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人的生态价值观*

2020-02-20平,徐

阴山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羌族

肖 平,徐 万 苏

(1.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英国肯特大学 人类学与保护学院,英国 坎特伯雷 CT2 7BQ2)

一、羌族的生存环境

人的自然观的形成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民族的生态价值观是这个民族对生存所需的生态资源赋予的价值认识。因此,要研究羌族的自然观与生态价值观,了解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是认识的逻辑的起点。

根据200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全国羌族人口309 576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这是羌族人的核心生活区。在阿坝州的黑水县、松潘县,绵阳的平武县,甘孜州的丹巴县也有一部分羌族,应该说这些地区是羌族的边缘地区。当然还有更远离川西北羌族地区的成都市都江堰,贵州省铜仁市的石阡县、江口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和略阳县,甘肃省南部和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羌族人。[1]

羌族生活的核心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的丘状高原山地。东北有龙门山、岷山,西北为巴颜喀拉山东南分支,南接大雪山,西南雄踞着邛崃山。这里江河深切,峡谷峭岭密布,山脊多在海拔4000~5000米。[2]羌族人多居住在这些高山深谷地区的高半山地势稍平缓的坪坝和坡上,多数寨子位于海拔1500~3300米之间,这也决定了羌寨的规模一般来说不大,十几户到五六十户不等,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云端上的民族。随着地质灾害的发生、生态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经济方式更多地依靠农业,羌族人也慢慢地向山下低海拔的河谷小平坝地带移动。地处河谷的羌寨规模略大些,耕地也略多些,交通也更便利些。

说到这个地区,很多人会敏感地记起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不错,这个地区正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上。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陈学忠说,19世纪,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约为16年,20世纪以来,这一地区7级以上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11年,[3]可谓地质灾害频发。羌族学者耿少将也统计出岷江流域羌族聚居区从1958年到2008年间地震发生的数据: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次,其中7~8级3次,6~6.9级4次。[4]《汶川县威州镇志》记载:清顺治十四年三月一日(1657年4月21日)威州地区发生6.5级地震;康熙四十五年秋(1706年)因理番县冬沟地震,熊尔山崩积水成海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淤决,洪水沿江奔泻而下,沿途田地房屋被冲毁,致威州城舍被淹;民国22年(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叠溪发生7.5级地震。新中国成立后记录了除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的3次地震。

羌族人生活的高山深谷地带,由于区域内沟壑纵横,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变化,从低到高可区分为山地温暖带、山地凉温带和山地寒温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7.3℃左右,全年7月最热,月均温16.8℃左右,1月最冷,月均温-8.7℃左右,极端最高温32.6℃,极端最低温-17℃。年平均降雨量为640毫米,集中在七、八、九月。这样干热的气候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以及雨量不平均的气候条件,加重了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而这些气候和地质条件都是羌族人生活和农耕生产的大敌。仅据《汶川县威州镇志》记载,民国5年(1916年)7月全月无雨,河坝和半山的玉米几乎绝收,县知事下令禁屠祈雨;民国8年(1919年)6月23—25日,因连降大雨,岷江河水猛涨,岩石崩垮,山路隔断;民国26年(1937年)大旱,威州地区大多数耕地颗粒无收;1951年威州、绵虒旱灾,减产100余万斤;1961年7月3日暴雨导致威州南沟山洪暴发,泥石流成灾;1962年旱灾严重,5000多亩农田受旱。[5]

羌族是我国最早开始农耕的民族之一,但在1949年前,羌族社会生产技术落后,有些地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羌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副业次之。[6]羌族人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青稞、马铃薯等。以坡地为主,平地少而小,基本没有使用机械种植。上到高半山的主要机具是各种车辆,用于运输肥料和蔬菜以及其他农用物资,羌族人的劳作十分辛苦。羌族聚居区畜牧业不发达,养羊、养猪比较普遍,副业以挖药、采菇、卖山货为主,也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花椒、苹果等。现在茂县是阿坝州最大的农业县,蔬菜、水果产量高,品质好,为成都市淡季蔬菜基地。不同历史阶段羌地种植的作物也有较大变化。例如,羌地曾大量种植过烟草等经济作物,现在已经不怎么种了。而为供应市场大量种植的包白菜、莴笋等并不都是他们的传统作物。

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就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未必是宜居的,但羌族人却有自己的适应方式。正如羌族研究专家王明珂所说:村寨生活也不是那样怡然舒适。毕竟这是高海拔山区,气候变化无常,田里的收成极不稳定,因此村寨百姓还得到高山上去放牧、挖药、捡柴来补贴家计,这使得生活中的意外与危险更多。[7]102也许正是这样,这一方水土以它的出产养育着这一方人,也磨砺出羌族人勤劳、坚韧、勇敢的品质,形成了羌族人自己的自然观和适应方式。而这一方人对自然的每一份果实都懂得尊重与珍惜,羌族人以对自然万神的敬畏来表达尊重,用节俭来表达珍惜。

二、羌族人的自然观

羌族人的自然观通过他们口口相传的神话、宗教活动和民间习俗呈现出来,并成为他们生活和日常行为的重要支配力量。

(一)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

羌族人的宗教信仰,除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羌族信仰藏传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由于近代基督教的浸透,还有极少数的羌族人接受了基督教。

羌族是多神信仰,其神灵有数十种,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界诸神,如天、地、山、水等;家神,如人类始祖、男女祖先等;劳动工作之神,如石匠、木匠、种地等;寨神,如羊、石、狗或随各地不同的历史传说。天神为最高保护神,天神能证实万事万物,供奉在屋顶的正中最高处。白石崇拜是羌族人最为独特的信仰。传说羌族人祖先在南迁途中,屡次被强大的“戈基人”打败,天神示意羌族人以白石为武器,终于战胜了“戈基人”。羌族以白石为天神,在屋顶上供奉有五块石头,象征着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

在羌族人的观念中,自然界的神祇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密切相关。他们对神的敬拜会得到神的欢心,他们对神的冒犯会激怒神。羌族人通过他们的“释比”与诸神建立联系(1)“释比”即羌族有能力与神沟通的人,类似汉语的“端公”,或者巫师。。释比做法事的性质不同,用上坛经主持各种敬神活动,用中坛经掌管羌族人家中六畜不旺、家事不顺的事务,用下坛经主持驱鬼捉妖的活动。

(二)民间祭祀的人神沟通

羌族具有宗教内容的节日很多,多与他们的生活与农业生产有关,例如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的“青苗会”(2)课题调查员发现在丹巴太平乡“青苗会”被叫做“春分”。在羌族地区许多民俗名称不一,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祈求土地菩萨保护丰收,忌农活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入村寨;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的“牛王会”,祈求牛王菩萨保护耕牛平安,全寨耕牛休息一天[8]。求雨是羌族重要的不定期的祭祀活动,羌族最重要的祭祀当算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转山会和十月初一羌历新年的还愿会。

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人自己写的《阿尔档案》称,转山会是在农历六月初六,因为这天是大禹的生日。大禹是天王爷派往人间治水的天庭大祭师木比塔的化身,他投胎于一农妇腹中,出生三天就能讲话,三年便能搬动千斤巨石。他在涂山氏的帮助下引水出山,治理了水患。[9]174他也是羌族的祖先,所以转山会首先是敬祖先;其次农历六月是雨水高峰期,山洪、泥石流等容易暴发,所以要敬山敬水、敬天敬地,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三,羌寨要根据上一个羌历年所制定的乡规民约,总结这半年来大家做得如何,督促老百姓进一步护林防火,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不准乱砍滥伐,也讨论修建河堤等公共事务[10]12-14。释比老人主持敬拜仪式,杀羊杀鸡,来敬山水诸神,释比通过念经表达给各位神。这种祭祀活动与寨子的事务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亦神亦俗,神圣中有生活的俗愿,俗务中有神圣的权威。

每年农历十月一日的羌历年是羌族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大年三十的“还愿会”,整个村寨的人围坐在一起聚会,就是敬庄稼神的意思,意在庆祝丰收。其二是由集体选出的会首主持新年伊始的祭山会。农历九月最后一天称为“坐愿”。那一天,全村人不许吃饭,下午5点钟,男人们和未婚的女子陆续前去山王庙守夜,从黄昏守到第二天清早。释比把祭祀的鸡、羊带到庙子前,还带上日曲。夜幕来临时,释比开始念经,完毕,他用法刀将日曲切碎,然后,先定师(祭祀的礼仪人员)将之倒进庙子外的一个山洞中,用泥土和石块把洞口封好。庙中的释比问:“封好了吗?”先定师大声回答:“封好了。”然后,放一响土枪,全寨听见这一声枪响后,方才生火做饭。[11]这个意思是感谢诸神的保佑,要请诸神先享受丰收的食物,然后一寨之人才酣畅地吃喝。

羌族的民间祭祀活动,常常反映了羌族聚居区匮乏的资源与人们生存愿望的紧张关系。羌族每一条沟里,人们的生活资源都十分匮乏,因此地盘意识也比较强。王明珂认为敬山神是巩固本村寨地盘的意思,羌族人自己也说:“我们的家族是跟着地域画圈圈,而不是跟着亲戚画圈圈”。各个菩萨的位置都与各寨地盘有关。例如,在黑虎羌,二给米的黑虎将军庙过去有三尊神——龙王、黑虎将军和土主。二给米上寨人拜土主,土主菩萨背后对着上寨的地盘;中寨人拜龙王,龙王背后对着中寨的地盘;下寨人拜黑虎将军,黑虎将军背后对着下寨的地盘。各寨有各寨的地盘,放羊、砍草都不能随便越界。公社化后,整个山区都是国家公共财产,没有哪个地方的人可以据为私有,所以山神愈来愈没人认真地祭了。山神失了势,地盘界线就模糊了,为了挖药、争草场,各沟各寨民众间的冲突也多了。[7]44

(三)神近人的亲缘关系

各个羌寨的神(山神)保佑各自的寨民,在羌族的神话传说中人与神是有亲戚关系的。在羌族人的意识中亲戚就要相互照应,自然神灵保佑羌族人,羌族人尊重自然诸神。在《木姐珠与斗安珠》的神话传说中有这样的描述:“传说在古老的年代,人神共居于世间,天和地离得很近,中间隔座喀尔克别山。……那时的羌族祖先,处在人类的蒙昧阶段,只知游猎,不会种植,生活景况十分艰难。”在木姐珠与斗安珠相爱后,木姐珠自愿到人间生活,她带着阿妈给她的树种、农作物种子和生产技术与斗安珠一起在羌寨创造他们幸福的生活。[12]

羌族民间传说的自然神十分丰富,如《洪水滔天》《火的来历》《祭山的传说》《请祖师》等,人与神的关系也十分丰富,例如:有治水的大禹,他被认为是羌族人的祖先;有嫁给羌族美男子斗安珠的天神的女儿木姐珠;还有好多嫁给龙王儿子的羌族姑娘。羌族先民进入原始农耕时期以后,洪水、干旱、地火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过度捕猎或砍伐的行为激怒了龙王、太阳神、火神、山神、树神,于是他们会向神认错,限制这些行为以求神的原谅。他们也会向神打亲情牌,每逢干旱,全寨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人到附近的高山顶上去求雨。人们上到山顶烧香、点烛敬龙王之后,便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和火药枪,并高声大吼:“请龙王下雨”。茂县的一些羌寨到山顶求雨时,高声呼叫“牙萨姐”或“阿达英吉”“兰巴吉”“黄三姑娘”。传说这些姑娘嫁给了龙王的儿子,高呼这些姑娘的名字,龙王知道是亲戚来求雨了。[13]在丹巴太平乡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如果有人有难,就拜庙子里供奉的神为干妈或干爹,让其保佑家人平安。

三、生存方式的反思与生态伦理

生态价值观浸透在羌族人的生活中,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到他们的习俗、行为规范,人与自然的主题鲜明地呈现出来。

天王的女儿木姐珠因为爱羌族的斗安珠,她决心“要用手把人间容貌改,我要用心血把大地浇灌;我要叫山山水水听人话,我要把人神界限全改变。”用辛勤劳动过丰衣足食的生活是人们朴素的愿望,这有错吗?早期人类对此是不自知的。但是在羌族的传说中却记录了他们对此的三个层次的反思。

第一个层次是:自然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滋养大地的生灵,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欲。

《木姐珠剪纸救百兽》的羌族民间戏剧,讲的是铜羊寨头人木勺金保为庆贺自己的寿辰,决定耍威风大摆百獐宴,派坑耿山保去施“黑山法术”猎杀生灵。木姐珠知道“山中遭大难,山神心如焚”,就与斗安珠利用神力赶制剪纸动物并将之放入山林,以假乱真,保护了山中百兽。寿日那天木姐珠夫妇亲临铜羊山寨,令众神赶百兽赴宴,百兽群起攻之,万恶的头人及其管家受到应有的惩罚。[9]137

羌族有关于“基俄苴”(3)羌语:基,正月;俄苴:初五。羌族的一个节日。来源的传说。传说河坝村娃娃寨一户人家有三兄弟,三兄弟长大成人该成家立业的时候,三哥洪木基说:“我喜欢打猎,我家在三座山交汇口,适合上山打猎,我就留在家里打猎为生,奉养父母吧!”几年后,洪木基做头索、下脚套、设弓镖、弹弩、射箭等各种猎杀动物的本领已炉火纯青,他每次上山必满载而归。有一天,洪木基正在林中捡柴准备做饭,忽然发现一群猴子直立向自己靠拢。慌忙拉弓引箭,向领头的公猴射去,大公猴嘶叫扑倒在地。他迅速准备射出第二支箭,看见一只怀抱小猴的母猴,哇哇哀叫,哀求洪木基:等她给小猴喂完奶后,再射杀。母猴喂饱了小猴,把小猴轻放在地,立在洪木基面前。洪木基收起弓箭,返身下山。许多年来他第一次空手下山,这一晚他彻夜未眠。

从此,洪木基雪藏了弓箭,开始新的生活。他削竹编篓,采集野果;凿木成巢,养蜂采蜜;造车纺线,织布制衣;钻管成笛,吹奏心曲。他想让大家明白:天神阿巴思博大丰厚的赐予足以让人丰衣足食,如果对天神派往人间的百鸟群兽杀戮过多、贪得无厌,定会激怒天神、山神,遭到报应。每年正月初五,洪木基便带领寨中男子,到山脚下的石塔前宰牲祭山,表达对天神阿巴思的感恩、敬畏,也祈望天神、山神在新的一年里,保佑众人平安吉祥,并给予丰厚的赐予。[14]

所以我们看到在今天来说自然条件并不好的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羌族人靠辛勤劳作,以节俭为美德,采取与自然和谐共运的方式,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并且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2 500人[15],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万人。

第二个层次是:找到恰当的猎取方式,让所有生命都有生存的机会。

狩猎在羌族人的生活中早已是一种副业生产活动,但其遗风犹存。农闲时,同一寨子里的人三五成群进山打猎。原始的狩猎生活让羌族人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放狗或撵山是利用狗的嗅觉帮助打猎的方法。獐子生活在2000~4000米的高山森林中,雄獐肚脐生长“麝香”,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嗅觉灵敏的狗发现了獐子会穷追到岩边,獐子无路可跑,等待猎人捕获。羌族人有许多狩猎的方法,也有许多狩猎的规矩和对不良狩猎行为的谴责。王明珂在他的《寻羌——羌乡田野杂记》一书中描写过一些羌寨有“黑山法”的传说。这是一种打猎用的法术,据说这种法术祭起后遍山的野兽会觉得天一下子全黑了,只有一个地方有光。于是它们都往那儿奔,事实上那就是猎人设有陷阱的地方。理县之外的其他羌族地区的人说蒲溪沟还有人会黑山术,蒲溪人却坚决否认,因为羌人认为施黑山法是要绝子绝孙的,所以只有最穷的人才会去学黑山、行黑山。这就是他们认为的过度捕猎,施黑山法对山林的野兽是竭泽而渔的灾难,所以行黑山也有规矩。譬如猎到约十到十二只野兽时,就要在两个月内禁猎,以让山林里的生灵休养生息,所有的索子(4)索子:猎野兽的陷阱。都要收掉。[7]165

对狩猎行为的反思形成羌族人对过度猎杀的谴责。羌族人还会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诸神不乐——判断并解释是否狩猎过度。比如他们认为久旱不雨,就是人的行为不当引起了神的愤怒,于是要举行求雨仪式。仪式前会组织人搜山,检查这时是否有人上山采药,或者在山上设置了捕猎野兽的索套。如果搜山发现采集、打猎和捞柴火等违规现象,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殴打至流血。[16]

羌族人的这种做法与我们今天的休渔期等管理方式是同一个道理,就是让动物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得以繁殖,以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用《增长的极限》向世界发出警告,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明确人类有权利用自然,但应该在自然可以恢复供给能力的范围内。我们的利用应当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参看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它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羌族人反对过度捕杀,反对在短暂温暖的生长期捕杀,他们从长期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与今天人们的认识不谋而合,我们不能不说羌族人生存智慧的高明。

第三个层次是:反思如何解决生存对自然的依赖,为自然“恢复供给力”留下余地,尊重、适应并保护自然。

为此,羌族人就必须根据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羌族人很懂得应变,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以适应自然条件。直到今天羌族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果蔬是其主要收入来源,畜牧、采菇、挖药、养蜂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补充。近几年民族文化带来旅游热,很快有条件的羌族家庭就经营起了饭馆、旅店、制作羌绣或其他民族手工艺的制作与出售。

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寒温带的羌寨,通常冬天气温可达到-8℃左右,半年多雪,且常有积雪。以前,羌族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烧木柴过生活,形成了他们的火塘文化。终年不熄的塘火承载着信仰与生存功能,做饭取暖都靠它,居民对木柴的需求量很大,每户每年平均打柴上万斤。如何平衡取暖做饭与护林固坡对树木的需要,羌族人凭借长期生活的经验,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产生出特有的行为规约和禁忌。据调查,羌族每个山寨近旁都有一片树林被称为“神林”。他们认为神林与山寨风水有关,实际上树林有保护陡峭山地上村寨的作用,严禁砍伐。赤不苏一带的羌寨在冬季举行吊狗封山的仪式。请“许”择定吉日(6)“许”是羌族人对巫师的另一称呼,就像他们称“释比”一样。,全寨男子在神林中集会,把一条狗吊在树上。由老者讲话,大意是为了全寨人的幸福安宁,必须保护好这一带神林,如有违犯规定,乱砍树木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像这只被吊的狗一样。接着每户男丁挨次走到捆狗的树前,一边狠狠地对狗吐唾、棒打,一边说自家拥护封山,如有违犯,愿受惩罚。校场区一带也有类似风俗,但以草人代狗,瞄准对其射击,全寨宣誓,如违犯禁山公约,甘愿像草人一样受罚。有的山寨每生一个小孩就要在树林里找一棵又直又高或长势好的树拴根绳子做标记并对此树长期保护,不得任意砍伐。[13]

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村民在羌历年的时候,当着全村族人的面,在公共场合立两根杉杆,在上面吊一只鸡,备用五根绵软的树枝条,当场把那只鸡用树枝条打死,模拟人违规处罚的场面。每个人都要以村里的利益为重,如果有人泄密或做错事情,轻者就会被断绝与村民的交往,重者被割舌尖。阿尔村民约的第一条就是:护林。在庙前、庙后、神山中禁止采集木材、树枝、树叶;保护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田地周围和方圆500米的地方,禁止砍伐木柴。[10]13其实羌族人清楚地意识到护林与护家园的意义,他们不得不选择到远离寨子的地方去砍柴,哪怕负重爬山异常艰苦,否则处罚是严厉的。

但是砍柴做饭、取暖对岷江上游的羌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火塘的不灭也是羌族的信仰所在。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陆续有电力、煤气供给,羌族人是最懂得变通的,很快使用上了煤气罐或电。当十年前我住在藏家还能看到他们院墙上高高的柴垛子时(7)不是所有的藏族都一直用柴火。,羌族人已经普遍使用煤气罐和电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这让他们可以用煤、煤气或电来取代木柴。

羌族人最懂得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的道理。自我约束,顺应自然,就能赢得持续生存的长远利益,这是羌族人生存的智慧。贫穷本身是一种邪恶[17],它使人生活困苦,它还使人绝望。羌族人的生态观证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也为我们提供了美好生活的长远希望。

猜你喜欢

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对羌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形成因素的探析
羌族征战歌的发展研究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论阿坝州羌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