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异地办学条件下学生归属感的研究

2020-02-03左腾邵阳李奕玮宫北辰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左腾 邵阳 李奕玮 宫北辰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异地办学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发展战略和办学体制改革的新常态。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本部土地资源、办学空间紧缺等情况下,高校异地办学有效地解决了高校规模扩张的瓶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关于高校异地办学的学生归属感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高异地办学的学生归属感变得尤为重要。结合高校异地办学的实际情况,文章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对异地办学条件下学生归属感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异地办学;学生归属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与社会资源的结合也愈加充分,而本部土地资源缺乏、办学空间紧张已成为高校规模扩张的瓶颈。近年来,一些高校先后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办学模式,而高校异地办学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这通常意味着高等学校在学校本部以外的新区域设置校区或教学点,通过与地方政府或经济组织合作开展高等教育活动[1]。以深圳市为例,2000年8月开始在南山区创建深圳大学城,相继引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办学空间紧缺的矛盾,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办学效果、校园文化、学生归属感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文章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就高校异地办学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汇总,旨在探讨高校异地办学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形式了解并分析深研院学生归属感的现状与产生原因,并针对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增强学生归属感的意义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是指个人与其所属群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个体对特定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测定,识别和维护,归属感是这种测定,识别和维护的心理表现[2]。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因此,归属感对于个体和组织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组织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是指学生对其所在学校的思想,情感和心理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加学校活动。学生认为他们是班级或学校的重要成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是有价值的,以及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情感[3]。学校的归属感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高校异地办学来说,增强分校区的学校归属感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提高学校的归属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学校的认识,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与群体对个人的归属感相互作用。一旦学生的利益受到保护和重视,他们自然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感知和认同感,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校责任感。这种向心力和集体精神将使学生加倍努力,实现学校的目标,从而促进学校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增强学校的归属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心理。许多实证研究表面,大学生的归属感与积极情绪和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些因素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强大动力。增强学校归属感能够使学生感觉自己是学校的一员,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接受,提高个体的效能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培养健全人格。

第三,增强学校归属感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的归属感不仅意味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也代表着一种学生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的潜意识。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或归属感,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异地办学条件下学生归属感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研,调研对象分属于商、法、理、工等多个学科。此外,我们还对8个学院近20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调查异地办学条件下深研院同学归属感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同学对北京大学和深圳研究生院的归属感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同学对院系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参与热情不高;认为深研院、校本部与大学城管理办公室、深圳市之间关系存在一些不够协调的地方,缺乏更加高效民主的管理方式;对于深研院的医疗条件不太满意;对食堂的价格和味道不太满意;认为深研院的建设缺乏北大的传统和特色;认为北京和深圳两个校区之间交流较少,且两校之间的福利不均衡等。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我们分析造成学生归属感的原因如下:一方面由于深研院与校本部分处深圳与北京两座不同的城市,相距较远,深研院与校本部交流联系较少,缺少畅通高效的信息沟通桥梁,两地学子沟通接触较少;另一方面,对于深研院来说,学院建院时间短,与校本部资源必然有一定差距,这体现无论是在食堂、住宿、医疗、网络等硬件方面,还是学术、就业、留学等资源获取方面,亦或是在文化传统积淀和校园文化氛围塑造,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些原因共同导致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希望学校能够重视深研院的学生发展,为深研院同学提供更好的锻炼平台和交流机会,真正实现校本部与各校区之间均衡发展,逐渐增强深研院同学的归属感。

三、异地办学条件下加强学生归属感的思考与建议

(一)重视异地办学对归属感建设工作提出的挑战

开展学生归属感建设工作,首先要认识到高校异地办学对相关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在异地办学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归属感的工作难度升级,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分校区的归属感,更要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其对学校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感,推动学生以校规校训严格要求自己,拼搏奋斗、争做圆梦新一代。其次,要深刻认识异地办学对归属感建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常规影响因素之外,分校区与主校区的校园文化、政策、资源的差异性,都会影响校区学生的自身身份认同感,从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培养分校区学生的归属感,需要深入开展调研,抓准影响分校区学生归属感的特殊因素,制定相应措施融入常规工作中,切实增强学生归属感。

(二)强化交流联系,拓宽信息渠道

培养学生归属感,首先要促进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深入理解学校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认同感是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了解又是认同的前提。在目前高校异地办学的实践中,分校区学生获取学校信息的便捷渠道相对有限,许多学生尚未养成主动获取学校信息的习惯,导致分校区学生难以实时了解学校实时动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阻碍了学生归属感的形成。首先,要拓宽分校区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在分校区主要宣传渠道上,预留固定比例的宣传资源,及時转载学校重要新闻,使分校区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其次,培养分校区学生定期浏览学校网站的习惯,主动获取学校最新信息。此外,充分发挥未名BBS的作用,让分校区学生充分融入到网络学生社区中,与主校区学生实现实时信息互通、话题共享。分校区与主校区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机会较少,应着力提高主校区与分校区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频率,鼓励、支持主校区、分校区学生组织加强交流联系,发挥各自区位优势,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三)通盘考虑,因地制宜,缩小政策差距

受制于地区差异和工作开展程序要求,分校区在落实学校政策时可能存在差异性、滞后性等问题。同一时期主校区与分校区的核心政策差异,将导致分校区学生认为学校将自己与主校区学生区别对待,影响学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形成。应注重克服区位问题带来的困难,尽力保持分校区政策与主校区一致,尤其是同学们关心的影响就业、学习、生活的核心政策。分校区应当加快落实相关政策,保证学生享受与主校区同等的政策优惠,在同学们关注的分校区学生难以获取HPV九价疫苗、食堂价格远超主校区等问题上,积极开展工作,尽快落实。学校应当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分校区的特殊性,给予分校区充足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从而将同等政策落到实处。既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于主校区的特殊政策,又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缩小与主校区的差异。为此,分校区应当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主校区也应当提供必要支持,保证改进措施能落到实处,起到实际效果。

(四)强化校园文化的学校特色,提升文化影响力

做好分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塑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分校区相比于主校区,建立时间较短,历史积淀较少,学校特色氛围不够浓厚,这就要求分校区积极推进相关工作,逐步缩小与主校区差距,塑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此,分校区应在常规校园文化建设中,将塑造学校特色上升到新的高度,开创新举措,加快建设兼具学校与分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强化校史、学校知识教育,加深分校区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和理解。选取部分主校区具备浓厚学校特色的活动,独立举办相应活动,或作为一份子融入主校区活动中。

(五)降低获取成本,加强资源共享

应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共享资源形式,提升现有资源共享比例,降低资源获取成本。目前,校内资源开放程度较高,资源共享的最大障碍在于分校区学生参与主校区讲座、评选面试、就业双选会等活动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太高。应用互联网直播、视频等技术,可有效降低分校区学生共享资源获取成本。目前,部分奖学金的面试已采用视频面试的方式向分校区学生开放,免去学生跨地参加面试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起到良好效果。未来,可以将视频面试的形式扩展到其他评选活动甚至是就业双选会,将参与选拔的机会充分向分校区学生开放。此外,各类讲座可采用视频转播的形式,向分校区学生开放。主校区讲座主办方应提供转播支持,分校区相关部门应及时传播讲座信息,引导同学们通过直播收看感兴趣的讲座。对于全校性出国留学、交换项目除加强网上信息共享外,应提升学校相关负责老师前往分校区开展说明讲座的频率,加深分校区学生对于此类资源的了解,提高共享资源的利用率。

对于就业双选会,在推进分校区双选会建设外,应积极互通主校区、分校区双选会信息,发挥各自区位优势,方便学生在意向地区参加双选会,获得心仪岗位的面试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舟.广东省高校异地办学现状调查与初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9(1).

[2] Osterman, & K. F. Students\ need for belonging in the school communit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0,70(3), 323-367.

[3] 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6(2),51-54.

作者简介:左腾,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学历;邵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学生副书记;李奕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宫北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学生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