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路径研究

2020-02-03孙伶俐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载体

摘 要: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是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新发展。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分析,根据其特点和优势,探索构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责任教育;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化思想和价值观的涌入,大学生受到一些不良观念的误导,社会责任意识弱化,道德行为失衡等问题日趋凸显。社会责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感。而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状,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和转化,继而产生并深化自我承担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现状

笔者按照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安徽外国语学院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5份,有效数据180份。其中女性占71%,男性占29%;大一学生占50%,大二学生占30%;大三学生占20%,文科类学生占65%,理科类35%。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高,校园影响力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安徽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热情较高。调查显示,87%的大学生都曾参加过志愿活动;仅有13%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参加过多次的大学生占21;参加过一两次的占41%;有12%的大学生想参加但未找到参加途径。由此可见,志愿活动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和普及度很高,影响力较大。高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主要途径包括共青团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日、敬老院慰问等一系列团日活动,还包括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各种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多,因此,将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有利于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开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政治方向正确、内容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由各级共青团组织,活动主题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显示,志愿活动主题积极向上,48%的学生参加校园服务类志愿活动;31%学生参加互助类的志愿活动;20%的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其余活动包括大型赛事类、扶贫支教类等。共青团领导下的志愿服务活动主题阳光,充满正能量,以照顾老弱病残等互助类志愿活动为例,通过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工作,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社会责任教育的一方面。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清晰

调查显示,有60%的人认为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履行社会责任的机会和途径较少,在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动机的分析中发现,有88%的人为了锻炼自我、了解社会;有62%的人希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了解社会,在活动中服务社会并锻炼自己,这是社会责任教育倡导的目标之一。因此,在社会责任教育中提高志愿服务的比重,有力引导大学生开展有效地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特点及优势

(一)志愿服务作为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载体的特点

(1)大学生选择参加的志愿服务有一定的随机性。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所学所想进行选择。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方式与每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总是相适应的,随意性和流动性较大。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范围较广。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有慰问老人、照顾留守儿童、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以及大型赛事和活动的辅助工作等,涉及的领域较广。

(3)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单纯。多数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主要为了锻炼自我,了解社会,增加人生阅历,希望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服务社会,提高自我为目的,多数学生期望的回报是能够获得志愿服务证明,这些都与物质回报无关。

(4)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群体性活动。为了满足服务需求,大部分服务活动需要组织多人多次参加,并且都是集体行动。调查中有31%的大学生参加过多次志愿服务。

(二)志愿服务作为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载体的优势

(1)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是对责任认知的过程。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需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对职责形成一定认知和理解,这就使他们对责任的认知有了全面的体会和理解。在获得较高责任认知时,对道德的要求、责任的履行有着强烈的认同,带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可以提高个人道德义务感,又能促进责任意识的形成。

(2)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重要方式,大学生通过集体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才能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责任教育的本质也是教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上,帮助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路径构建

(一)加强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1)重视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实现方式的优化

高校社会责任教育通常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实现的,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要创新教育方式,丰富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提升社会责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将教育的中心放到实现方式上,丰富和建立校外社会责任教育实践载体,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提升高校和大学生在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和责任感。

(2)重视提升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社会责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职团学工作者的专业团队。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教师的理论高度和教学水平,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沉淀,又要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发挥学生干部、社团干部在内的榜样作用,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群体,重视学生骨干队伍的先进性和榜样作用,提升高校社會责任教育的工作实效。

(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构建保障大学生积极参加,共青团统一领导,社会各方面广泛支持,各领域覆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不断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进一步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赛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公益互助等,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社会需要,结合高校专业丰富活动内容,如专业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内容,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开拓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和范围,使志愿者们学有所用,用之有道,提高志愿服务参与者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开展更有效的志愿服务提供精神支持。

(2)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

科学设置服务岗位,明确招募标准,拓宽招募渠道,建立志愿者招募长效机制。提供专业的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技能和服务能力。在培训中阐述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提高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服务意识。健全宣传机制,塑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精神及功能认识较肤浅,对志愿服务的了解途径较单一。因此,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有助于在高校和社会中营造良好氛围,帮助公众消除误解,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并推动其自身发展。

(3)建立统一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统一公平的评估机制,对志愿服务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志愿者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完成情况的考察,根据志愿服务参与者和管理者反馈的活动信息,对活动内容和社会责任教育提出指导。完善高校的表彰和奖励条例,学生可在学业和就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参加志愿服务带来的便利,还可联合社会各界,设立荣誉称号和奖励措施,将学习和服务社会连接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激励空间,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社会责任教育载体的功能。

(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1)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长效发展的外部环境

志愿服务需积极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处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体现其突出的社会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出现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等问题,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领域,加大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正面新闻的宣传力度,增加人民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2)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健全有效的保障

完善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经费保障。逐步建立并完善志愿服務的经费筹集制度,建立高校财政经费支持、大学生爱心捐赠辅助的经费保障体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建立合作基金,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快志愿服务工作的立法步伐。明确界定志愿服务的含义、目的、作用、管理手段、责权等,建立志愿者准入标准和志愿服务的流程规范,明确志愿者与志愿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打击侵犯志愿者权利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为志愿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莉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 陈秋明.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 康安.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路径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4] 张晓芳.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路径探赜[J].经济研究导刊,2020(4).

[5] 张志勇.通过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性的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安徽外国语学院校级思政专项项目: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为载体的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研究(Awsz01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伶俐(1983- ),女,皖和县人,硕士,安徽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载体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以活动为载体以创新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