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实质、意义与革新方向

2020-01-19刘廷哲刘萍萍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化发展

刘廷哲,刘萍萍

(1.云南民族大学 研究生院;2.云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即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作为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性因素,从深层次上制约着乡村教师的学习和发展。然而,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协同融合步伐的加快,在彻底改变乡村教师学习时空模式的同时,也为乡村教师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减轻乡村教师的被孤立感,改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疏离的境遇,从而促进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革新。因此,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素养,弥合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重视和加强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实质

(一)乡村教师群体自觉践行的文化

乡村教师的学习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活动,体现着乡村教师群体学习的基本特征,以内隐方式影响着乡村教师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学习方式和制度、学习资源和工具、学习氛围与环境等学习文化的相关维度。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是分析乡村教师学习行为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学习观念是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内在核心,决定着其学习的基本取向和行为方式。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乡村社区以及家庭等特定社会情境中学习,进行文化意义的协商与理解,当个体自觉学习逐渐被乡村教师群体所认同、遵循、自觉践行时,就形成了乡村教师的群体学习文化。

(二)乡村教师自身创造的文化

人类不是简单地被动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同时依靠文化影响着周围的生态环境。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是在各级政府、组织机构、学校领导等支持下,由乡村教师自我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学习系统,是非正式学习实践活动的长期积淀、创造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非自然性和人为性的特征。基于此,乡村教师应积极自觉地加强合作意识,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有利条件,共同致力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使得乡村教师在开放的、合作分享的文化生态学习环境中实现专业发展。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

文化生态理论认为,生态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制约体现在环境对于人类生产技术和行为的制约作用。因此,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作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存在于乡村教师的专业活动中,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稳定和有效的支撑条件,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内在的动力特征,深刻影响着乡村教师的学习方式和专业发展。

二、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意义

(一)提升乡村教师人文精神品格

学习文化是一种文化,具有塑造和化育人性的作用。事实上,源于拉丁文“Cultus”和“Cultura”的“文化”(Culture)一词,其本意原指为敬神而耕作所获得的一切东西,主要指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以区别于自然存在的事物。直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家西塞罗扩展了“Cultura”的内涵,将其含义从物质领域引申到人类精神活动领域,提出“哲学心灵中的‘Cultura’”,认为“Cultura”具有改造人的内心世界,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之义,以及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内涵。鉴于此,西方社会视野中的“文化”在最初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规定,被认为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乡村教师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学习文化蕴含着其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精神,是提升乡村教师人文精神品格的内在机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乡村教师的心灵。

健全人文精神品格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而文化作为社会的重要核心之一,其文化的理想形态以及人文精神品格的提升需要由教育和学习来完成。为此,在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中,学习作为乡村教师活动的核心要素,不仅能使乡村教师掌握教学知识及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乡村教师的人文精神品格。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作为一种发展型文化,深刻影响着乡村教师的品格、性格、气质、知识、技能、智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推动着乡村教师有意识的积极持续地发展,不断地走向完满人生,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品格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改善乡村教师知识交流环境

乡村教师学习文化能够为乡村教师营造合作共赢的学习氛围,乡村教师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探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突破个体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限,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而且还能促进乡村教师学习的文化自觉,使他们在同伴、同行专家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下进行学习,在获取专业发展动力的同时,激发乡村教师汲取知识的主动性,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和社会服务的职责。

进而言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还有利于改善乡村学校内部的知识交流环境,增强乡村学校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以及确定哪些知识对学校组织有价值贡献导向。这要求乡村学校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知识管理,通过乡村教师知识交流环境的改善,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乡村教师工作学习封闭性的特点,导致他们经常处于独自备课、自主学习的封闭、单一、孤立状态,而在乡村教师学习群体文化中,这种常态将让位于开放、联系、互助的同伴关系,乡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实践和学习资源与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获得同伴们的积极反馈,从而丰富个体的知识体验。[1]

(三)建构乡村教师的学习共同体

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原意是指共同的生活,强调人和人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关系比较密切且忠诚,对共同体中的其他人有信任感和安全感,对共同体具有归属感。[2]此后,人类学家莱芙和温格尔创造性的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强调了活动在共同体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交往在学习者参与实践共同体中的关键作用。在关于实践共同体的研究中,学习被看作是经验世界的一个社会现象,学习是学习者作为“合法边缘参与者”成为一个实践共同体成员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有效的学校教育首要的、且最重要的要素是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3]

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学习文化的涵养。事实上,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作为建构乡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能为乡村教师学习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为乡村教师学习的文化自觉养成提供充足养料,使乡村教师在同伴、同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相互学习,获得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推动学习型乡村学校的建设

调查显示,学习型乡村学校的许多具体实践表现出了鲜明的功利主义特征,没有关照到应有的人文主义因素以及学习与文化的相互关联。就其内在因素而言,学校文化是学习型乡村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支撑学校发展的文化特质中,学习文化是核心因素,将学习的认知提升到文化层面,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思想水平的提高过程,而且是组织师生发展和成长的内在力量,有助于师生更好地明确和完成学习的根本任务,即在促进师生生命主体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培育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设学习型乡村学校组织文化。就像哈格里夫斯提出的“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建设,[4]即提倡乡村学校应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师学习文化。

持续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要求乡村教师一方面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更新自己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育观。一是要养成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并提升对时代发展变化、学生身心状态和教育改革的敏感性和研究兴趣;二是要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并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新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转变的统一;三是要具有探索、创新的勇气以及体悟、反思自身改造实践的能力;四是要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经验的自觉性,逐渐养成教育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管理所需要的基本功和习惯。为此,深刻认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作用,能够增强乡村教师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而产生更强的组织学习力和文化力,从而推动学习型乡村学校建设。

三、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革新方向

(一)技术支撑的学习文化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生存”“人工智能”使得整个社会系统产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但引发了信息和知识的爆炸,而且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学习的重要物质媒介,提供了新型的学习工具与手段,拓展了虚拟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因此,应正确认识和发掘信息技术的价值潜能,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教师教育改革、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的有效力量。

进入互联网时代,意味着人类必须寻求发展一种新型学习文化,即应用信息技术的终身学习。这种新型的终身学习文化观要求灵活多样的教育、培养和学习方式,摆脱传统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能满足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正适应了这种全新学习文化需求。终身学习文化观从人类个体纵向的时间维度出发,重新阐释了人类的学习需求,人的学习时间跨度从一次性学校学习扩展到个体的一生,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教育和学习理念逐渐被广为接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为此,乡村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的技术和手段,才能适应新技术在教育和学习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那些在传统教育和学习环境下的优秀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中则有可能因缺乏新知识或新技术而胜任不了教师工作。因此,乡村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传统的“知识型”教师,他们不但要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而且要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应与终身学习文化彼此交融且互为增长,从而形成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核心精神。

(二)学会学习的学习文化

从人类最初融合于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化学习发展到通过学校教育而实现的专门化学习,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和转化速度日益加快,信息变化频繁且呈几何式剧增,使得人们时刻都会受到各种各样信息的辐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发布者。据资料统计,人类过去三十年中产生的信息知识总量已经超过了五千年积累成果的总和,而且“知识半衰期”更保持着持续缩短的趋势。[5]互联网时代使得学会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变得更为重要。为此,人们的学习将逐渐回归到最初的生活化学习,“学校学习”将突出“个性化”学习,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因此,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乡村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角色更加凸显,其主要使命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如何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与学习资源进行主动的交互,构建更高阶层的知识框架和心理表象。这要求乡村教师应成为一名高效的学习者,工作应围绕着学习而展开,包括他们自身的以及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即不但要传授学生一定的知识,而且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责任。这种教师的角色定位对教师学习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学会学习将成为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技能。

(三)自主创新的学习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的学习应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不再是简单地文化传承,更多的是针对未来的学习,是对现有学习资源的批判、吸收、应用和再创造的过程。然而,深受传统知识观、教育观以及乡村文化的影响,目前,很多乡村教师的职业观依然停留在“知识传递”和“输入—产出”的价值取向阶段,把他们的工作看成是程序化的流程,尚没有认识到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敢于创新以保持自身文化的先进性。

乡村教师的学习具有成人学习的一般性特点,被普遍地认为是自主性的,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在治学和组织教学方面的自主性。因此,乡村教师在学习中应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指出,教师倾向于在学习上进行自我指导并做出自己的选择。[6]这在观念层面不但确立了乡村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彰显了乡村教师学习主动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资源的灵敏性,并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需求;对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内容的警觉性,这不但强调教师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而且也不否认教师接受来自教育领域的公共知识;对学习反思的及时性,通过及时反思学习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增强对后续学习有针对性的自我监控。为此,应倡导乡村教师自主创新的学习文化,切实满足教师内心的学习需求。在学习活动中,乡村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教师能够主动探索、自主发展,将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开创个性化的专业人生。

(四)合作互动的学习文化

伴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细化以及信息数据的急速增长,乡村教师需要通力合作、相互协作以形成学习型组织。在促进乡村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方面,教师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突破了传统组织结构中科层制臃肿与低效的弊端,采用扁平化的组织形态,围绕明确的目标行事,能快速地响应环境的变化,营造知识共享、合作互动的文化氛围。基于需要达成的一致性目标,大家只有在共同体内部分享知识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而生成新知识。对于乡村教师的组织而言,信息技术的介入会引起原有组织结构与文化氛围的不适应,而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组织结构的转变与文化氛围的重塑是不可或缺的。这需要培养乡村教师进行团队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建设合作互助的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同时,将乡村教师的学习看作一种乡村教师、学生、同行专家以及乡村社区成员的对话与交流活动。

为此,应营造乡村教师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并鼓励乡村教师积极深入参与这种对话与交流,进行意义与身份的双重建构,逐渐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团结协作的乡村教师关系以及尊重信任的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乡村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而乡村教师之间也应该相互学习、激励和启发,通过思维和智慧的碰撞实现教育教学观念、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化发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