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有诗教品质的语文生活

2020-02-04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诗教诗词诗歌

本刊记者

记者: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本来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统编本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诗文,您为何又提出“诗教语文”这样的教学主张?

郭剑波:近几年中央电视总台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两个栏目,每一季都收视爆棚、好评如潮。随着节目的播出,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为诗词达人点赞、宣传。可以说,这两档节目已超出了一个“娱乐节目”的预期值,参与的选手从四五岁的孩子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从普通农妇到资深教授,从外卖小哥到政府官员,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都被吸引到这个舞台上。它还把老、中、青三代人的眼球吸引到电视机前,不断刷新收视率,一些诗文已流行于大街小巷,如《苔》《明日歌》等。这两个节目能够杀出重围,迅速“走红”,掀起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高潮,此一现象的背后是什么?除了节目的策划运作、高科技的媒体传播手段,还有就是符合了大众的文化口味。人们需要诗词,需要诗词的经典教育,需要诗词带来的生活美。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先生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了美好的诗词世界;是一座桥梁,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的情感联系;是一支火把,点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的热爱之情。”诗词、诗教,让人们找到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有种回到家的感觉。“诗教语文”不仅使诗文学习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也大大超过统编本教材中的数量),更主要的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状态、学习的智慧有了“詩”的存在,有了“诗”的品质。

记者:您刚才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谈人们需要诗教的生活,那语文教学如何呼唤诗教呢?

郭剑波:统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多次强调,语文教学要吸收诗教的营养。他说:“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吸取中国传统‘诗教的方法与启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把语言的学习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诗歌,是高度凝练、高度灵动、高度集美的语言形式,是语言中的翘楚。语文学习自然应该从诗歌学习开始,把诗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用最具代表性的母语给学生启蒙。我国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的“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国人,学语文就应该接受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诗教激活和打开了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的通道。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记住的东西常常是终生不忘。小学生即使不是很懂一些诗词的含义,但多读、多背诵,也会记得牢,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乃至人身修养厚积薄发而积淀。诗教是学生“打底子”的教育。

何谓“诗教语文”?简洁地说是吸纳“诗”的特质和“诗教”特质的语文。具体指用诗般的语言、诗般的形式、诗般的内容、诗般的境界,用诗教的思想、诗教的方法、诗教的功能,构建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活动,在促进学生语言的生发、生成、生长、生动中,形成和丰实思维、审美和文化素养的语文。“诗教语文”,不是“诗”的语文,不是“诗教”的语文,也不是“诗教”和“语文”简单叠加的语文。它是遵循诗教规律,让小学语文“教育味”浓溜溜地流淌的语文;它是借鉴诗教规律,让小学语文“儿童味”香馥馥地流淌的语文;它是激活诗教规律,让小学语文“现代味”醇厚厚地流淌的语文;它是发展诗教规律,让小学语文“中国味”久远远地流淌的语文。

记者:“诗教语文”我以为一定与诗教相关。孔子是诗教观的鼻祖,您所提的诗教与孔子的诗教观点相同吗?

郭剑波:孔子的诗教观是古代诗教观,“诗教语文”中的诗教是现代诗教观,是大诗教观。之所以称“大诗教”,一是它的载体之大,诗教内容不只限于《诗经》,也不只是古诗,而是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具有较高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诗歌和诗一样的韵文。二是它的受教育对象之多,诗教的对象从幼儿、青少年学生到大学生,再到社会公民,均可称为受教育的对象。三是它的涉及面之广,不仅指学校诗教,也包括社会诗教。现代大诗教观,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对个体而言,是用诗进行教育,浸润、启迪、培育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使之到达教育者所期望的理想彼岸;对群体而言,是用诗教化民众,弘扬、传播传统而先进的文化,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诗教语文”中的诗教主旨是聆听生活、观察人生,反映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梦想精神,将诗教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建设、国家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诗教语文”中提及的诗教指的就是这种现代大诗教观。

记者:当您一提诗教,我脑中就闪出了几个问题。比如,您所说的诗教和教诗有什么区别?

郭剑波:很显然,诗教不等于教诗。教诗,指向于学生会读诗、会背诗、会默写诗、会说说诗句的意思,是诗歌学习大众化、简单化的方法。教诗常趋向于支离破碎的讲解,或是诗歌某些知识的单一学习。教诗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行为,是为了学习诗而学习,是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诗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取分数,为了在考试时能填写、默写出相应的诗句。而诗教是积极的、系统的、愉悦的教育,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所言:“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得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教是文化审美的教育,是发展语言思维的教育,是触动心灵的教育,是尊重生命的教育,远远不是“背诗默诗得高分”的简单行为。

记者:就“诗教语文”的概念,请问诗教和诗歌教学有什么不同?

郭剑波:诗教,侧重于教育,是“育”和“化”的过程;诗歌教学侧重于教学,是“学”的过程。诗歌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把握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体验诗的情感,初步具有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重在训练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诗歌教学仅是诗教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诗教,更不能把诗歌教学效果作为诗教成果的判断标准。现代诗教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尤其偏重于教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同步进行。绝大多数人把诗歌教育简称为“诗教”。如钱理群教授、庄伟杰教授在文章中把诗歌教育简称“诗教”。从使用层面讲,这样简称是可以的,同时言简意赅,方便学术交流。但严格意义上,诗教并不完全是“诗歌教育”四个字的简略形式,以“诗”为教,有“教育”之意,更是“教化”之意。“教化”与“教育”虽仅一字之差,但它们在育人过程、方法和手段上差异较大。教化,更强调感化、浸化、染化、润化。一个“化”字突显出了诗教方法的特征。

记者:郭老师,接着我想问的是,诗教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吗?

郭剑波:诗教过程中有读诗、写诗的环节,但其目的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诗人,也不是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一定要创作诗。学生可以研究诗学,可以写诗,实现“诗言志”。如果受教育者有积极的创作欲望,可以鼓励、指导写作。诗教过程中,学生是不是发表过一首诗,能不能写出优美的诗,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使其在习诗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人。诗教强调有“诗”的氛围:读诗、吟诗、背诗、解诗、唱诗、画诗、写诗等,用诗去浸染学生,在学生心中播下诗的种子,让学生的身心、思维、技能、品质茁壮成长,使诗成为学生心中的参天大树。

记者: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同样首先应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诗教语文”在学科育人方面有什么积极的探索?

郭剑波:“立德树人”是统编本教材统一的核心思想。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成了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学语文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诗教,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缩影。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其主体是“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等,注重道德的力量和伦理的规范。现代诗教传承了古代诗教社会道德伦理的教化功能,吸收了古代诗教的精华,去除了糟粕,具有得天独厚的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优势。用“诗言志”去胸怀天下,追求复兴梦;用“兴观群怨”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现实,“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用“温柔敦厚”构建中正、平和的生活世界,结成融洽和谐的社会秩序……传播现代先进文化,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是“诗教语文”教学主张重要的体现。中华诗词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梁东先生说:“中华诗歌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元典精神的艺术映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载体。中华诗教是以中华诗歌为载体的教化形式,是被历史证明为有显著卓效的教化途径。”“诗教语文”注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转化到现代中国人可践行的“德”行上,侧重于从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善”上进行政治伦理教育,培育人独立、健全、向上、向善的人格。

记者:作为小学教师,无论何种教学主张,首先要关注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诗教语文”是如何体现“儿童是首席”的?

郭剑波:童心是人性中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诗人的童心时常如孩童般天真、诚实、质朴、任性。儿童的天性实际上就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诗性。正是因为童心和诗人的心有着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所以诗歌便能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生活学习的空间。儿童的想象是最活跃、最大胆、最奇妙的,这正好与诗人的诗性创作相吻合。可以说,“诗教语文”是有效培养学生丰富而高超的想象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的绝佳路径。

诗的语言或像诗一样的语言,看起来和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节奏美和外在的形式美,养眼入心,学生易于接近,易于沉浸其中,易于找到读书的快乐,能记忆深刻。张志公先生对诗歌教育传统曾这样论述:“爱听故事,是儿童的特点;爱大声诵读,也是儿童的一个特点。诗的语言,音调和谐、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快感。浅近的好诗,尽管儿童不一定都懂得很透,也很足于启发想象,开拓胸襟。多念一些好诗,孩子们逐渐会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起他们爱好语言的情感,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增强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诗教语文”是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学习之旅。它的学习的内容,儿童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学习形式的新鲜感,学习方法的适应感,学习评价的自我良好感。“诗教语文”坚守以儿童为本的思想,建构适合儿童学习的环境,让儿童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让儿童站在学习场的中央。“诗教语文”追寻单纯质朴的学习样态,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去“绕”着儿童,没有深奥晦涩的知识挫伤儿童的积极性,不将知识和理解强塞给学生,教者均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生疑、自主解决、自我展示的环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任务、学习的期待和学习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可以说,“诗教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这个温度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解放儿童,释放儿童的天性。

记者:近几年来,国家进一步强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诗教语文”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有哪些积极的贡献?

郭剑波:第一,“诗教语文”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我国自古就强调“文”和“道”的关系。诗,可“兴观群怨”,可“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教语文”首先注重的是道德教育内容、思想和方向。朱光潜先生认为:“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林语堂先生曾提出,用诗教代替宗教。“诗教语文”中深含着哲学教育和信仰教育。

第二,“诗教语文”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多接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学诗,无以言”。学诗能识文断字,掌握语言文字的要素,积累文学知识,夯实语文基础,不断丰富词汇语句,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同时,诗词是一个、一段社会时期的缩影,它映射着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认识与理解,反映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的状况。学诗,学生能从经验中借鉴到完善人生存、生活的方式。“诗教语文”铺设了一条人文的、诗意的、求美的学习通道,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文化内修。

第三,“诗教语文”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素质。学习素质,即会学习的素养。具体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良好的学习行为品质,主要包括学习意识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进程的管理等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低与学习素质的好差成正比。“诗教”本身就承载、提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告知人掌握学习的时机是晨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知人学习要亲自实践、身体力行。“诗教语文”浸润学生朝着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方向发展。

第四,“诗教语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国古代就有“诗歌疗法”之说,以诗歌作为传达感情、治疗疾病的工具。如选择与“患者”心境相同或相似的诗歌,鼓励“患者”聆听或诵读,或者自己写诗,释放受压抑的情绪,促进“患者”康复。南宋诗人陆游曾在《山村经行因施药》一诗中,叙述了“诗疗”的故事:“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他说:“这种病根本不需要求医问药,多读几遍我的诗自然就好了。”“诗教语文”吸纳诗教特性,从意蕴丰满的语言中汲取营养,陶冶学生性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入珍爱生命的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交给学生获得幸福的钥匙。

第五,“诗教语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社会素质。社会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小公民的社会素养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等。诗教,首先承载的是社会教育意义,教育人具有“温柔敦厚”的品行,然后才是实现文学意义上的“言情言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诗教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以诗词为沟通媒介,能将性格、兴趣和气质相近的人自动联络到一起,起到促使整个社会趋于团结、和谐的作用。纵观历史,两千多年的儒家“诗教”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促进中华民族文明地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积极的、无法代替的作用。“诗教语文”带给学生寻找“光明”的眼睛,培育他们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之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文化水平、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人。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诗教诗词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七月诗歌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