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诗融合

2020-02-04沈春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诗境诗教诗性

沈春燕

“诗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宗旨是用诗性的语言、思维等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春风化雨地进行教化,丰盈学生的人文底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诗教”的内容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古诗及现代诗,也包括现行教材中非诗歌体裁的优秀文本。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文诗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改编、拓展,提取文本诗性,吸收诗教营养。

一、把握非诗歌文体的诗性元素

很多非诗歌文体的文本富有诗情画意,流淌在文字中的优美韵律,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品格操守、价值追求,都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描摹美丽自然的作品,如三年级下册的《荷花》、五年级上册的《四季之美》,活泼的诗性语言有着优美的音韵,丰富立体的自然生活画卷更带给人无尽的美感,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洋溢在诗意的文字中。充溢着真诚动人情感的文本,也可以作为诗教的题材,如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六年级上册的《穷人》,可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诗性表达,受到人情之美的熏陶。非诗歌文本的诗性还表现在对理想之美、智慧之美的追求上,如四年级上册的《普罗米修斯》、六年级上册的《夏天里的成长》,用富有节奏的诗性语言,描绘出主人公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展现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教学中可以激励学生沉浸文本,习得诗性言语并体悟其中深远的哲思。

二、探索非诗歌文体的诗教策略

对非诗歌文体的诗教元素进行意义探寻,是践行诗教的基础。如何依托非诗歌文体进行诗教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非诗歌文体的诗教策略。

1.读文达意,激“诗心”萌发

儿童本质上是一种“缪斯性的存在”,具有纯真的诗心、旺盛的想象和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将文本内涵转变为儿童“火热的思考”,就必须让儿童参与到“文本表达”“文本生成”“文本创造”中来。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诗性建构,在具体的“诗化”学习中萌发诗心。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文时,学生在理解文本后,笔者引导他们借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读到了怎样的“青山”,再将目光锁定在青山中的杨树、柳树上,感受它们坚韧不拔的形象。在此过程中相机板书“绿风荡漾、绿色波浪、粼粼波光、如臂、如股、劲挺、勇敢”。

笔者又带领学生读文达意:勇敢坚韧的仅仅是这些树吗?长青的仅仅是青山吗?请用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们的理解。于是,学生关注到了瘦小的老人,坚持不懈的老人,默默奉献的老人,在阅读和想象中,感悟到了老人的精神也像青山不老。由此,借助文中的语句,带领学生领略一段景,读懂一个人,由浅入深地亲近诗意的文字,读懂老人铿锵的诗意人生。接着,笔者和学生选择文中的语句,组合成一首小诗,献给老人:

杨樹,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迈进绿风荡漾的小院/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一个瘦小的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青山是不会老的/他也将与日月同辉。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艺术。”语文的文本可以运用内在的诗意、美性、情感等,浇灌、陶冶儿童的心灵,抵达儿童“心灵的世界”。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文本,将有关内容转变为诗性表达的语料基础,供学生提取、筛选、重组,玩味成诗。教学中,学生由文到诗,读文达意,自主建构,原本分散在文中的信息,被再次咀嚼、统整,其中富有诗性的词句被唤醒,学生纯真的诗心也得以萌发。

2.品文入境,引“诗情”流淌

作家樊发稼曾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更贴近他们的认知。在非诗歌文本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文本情感相互碰撞,产生共鸣,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内存,再与诗歌创作有机融合,更能促进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体会语言之美、诗歌之美,让诗情自然流淌。

如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中有一段描写梦里水中倒影的文字,用一连串词语、短语展现了山阴道的“美丽、优雅、有趣”。品文入境后,笔者以该段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为抓手,顺势引导:“这些普通而美好的人、事、物,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如图画一样美好的风景?有哪些如诗歌一样‘好的故事?”学生畅所欲言,语言鲜活但略显零乱。我启发学生再度品味文字:

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经过自然变式,文本的简洁与节奏得以突出。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性之美,写出了充满童趣的小诗:

豌豆苗,蚕豆耳,油菜花/黑狗,花猫,灰鸭/缕缕不绝的炊烟/热气腾腾的饭菜/生机勃勃的乡村/自由自在的小孩……

明媚的春光/盛开的海棠/柔软的风儿/都在如诗如画的校园……

通过诗文融合,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在课堂的诗意氛围中,品味到了文字及情景的美好,他们的“诗情”自然流淌,平凡的日子也成了“好的故事”,成了美好的诗句。以文本为载体,挖掘非诗歌体裁文本中的诗性因子,借助创编,引导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因袭文中值得借鉴的句式,效仿修辞甚至主题情境,迁移表达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诗性思维,激发其诗情,同时为内化“诗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3.析文入理,促“诗境”内化

教育的本质与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的统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语文教育的社会职能在现代最核心、最根本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倡导 “诗教”,使学生达到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在内化的诗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厚重的基础。语文教学中,不妨紧贴文章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厚积与贯通中创生诗境,促使“诗境”自然内化。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红色题材课文,展现了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的革命形象和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教学时,笔者通过链接叶挺的《囚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将诗教文化传承與民族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析文入理中继续引导:“不屈的李大钊,让你想到了哪些人?哪些诗?”于是,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陈然的《我的自白书》中“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这些饱含着爱国情怀的诗句与课文相遇,与学生的情感激荡,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是一个个伟大的诗人,是一个个不灭的爱国灵魂。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营造诗境:“如果用一件事物来赞美李大钊,你又想到哪些诗句?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说说理由。”围绕课文主题,结合具体语境,学生交流了很多与人物形象高度契合的诗句。有的说:“我想到了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大钊就像石灰一样坚贞不屈、舍己为人,有着高尚的品德。经受了残酷的折磨,却始终坚韧不拔。”有的说:“我觉得李大钊像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虽然环境非常恶劣,但他毫不动摇,临危不惧。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他却坚决斗争,毫不退缩。”还有的说:“我觉得李大钊像陆游笔下的梅花。‘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提审的时候,他的神情是平静且非常安定的。他像梅花一样不屈不挠,坚韧顽强。”

借助析文入理,拓展延伸,步步深入读文、读诗、用诗,创造出符合文本主题的诗境。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变得丰满而立体,学生内化诗境,感受丰富而深刻,为人之道、行事之理内化为精神自觉,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诗教”育人的功能。在非诗歌文体的诗教中,我们不妨将景中的“物语”与学生生活中的“事语”相勾连,带领学生感性地领会诗句蕴含的哲理,从而培育学生的心智,陶冶其情操,积淀人文素养。

在诗教视域中,非诗歌体裁的文本也常常有隐藏的诗性通道。关注非诗歌文体的诗性元素,遵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将“诗歌”与“儿童”自然地联系起来。教者需选好切入点,依托文本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的诗心萌发;品读文本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诗情流淌;紧扣文本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诗境内化。这样,师生对文本切磋砥砺,对诗句勾连组合、恰当运用,在感知、领悟、内化中播种、培植素养,铸魂育人,实现诗意地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诗境诗教诗性
佘景峰
卷首语
诗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诗教为何与何为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