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模式、定量思路及流程论证的对策探讨

2020-02-19赵心童张利平贺圣文滕文杰李望晨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测度定量指标体系

赵心童,张利平,贺圣文,滕文杰,李望晨

(潍坊医学院:A.临床医学院;B.公共课教学部;C.教务处,山东 潍坊 261053)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由精英化阶段逐步迈进了大众化阶段,招生规模、专业结构、生源水平、生均资源、办学定位和培养结构状况发生着潜在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多元共生的利益诉求复合体,有必要通过分管机构对其人才培养各阶段的教学质量状况深化机制改革、创新技术标准、强化全程监控[1-2],加强督导调控、合理配备资源、增强绩效意识、规范运行秩序,其目的是着力于回归朴素本真的教书育人生态。教学型高校尤其应将教学质量水平作为生存之根或发展之本,“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管、以评促建”,切实将其纳入教育管理核心工作内容。传统模式多是采用以行政指令为导向、运行监控为常态,将上情下达式评论意见作为权威依据。相关研究多以理论观点交流为主,定量与定性结合难以被重视推行,实证方法引入滞后、定量技术应用不足、流程设计层次较低。于是有必要从统计方法及数学建模视角制定对策,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组织运行效率。

1 组织模式

从现实意义上说,教学质量评价就是通过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完善激励与惩处措施,形成积极上进、公正合理、科学有效的教学风气或竞争氛围,督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效落实、优化均衡资源布局、动态保障运行秩序,推动决策过程督导民主、激励有效、惩处及时,从而有利于培育优良教学风气和规范奖优评先机制。教育管理者应加强综合评价过程的组织科学性、方法先进性,积极关注新理念或新技术引入,切实发挥评价结果的调控导向功能,全面确保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组织运行规范有序。

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由分管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合理安排,经由调研、座谈、走访、听课、研讨和评测等多样化渠道,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及动态信息采集视角下深入组织过程[3-4]。这项工作不能仅依靠征询访谈、专题讨论、行政管控等方式,还须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为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提供实施工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量标准执行是信息资料收集分析的可行条件,而信息获取、传递、整理和归总成为此类活动有效落实的依据,其中数据信息表达格式及统计建模机理性能差异性也是方法选择或方案设计制约要素。于是,教育管理者须借助调研资料采集、数理方法引入、建模方案设计和微机操作平台展开实证研究,关注多源异构大数据信息采集和分析,从主观定性和客观定量思路寻求破解路径,提升教学评价过程组织效率,把握教学活动规律并为合理规划决策制定建议,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领域类似问题处理中工作方式改革、定量技术更新及方法体系完善。

2 定量思路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在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专家督导等价值观多元或利益主体协同的联合参与下进行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专家征询研讨和信息资料分析相结合、群体专家讨论或独立总结论断相结合的操作模式,力求在全方位或广角度下围绕理念、态度、目标和行为等要素达成一致决策力共识。定性评价过程中一般要采用走访、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聘请本领域资深专家,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性思考,根据经验分析或标准比较等手段,提纲挈领、深层布置,从中研制出文字论述题材的定性报告。定量评价是借助现行规范标准,细化修订多层级的指标体系,根据各项指标运行情况从动态立体视角采集所有指标测量信息,将收集得到的数据资料用于描述、统计、推断和比较,将所有指标信息集成汇总、综合评判和排序择优[5]。由此,从定量工作视角来说,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本身就是链条交叉、衔接和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指标体系筛选、信度效度检验、评价模型构建、数据信息采集和综合运算分析等链条环节投入智力成本、攻关技术和实践平台,扩增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效率、效果和效益。

经检索认为,教育管理领域以常识性宏观论述模式为主、定量导向尚未深入、交叉技术关注不多、实证技术聚焦不足,常态行政督导模式限制了技术创新性,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受到传统思维、观念和环境束缚。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实为教育管理整体框架背景下微观缩影,相关研究也表现为定性论述和经验对策交流等传统范式为主,多数以理论探索、经验论述、指标筛选与实践交流为关注点。理论与实证结合或定性与定量结合体现力度不够,缺乏对共性问题归类梳理,指标体系构建及量化测度方法粗略,方法探索与实证研究须从定量思维视角深入完善。目前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探索领域几乎以指标体系构建为主,而且由于指标测度方法多为简单打分形式,定量理念、资料收集和模型引入较受限制,由此导致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研究模式难于引起教育管理领域偏重于宏观理论研究者跨学科关注或采纳。于是,在定量技术创新视角下,相对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来说,指标测度方法引入和建模方案设计规范性的系列探索有扩展空间或交叉层面潜在延展意义。

如上所述,教学质量评价研究中有必要梳理文献中焦点问题并绘制饱和度曲线。引入质性分析和文献计量方法软件,从内涵解析、指标构建、建模仿真和案例设计角度提炼关键词并纳入动态检索,从关注度、重要性或严重性来筛选文献并且总结方法论的切入内容。通过学术检索、专家访谈、征询调研、方法论证和应用比较途径,从系统论视角将流程看成相互制约、关联和作用的有机整体,从目标环境、指标体系、测量方式、信息格式、权重体现、集结算法、建模设计、组合机理、实施方案和过程优化等要素结构体现其科学性。围绕内涵体系解读、文献现状评述、指标体系构建、量表优化设计、指标测度方法和实证模型构建等模块进行理论推演或实证探讨,也为类似问题扩展应用提供借鉴。

3 流程论证

3.1 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执行基础环节或前提依据是围绕评价目标、环境和对象制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须兼顾从各项维度解读指标内涵意义,依靠同类标准、同行文献和工作实际加以修改、优化和调整[6]。指标既可以作为评语等级等定性意见制定的参考,也可以作为量表设计、条目打分和数据采集的标准依据。管理者须针对指标运行现况加强质量控制,为其能够有效运行提供指导参考,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科学化和客观化。

从文献比较来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类似、更新不足,许多指标条目难以适应学科规划或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定位。今后应以符合院校实际为准绳、教学运行规律为宗旨,发挥专家、教师和学生多元主体参入作用,在文献复习基础上,充分借鉴、系统论证和焦点研讨,经过多轮次征询访谈、调研反馈、修改补充,围绕指标体系各维度筛选条目,梳理汇总和细化解析。在文献述评、专家访谈和小组研讨基础上形成条目池,界定指标内涵、解析指标意义。如有文献按照德尔菲法流程开展专家征询,从多样维度逐步反馈、统计、论证,从定性与定量结合途径验证逻辑结构,从校情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视角着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不同维度指标重要性差异,由层次分析法在群体专家两两比较基础上计算权重。指标条目测度方法引入和不同维度指标体系的逻辑验证很有必要,须在测评资料基础上由验证性分析(结构方程)和探索性分析(因子分析)对信度和效度结构合理性作实证分析,促进理论指标体系与实证检验工作的相互融合。

3.2 测度方法

数据资料采集是教学督导、评价、诊断、反馈和整改的前提条件,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有序规范运行提供了动态依据,指标测度工作有待于立足校情标准、目标定位与发展实际,借鉴同类观点和文献资料,广泛征询意见并组织反复论证,提高指标测度的代表性、约简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在实证工作中由指标量化、模型设计、抽样观测和统计分析掌握运行规律差异性,充分融合群体专家经验智慧,将评价对象、指标体系、测量数据加权集成综合指标,然后依据判定标准和测量信息,将群体对象排序比较或择优分析。

由于指标体系在测评内容上明确了细化标准,使定量评价活动组织可行性得以具体落实,但是对于指标条目内涵意义描述、数值标度方法或信息结构格式为基础的方法论来说,相关领域方法技术的交叉引进仍然滞后。例如,李克特量表五级或十级打分法操作简单随意,传统思路惯用于简单加总、排名比较或择优选取,然而信息利用差、决策效能低,无法适应主观评语指标资料分析要求,测度方法和建模技术的改进空间广阔。

每个指标独立反映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特异方面,问卷调查和量表测评是信息收集的关键。在抽样调查中须关注人口学特征差异,从个人测评(自省)、同行测评(互省)、专家测评(他省)情景联合开展,了解动态运行规律,如兼顾不同院系、性别、职称、学科或专业的人口学特征差异,采用统计学中描述分析、统计推断、回归分析或多元分析方法,将测评资料深入用于运算加工,或者依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关键因素。数值资料可用均数或标准差以及t检验、方差分析法,分类资料可用交叉表的卡方检验法,定序资料可用交叉表的秩和检验法,时序动态资料可用质量控制图法。从实际验证视角有时将指标体系和测评资料纳入结构方程,厘清潜变量(维度)之间路径关系、潜变量(维度)和因变量(条目)之间载荷关系,在测评资料基础上解读指标体系结构,为教育管理工作寻求综合建议。

3.3 建模方案

综合评价已广泛用于各种决策活动,也是管理科学和应用数学交叉方法热点探索问题,须关注不同测度知识和方法选择的建模方案设计。有别于经济管理领域的关注强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和教育统计学交叉领域实证模型引入尚有很大的余地。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新思想或技术引入有待推广,教育管理领域综合评价交叉问题探讨有深入意义,可以按照集结排序、等级评判和多属性决策思路分类验证,研制实施步骤并剖析机理差异。分别由教学质量评价案例验证可行性,为建模方法后续纳入于实证工作做出更为充足的准备,将创新方法思路切实高效地推行于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常态技术操作流程。

教学质量指标测评信息加工合成也需要数学模型参与,如在数据资料运算基础上将群体教师评判、择优、排序或比较,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提供综合决策建议,为考评、定级、评优和评先提供依据。教学质量评价常态工作多沿用传统模式,按照指标由主观经验逐项打分(绝对点值)合成总分是惯用做法,由等级评定(或排序择优)制定比较依据,正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打分排序方式极易理解而被普遍认同。随着复杂化新颖性理论方法引入,机理性能和结论解读也须随之附列,以便于前沿创新方法引进和复杂结论制定过程中得到教育管理研究者的跨学科认可。众多综合评价方法对资料信息加工能力有差异,都有特定解释导向意义,而且得出评价结果也有不同,其差异本质上是运算机理性能导致的。如果随意选用方法而不做解释,会造成应用者为得出特定意愿的结果,利用使用者没有参入或方法理论复杂而难以领会等不对称条件,有意操控方法选择和建模方案设计过程,必须避免客观工具被随意拿来或有意巧取,使得整个评价工作貌似严格却落入人为操作的潜规则。

教学质量评价定量方案的逻辑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逻辑流程

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实际问题结合有待于归类探讨,为建模方法科学选用或结果读取、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领会导向意义而提供可行对策。代表思路不妨分为三类途径:TOPSIS和灰色关联法为代表的集结排序导向、物元分析和模糊数学法为代表的等级评判导向、模糊数和区间数为代表的多属性决策导向。集结排序导向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将全体教师关于指标测度信息纳入计算过程。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等级评判思想需要借助预先设定的判定标准,其特点是各教师关于指标依次独立评判并加以合成。

鉴于实施思路或方法结果多样性,基于多种方法的组合建模方案设计引起关注,此类思路是将基于多种方法的不同结果按照相容性理论进行折中处理,最终形成具有一致收敛性的稳定结论,因其解释性能好、参考意义明确等优点,方法规范性和操作性借鉴价值高、可行性探索意义大。这些途径分为基于多种方法排序结果(定序资料)或评价结果(定量资料)的折中建模计算过程,由此验证教学质量评价应用中的可行有效性。

以传统精确数打分方式虽然简便但难以适应主观不定或认知模糊特点。指标测度有待于拓展为直觉模糊数、区间数、三角模糊数或评语变量等表现形式。由于认识不确定性和信息描述有限性,这些多样化模糊数测度法更为适合指标测度的主观研判情景。于是借助语言变量、评语或直觉模糊知识描述信息,信息资料转化和建模设计技术有改进意义,基于此类测度信息的多属性决策模型有待于讨论教学质量评价实证应用。

4 结语

教学质量评价问题须改变常识交流和经验论述等定性为主模式,关注指标体系构建、测度方法改进、信息统计分析和建模方案设计等定量模式转变。在“排序择优”或“等级评判”思路导向下施以方法机理分析或优化选择。方法组合模型设计有待于在教学质量评价问题中进行实证比较。基于模糊数、区间数和语言变量测度方法的决策模型有扩展空间,随着系统方法理论交叉引入,教学质量评价流程设计方法论将有广阔空间。

猜你喜欢

测度定量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