们生活得更加放心、舒心,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和谐氛围。

3.热情帮扶待业人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宽度

社区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为下岗待业人员创业牵线搭桥、找项目、找场所、协资金、送技术,汇聚各方力量,创立“党员创业一条街”“创业再就业一条街”“贫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基地”,共安置下岗待业人员78 人,其中少数民族32 人,被评为四星级充分就业社区。

(三)建立军警民双拥共建基地,构筑边疆军警民团结的铜墙铁壁

延边州是边疆民族地区,丹英社区充分利用辖区的有效资源,把民族团结作为稳定边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科技教育、双拥文化教育等5 个双拥共建基地,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两个支部一堂课、两个班子一起建、两条战线一盘棋、警民和谐一首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不断巩固和加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警民关系,构筑军警民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的铜墙铁壁。

二、丹英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短板制约

延吉市丹英社区以民族工作平台创新、民族团结活动载体创新和军警民双拥模式创新为中心,走出一条具有延边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但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存在着社区工作人员数量短缺、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人员数量短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各民族交往交流规模的扩大,社区少数民族外来人口不断流入,加上离退休人员的逐年增多,社区少数民族数量明显逐年上升,社区已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社区的民族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量逐年上升,但是社区工作人员多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社区工作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开展。

(二)社区工作人员民族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社区工作人员既是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执行者,也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教育者和推广者,社区工作的特殊性对基层社区工作者的民族工作能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各民族交错居住的现象日趋常态化,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宗教信仰各有不同,民族因素与宗教因素叠加,社区工作人员在面对民族领域各种“显性”“隐性”这类复杂敏感矛盾时,存在“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现象,在调节矛盾、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方面存在方法不得当、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社区工作队伍人员构成方面,通晓民族语言、熟悉民族风俗习惯和掌握民族宗教政策的专职人员匮乏、兼职人员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

社区民族文化活动场所简易、面积狭小,难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涉及到的文艺、文体活动较多,例如:朝鲜族能歌善舞,为让更多民族成员更好地参与到联谊活动中,需要为其提供更大的场地及相关设备;满族擅长剪纸等手工艺术创作,需要相关活动室来进行推广传承,但现有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在场地面积、消防安全、场馆规划等方面建设滞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

三、深化基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建议

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在基层社区[2],延吉市丹英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全面深入持久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扩大创建队伍,提升创建水平,突出创建主题,丰富创建形式,真正把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解决各族群众实际困难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现以丹英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短板制约为例,提出以下深化对策建议。

(一)重视社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创建队伍专业水平

社区民族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复杂性和沟通技巧性较强的工作,社区工作队伍是城市民族工作的冲锋队,是推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力量,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工作能力是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完善社区民族工作网络,配齐配足多民族社区民族工作干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注重选拔使用少数民族社区工作者,少数民族干部知悉本民族历史文化,了解本民族心理愿望,与本民族群众在沟通上存在天然优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涉及民族问题的事件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对多民族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定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计划,联合党校、行政院校、民族干部院校等政府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岗位轮训、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开展以党性修养、民族宗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为内容的社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满足社区工作人员对教育培训的需求。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增强社区工作人员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积极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夯实基层民族工作基础。

(二)健全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体制机制,提升社区民族事务治理水平

健全社区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节点,是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提高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1.建立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配合的社区民族工作管理体制。坚持党委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政府民族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民族工作的指导、协调,各部门要协同民族部门为社区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提供相应的支持,齐抓共管,广泛参与,进一步凝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合力。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社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础信息登记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把社区内少数民族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业现状、子女入学、宗教信仰、赡养老人等信息资料全部纳入社区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动态化管理,实现民族、民政、统战、公安、综治办等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由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牵头,定期与少数民族人口流出地的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共同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3.建立矛盾纠纷预处机制

建立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预处机制,定期排查因民族特点差异、民族发展差距、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相互叠加引发的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准确掌握相关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力争把问题解决在社区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对不违法的纠纷,采取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化解矛盾,凡属违法犯罪的,无论哪个民族都要依法处理。

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上级检查与社区自查相结合的检查机制,针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及时总结问题,加强指导。

(三)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方式

加强社区民族文化活动场馆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切实做好社区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消防安全、法律维权等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加强与各类媒体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实体化的宣传载体,拓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覆盖面,继续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工程,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助力,持续开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融合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惠民、乐民、育民,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