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研究

2020-02-14马晓涛

文学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不仅仅要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落实思政教育,也要在其他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赋予各个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职责和功能,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原有的课程育人机制也需顺应时代与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为此,本文从多个方面就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展开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课程 育人机制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促进思政教育功能与课程专业知识有效整合的主要途径,提倡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到一起,赋予教学更多功能和价值作用。简单来说,课程思政就是指思政教育和各类课程形成互相协同的良好教育效应,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贯穿于教学始末,构建全课程、全员参与的新育人格局和模式,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文社科类课程、文学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以及艺术教育课程等,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提升学生修养、品质和人格的有效途径。新时期,将人文素质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是十分必要。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概述

许多高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认识上存在混淆问题,经常出现对二者内涵视为相同的现象。实际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并不相同,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本质上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1],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树立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密切联系,深挖各专业各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倡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共同实施并行的教学模式,这需要长期、长效的坚持和努力,方可实现润雨细无声的立德树人教育成效[2]。

由于不同的课程融入思政教育后,其思政教育功能存在一定差异,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上,一般来说,思政课的功能具有显性特点,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常为隐性。这就要求其他课程的育人机制建设上,要实现思政教育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立体化的学校育人模式,突破学校原有育人机制的枷锁,完成创造性的转变。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顺应课程思政发展的必要性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特别强调,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近两年,党中央和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将其视为人才培养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参与到创新探索思政教育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不过,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困境问题,包括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强、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相符、与专业学习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能很好满足水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期待等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对象主要是95后和00后,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及影响,如果依旧采取传统的思政课讲授理论知识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难以保证教育的效果。

此外,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大多依托教材展开,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政治觉悟以及法律意识等情况[3]。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积极学习态度,在人文素质课堂上随意玩手机、睡觉,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将人文素质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到一起,可以起到强强联合的育人效果,解决高职思政教育的不足问题,提高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效率和育人作用,这也充分表明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顺应课程思维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基本要求的必由之路。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的建设路径

1.立足育人使命,提高思想认识,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思政教育不可替代的立德树人作用,对接下来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殷切期望,会议内容对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要意识到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性和局限性,从思想认识上做到革新,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积极学习党中央及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工作方面的重要会议精神和文件内容,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深入钻研学习,掌握更多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且积极渗透到教学实践中,积累更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总结二者融合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将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紧密联系到一起,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性,加快思政課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型[3],使教师真正成为实现思政课程变为课程思政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实现传道授业与价值引领双重目标。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实行协同育人,促进人文素质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想要达到切实的协同育人效果,仅靠理论上的研究远远不够,必须要通过实行协同育人策略,才能够促使人文素质课程与思政教育真正融合到一起,避免出现协同育人流于形式的情况,保证人文素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实效性。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渊博知识和开阔视野,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同时兼顾专心教书和全面育人相统一。教师的本分虽是专心教书,但并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应着力塑造人的高尚灵魂。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要同时兼顾传授精深的专业知识、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卓越的做事能力三项使命[4]。

其次,创新人文素质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活动化、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将思政教育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力求给学生打造一堂充满活力和思政育人功能的课堂。通过充分与学生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目前的专业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水平,及时发现学生与教师意见相左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教学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学生抵触思政教育,确保课堂教学可以形成协同教育的合力。

3.结合实际学情,明确课程协同育人方向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方式与以往存在很大不同,特别是网络文化、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的影响非常严重[4]。在这种情况下,高职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学情不断创新改变,不仅仅在教学方式方法需要保持创新性,在教学内容上也要结合学生面临的思想政治观念冲击与严峻挑战,丰富教学资源,明确课程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功能价值,以便可以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时,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思想困扰问题和心理障碍情绪。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能够在协同育人的教育氛围下,逐渐端正思想态度,提高政治觉悟,在面对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和不良社会文化时,能够始终坚持立场不动摇,树立起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让消极的不良思想在学生心中无立足之地,发挥协同育人的效果。

4.与时俱新创新,制定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社会在不断进步,学生也在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势必会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漏洞问题,落后于时代发展脚步,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影响其教学价值和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5]。因此,高职人文素质课程育人机制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制定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具体的工作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a.梳理课程体系,提炼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不同的人文素质专业课程,具有各自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目标,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也存在很多差别,这就要求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实际情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充分发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遵循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参与的“三全育人”原则,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思政价值,始终将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融入到教学过程,让学生可以在人文素质课程上能更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学生求真、向善、求美,从而加强教学对学生精神层面与理想信念层面的指引功能。例如,在儒家文化课程教学中,挖掘出教材内容中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及爱国主义情怀的资源,将其作为课程思政教育切入点,在课堂上通过引入榜样故事、民族英雄事件等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可以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发展历史有更全面认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让学生可以对国情、国家历史和地域文化等有深刻感悟,并且能够把学习的儒家文化知识与自己的家国情怀结合到一起,提高个人修养。

b.以思政课程为立德树人主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将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和主渠道,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做好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科学衔接,明确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通过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教育措施,促使学生能够有方法、有观点、有立场的正确判断现实问题和历史事件,认同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化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功能性,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洗涤,思想得以净化。获取思政教育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思政理论课上,而是能够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积累更多思政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6]。

c.建立多样化课程协同育人平台。整体来看,目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育人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育人平台传统单一。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要求下,结合目前的“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积极拓展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教学的协同育人平台,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空间、时间、途径等方面的延伸,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增加师生的交流互动,更全面的掌握学生反馈信息,促进协同育人效果的不断提升。比如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手机中的抖音软件兴趣浓郁,人文素质专业课程可以抓住这一兴趣特点,在抖音平台上开设课程思政的育人账号,上传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将对抖音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內容上,并且学生能够在软件评论中,表达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实现没有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教学互动。需要注意的是,账号的管理需要配置专门工作人员负责,以确保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评论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纳入到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中。

除此以外,高职人文素质教学中还要创新教学评价体系和课程考核体系,增加思政考核环节。首先在教学评价上,避免采取单一的教师总结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可以有机会成为评价的主人,表达自己对于课堂教学的看法,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献计献策,总结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同时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团结精神,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思政政治水平提升都有很大帮助。其次,在课程考核上,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不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而是加大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态度、思想道德观念、职业素养、政治觉悟水平、实践互动参与性等考核,保证各个考核指标比重适中,在课程考核中实现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结合,让学生能够不再以追求高分为唯一学习任务,而是能够更加重视综合素养、能力与思想观念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德育教育“动于心、践于行”,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背景下,“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使“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成为必然趋势。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事业与党的建设发展必然成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指明了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及方向。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在建设育人机制中,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多样化途径加强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19( 6):76-81.

[2]唐淑欣.略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J].高教学刊,2018(24):67-69.

[3]李金阳,刘洋.思政目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预设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3):231-232.

[4]褚彪,王永哲,冯建永.大思政格局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研究——以新疆高职院校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16(4):30-35.

[5]张青荣.加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J].语文课内外,2019(13):72.

[6]黄旋.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联合的教学改革[J].赢未来,2018,00(011):P.26-26.

课题项目:2017年度自治区级高职院校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学生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2017-152-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马晓涛,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