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

2020-02-12白培清宫敬智孙小燕金建刚张维莲郜小岳秦玉柱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

白培清,杨 雷,宫敬智,孙小燕,金建刚,张维莲,郜小岳,秦玉柱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表现为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其发病率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2]。MM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主要临床表现可见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血栓、蛋白尿、尿毒症、骨痛和骨变形等,由于MM复发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较大影响[3-5]。随着医学快速发展,新药不断出现,MM生存时间及预后均得到有效改善。其中雷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是老年MM患者治疗的一线方案。本研究观察雷利度胺治疗MM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16年3月—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MM患者7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6],排除自身免疫疾病,其他肿瘤和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代谢或感染性疾病及孕产妇等。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2组年龄、性别、ISS分期和免疫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MM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注:MM为多发性骨髓瘤;对照组给予硼替佐米,观察组给予雷利度胺

1.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醋酸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d1~4、d9~12,28 d为1个周期,硫酸长春新碱0.5 mg、阿霉素10 mg静脉滴注,持续4 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硼替佐米1.3 mg/m2于第1、4、8、10天静脉推注。观察组则给予雷利度胺25 mg口服,1/d,21 d后停药7 d。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2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参考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疗效[7],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3.2实验室指标:分析治疗前后2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清肌酐、血清M蛋白和骨髓浆细胞变化情况。

1.3.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世卫组织化疗毒副作用标准评估药物不良反应[8]。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MM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MM为多发性骨髓瘤;对照组给予硼替佐米,观察组给予雷利度胺;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实验室指标观察 治疗前2组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较治疗前升高,血肌酐、血清M蛋白和骨髓浆细胞较治疗前减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白细胞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MM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观察

注:MM为多发性骨髓瘤;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2.3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20.51%),观察组发生5例(12.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MM多发于老年人群,是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随着疾病发展常可浸润骨髓与髓外组织,继而产生骨质疏松、骨折、骨痛、感染等一系列临床表现。MM的根治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由于治疗成本过高且配型不易,移植病死率也较高,加之老年患者往往并发心肺功能异常,不宜采用大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以避免产生强烈的冲击性和不良反应[9-12]。以往治疗MM常选用马法兰和地塞米松等药物,近年随着沙利度胺、雷利度胺和硼替佐米的出现,使MM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期均取得较好改善。尤其是联合化疗方案开展以来,MM的中位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由6个月提高至36个月[13-14],提示现代药物的研究发展对该病的控制取得了长足发展。

硼替佐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酶体抑制剂[15],对细胞DNA的修复有抑制作用,使MM细胞对传统化疗耐药性降低,在与地塞米松和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后,能明显加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16-18],并可影响肿瘤细胞因子循环、细胞黏附和骨髓微环境等,加快肿瘤细胞凋亡,进而缓解临床症状[19-21]。雷利度胺是沙利度胺的重要衍生物,为第二代免疫调节药物。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对骨髓微环境进行改善[22]。在一项雷利度胺联合MP方案治疗MMⅠ/Ⅱ期的临床试验中,结果显示对于初治的MM患者,其完全缓解率可达85.4%[23]。同时相关研究显示,在进展性MM患者骨髓中,白介素-6(IL-6)明显增高,表明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其发病存在相关性。雷利度胺被证实能够减少IL-6、肿瘤坏死因子-α、IL-1、IL-12等炎性因子分泌,尤其可降低IL-6水平,从而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24-26]。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升高与MM发生密切相关,文献报道,雷利度胺能够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发生,从而抑制肿瘤生长[2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血肌酐、血清M蛋白和骨髓浆细胞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雷利度胺的促免疫调节功能对临床疗效有明显的加强作用,同时其作用机制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硼替佐米。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且为回顾性分析,未对患者进行长期疗效观察,其治疗优越性尚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分析探讨。

猜你喜欢

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浆细胞唇炎1例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雷利度胺联合方案治疗恶性浆细胞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