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探微

2020-02-03邹健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关键词:现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

摘 要: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始终。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现实的人”为研究主体,并针对人的异化与成因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现实的人;人的异化;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中以“现实的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异化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制约了人的发展等方面来论证人的本质和发展问题。通过研读《形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现实的人”的内涵及其规定性

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就是在原生环境条件和经由人类自身创造的环境中,能够进行生产劳作等现实的实践活动,并能进行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交往活动的人。“现实的人”不是处于孤立环境中的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人,而是处于现世中并与周围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存在普遍联系的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人。有生命的现实个体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内含着三重密不可分的规定性,即“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的活动”。

其一,“有生命的个人”,即现实存在着的自然人。也就是说马克思语境中的人的先在条件是具有生命体征的人,即具有原初自然属性的人而并不是宗教神学体系中的带有虚幻性质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始终反对各种神灵,坚持人的自我意识和本真属性,实现了“从宗教性的人向政治性的人、社会性的人的历史转向。”[2]其二,“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既包括人自身创造的带有人类印记的物质资料,又包括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条件,这两种生产条件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类依靠自然界生活,劳动者离开了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便什么都不能生产,自然为不仅是“人的无机身体”,为人提供物质基础,也是人“精神的无机界”,为人类提供精神资源。同时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实的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两种物质资料的融合。其三,“现实的人的活动”,即生产实践是现实的人的根本性要素,马克思指出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和现实存在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人的生产实践存在于并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影响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以何种方式、程度、类型存在于现实社会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基础层次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和较高层次的交往实践对现实人的存在的影响。其中,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基础性表现在它为满足现实的人的生理性需求,即马克思提到的动物性需求而服务。生产为延续人类自身生命实现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是生产实践的本质规定,它不仅是满足人类各层次需要的主要力量,而且还“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物质生活的本身”。交往实践活动则表现为联系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和中介。马克思指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不仅影响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影响到了人与人及社会的关系,换言之,人们的物质生产内含着交往实践活动。也正是在交实践中人的需要和能力等要素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费尔巴哈为研究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原则”[3],增添了唯物主义的色彩,但是他思想体系中现实的人是建立在对宗教哲学批判进而对人进行哲学批判的基础上以此对人的本质做出了感性的理解。而马克思话语体系中的人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它与费尔巴哈感性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人的异化及成因

(一)人的异化的内涵

“人的异化”即人的发展的单向度,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每个人都只隶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且受到其所属部门的束缚和剥削。因此,这些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偏废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并且他只熟悉整个大生产过程中的某个部门或者某个部门的某个生产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人是被生产机械所挟持,进而逐渐变成了生产机器。在《形态》中,“分工”是生产者“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范畴,从而直接决定着个人的发展。但由于目前的物质条件的发展的不充分,又决定了个人只能在现有的物质框架下寻求发展,因而这种发展是片面的且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的异化。

(二)分工造成人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旧分工是导致人的异化的直接原因。旧分工是相对于新分工而言的,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分工。在分工的起初,人的发展是在自然分工的作用下,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的简单的生存能力的发展。这时与自然因素相联系的分工形式,是强制的分工,具有片面性。由依赖于人们自身的体能、生存技能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分工,就必然束缚了人的其他能力的发展。

就像《形态》中提到的,随着分工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给每一个劳动者划定了自己“特殊的活动范围”,即给每一个劳动者进行了职业划分,限定了其劳动的类型、能力的发挥以及工作的领域。但这种划分不是出于主观意愿,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制安排下进行的划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失去了除劳动力之外所有的资本,为了获得生产资料以维系自身的生存,他不能超出资本主义给其划定的范围。这就进一步指出了旧式分工对人全面发展的限制。在旧式分工的背景下,由于个人只能限定在固定的生产部门或者某个生产环节,这就决定了个人只能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无法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通过研究劳动和交换的差别,看到了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区别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分化,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成为人的发展的桎梏,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导致了城乡分离、分配不平等、利益矛盾、阶级国家的产生等种种情况的发生;而这些又使分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

总之,旧的社会分工,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工,是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言:在人类社会中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只要私有制仍然存在于社会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对劳动者使用价值的剥削就不能停止,无产者在这种背景中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的本质变化异化,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化为为异己的存在,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为剥削自身价值的工具。简言之,只要分工还带有被迫性和强制性,人的类本质就会异化为不受实践主体的控制壓迫人的力量。

三、人的全面发展及路径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异化相对而言的,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有密切的关系,分工约束和限制了人的活动和实践范围以及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需求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同时不会受到其他力量的阻碍,同时被异化的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将回归初心成为推动主体全面发展的实现手段。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旧分工是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也是影響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分工,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旧分工,即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形成的自然分工。在这里仍需注意,一方面,分工的存在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因而不能全盘否定分工的作用。另一方面,“真正的共同体”即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分工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为了使人能够重新掌握物的力量,必须采取消灭分工的方式。这是马克思在《形态》中论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是的一个鲜明的立场。可见,消灭分工是使人重新获得力量的方式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在现实的基础上,分工的存在是必要的,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分工的存在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一面。社会分工的存在,一方面推动的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也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即一个民族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这个民族的分工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分工也使人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人的活动范围、人的能力发展空间和层次不断地拓展和升华,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可见,没有分工,也就不会有人类历史的演进,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也就不会有共产生主义社会,更何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这层意思上来说,分工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旧式分工的束缚和阶级问题的存在,人所能获得的发展总是片面的和畸形的。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极大丰富、阶级的消失,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将不再受到旧分工、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正如《形态》中所提到的,在“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阶级以及私有制的消灭,生产活动由受资产阶级小众进行控制转变为有社会集体按需统一调节。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不再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使得每一个劳动者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劳动范围、劳动类型,即固定的职业划分,这使得每一个人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进行实践活动,即劳动实践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真正的共同体在本质上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将不会受到任何旧有以及现存因素的束缚,其发展将会带有全面性和自由自觉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能获得现实的真正的自由,人的各种合理性需要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简言之,每个人在自己建立的联合体中才能获得实现自由的手段,并以此实现自己的自由。因此,只有建立起共产主义制度,才有可能使人的才能和个性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换言之,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这本早期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人学思想: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作为研究主体,指出强制分工导致人的异化,消灭旧式分工进入到“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形态》虽为百年前的著作,其中的思想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贾英健.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双重逻辑[J].理论学刊,2019(02):121-128.

[3] 赵华飞.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D].中共中央党校,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项目编号:CXZZSS2020016)的成果。

作者简介:邹健(1996-),男,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唯物史观、生态哲学。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
青年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转变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