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姜黄素抑制肾癌A498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研究

2020-02-12董晓丹穆素红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素处理增殖率肾癌

董晓丹,穆素红

肾细胞癌占成人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90%,肾细胞癌早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患者确诊为肾细胞癌时通常已经发展至晚期[1-4]。因此,寻找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治疗药物迫在眉睫。姜黄素是从中药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天然二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在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的细胞学研究中,被证实具有抑制肿瘤转移、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增敏抗癌药物活性[5-6]。本研究旨在研究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肾癌A498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人肾癌A498细胞(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中心),姜黄素(sigma公司,纯度97%,用无水乙醇溶解),二甲基亚砜、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江苏凯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Hoechst-PI双染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BCA蛋白测定试剂盒、PVDF膜及化学发光试剂(上海碧云天公司),p53、p21及GAPDH抗体(上海碧云天公司)。

1.2方法

1.2.1细胞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肾癌A498细胞,青霉素100 U/ml、链霉素100 μg/ml,培养箱内温度为37℃,CO2体积分数为5%,每3天传代1次,更换新鲜培养液,取对数期生长的细胞进行实验,细胞密度达到80%左右,用胰酶消化进行实验。

1.2.2肾癌A498细胞分组: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4组,每组5个复孔。对照组以正常培养液培养24 h。姜黄素组依姜黄素浓度不同分为10、20、40 μmol/L组,培养48 h后进行后续实验。

1.2.3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肾癌A498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每孔200 μl细胞密度为1×105/ml,弃去原有培养液,将已配置含10% CCK-8的培养基以换液的形式加入,接种后的96孔板37℃培养箱中培养4 h,观察细胞已贴壁。检测480 nm吸光度。

1.2.4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我们采用Hoechst-PI染色法定量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调整细胞密度至3×105/ml,按照试剂盒说明,更换细胞培养液并用PBS冲洗3遍,在150 μl的Binding Buffer中分别加入Hoechst(5 μl)及PI(2 μl)混匀,室温避光反应5 min,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并统计分析凋亡细胞比例。

1.2.5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室温下1%锇酸固定细胞2 h,丙酮脱水,常规电镜包埋,制作超薄切片,枸橼酸铅和2%醋酸双氧铀染色,透射电镜观察。

1.2.6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检测肾癌A498细胞内p53及p21蛋白表达:提取蛋白质后以Brandford法测定每个样品蛋白浓度。加入上样缓冲液,行10%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转膜后5%脱脂奶粉4℃封闭2 h,加一抗(稀释浓度1∶1000)过夜,室温下孵育二抗(稀释浓度1∶2000)1 h,ECL化学发光法自显影并采集图像,利用样本目的蛋白光密度比内参条带光密度,比较不同样本相对表达率。

2 结果

2.1细胞增殖情况 随姜黄素作用浓度增加,肾癌A498细胞增殖率逐渐降低,10、20及40 μmol/L姜黄素作用于肾癌A498细胞48 h后,细胞增殖率分别为(72.00±3.61)%、(57.43±3.61)%和(34.67±3.61)%,对照组为(95.33±53.44)%。姜黄素10、20及40 μmol/L组肾癌A498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且姜黄素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1。

图1 MTT法检测姜黄素对肾癌A498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10、20、40 μmol/L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与对照组比较,bP<0.01;与10 μmol/L组比较,dP<0.01;与20 μmol/L组比较,fP<0.01

2.2姜黄素对肾癌A498细胞凋亡的影响 荧光显微镜下,对照组背景荧光暗黑色,可见数个散在凋亡细胞核(亮蓝色强荧光),细胞凋亡率为(2.33±1.87)%;10、20及40 μmol/L姜黄素作用于肾癌A498细胞后凋亡细胞数量增多,甚至出现红染的坏死细胞,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00±3.74)%、(34.67±3.38)%、(75.67±5.44)%,均高于对照组,且姜黄素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2、3。

2.3姜黄素对肾癌A498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对照组细胞形态规则,核仁类圆形,染色质正常,胞质内粗面内质网结构正常,线粒体峭可见。10 μmol/L姜黄素作用肾癌A498细胞48 h后,细胞膜边缘部分膨出,细胞核内染色边集,伴随姜黄素作用浓度增加,部分细胞内可见凋亡小体,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形态不清晰。见图4。

图2 4组肾癌A498细胞凋亡情况(×200)
10、20、40 μmol/L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

图3 姜黄素对肾癌A498细胞凋亡的影响

10、20、40 μmol/L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与对照组比较,bP<0.01;与10 μmol/L组比较,dP<0.01;与20 μmol/L组比较,fP<0.01

2.4姜黄素对p53及p21蛋白表达影响 10、20及40 μmol/L姜黄素作用于肾癌A498细胞48 h后,p5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29±2.09)%、(99.46±6.73)%、(133.43±13.50)%,对照组为(32.53±1.87)%。姜黄素10、20及40 μmol/L组p5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且不同浓度姜黄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0及40 μmol/L姜黄素作用于肾癌A498细胞48 h后,p2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9.77±3.70)%、(95.93±6.13)%、(133.10±7.92)%,对照组为(23.12±4.52)%)。姜黄素10、20及40 μmol/L组p2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且不同浓度姜黄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5、6。

图4 姜黄素对肾癌A498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5000)
10、20、40 μmol/L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

图5 4组肾癌A498细胞内p53及p21蛋白表达情况
10、20、40 μmol/L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

图6 姜黄素对肾癌A498细胞内p53及p21蛋白表达影响

10、20、40 μmol/L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与10 μmol/L组比较,cP<0.05,dP<0.01;与20 μmol/L组比较,eP<0.05,fP<0.01

3 讨论

肾细胞癌首选手术治疗,但由于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增殖较快,与周围正常组织间无明显界限的特点,手术过程中难以彻底切除,因此,化疗及靶向治疗在肾细胞癌治疗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7-9]。治疗肾细胞癌化疗药物种类较多,其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同时,也抑制了人体正常细胞的生长代谢,使免疫系统遭到破坏[10-11]。化疗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选择一种低毒、安全的化疗药物对肾细胞癌患者预后至关重要[12-13]。

姜黄素是广泛存在于多种中草药中的二酮类化合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姜黄素通过增加线粒体膜通透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癌作用,对鼻咽癌细胞系、乳腺癌细胞系、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和肝癌细胞系均有抑制作用[14-17]。姜黄素具有低毒、价格低廉的特点,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18-20]。近年来,有学者将姜黄素应用于人肾癌Caki-2细胞,显示了姜黄素通过抑制H-Ras蛋白表达、直接或间接下调ER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从而诱导Caki-2细胞凋亡[21]。

CCK-8法主要用于细胞毒性及细胞增殖率的检测。本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对人肾癌A498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肾癌细胞增殖率随姜黄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为了验证姜黄素对肾癌细胞A498凋亡的促进作用,我们采用Hoechst PI核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正常细胞核的Hoechst着色呈淡蓝色,凋亡早期及中期细胞核由于核染色质浓集呈亮蓝色,可见核边集或碎片,处于凋亡晚期或坏死期的细胞核可被PI染料着色,荧光显微镜下呈红色。本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干预肾癌A498细胞后,凋亡及坏死细胞明显增多,证实姜黄素可以剂量依赖性促进肾癌A498细胞凋亡。

研究指出,姜黄素可以激活凋亡前体蛋白p53和其下游效应物p21抑制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的增殖[22]。为了进一步明确姜黄素抑制肾癌A498细胞活性的具体机制,我们检测了细胞内凋亡前体蛋白p53和其下游效应物p21的蛋白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激活p53表达,上调p21蛋白表达水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姜黄素治疗肾癌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但治疗效果以及药物治疗浓度仍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

猜你喜欢

素处理增殖率肾癌
毛壳素对绒山羊ADSCs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影响研究
黄芩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槲皮素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诱导损伤的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氮磷钾素对朝阳大枣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提高室内精养褶皱臂尾轮虫增殖率的技术要点
手术创伤对在体口腔黏膜细胞状态的影响研究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期间引发高血压的分析
自噬与肾癌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VEGF165b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