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逻辑学“四维一体”教学研究

2020-01-18华银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逻辑学逻辑思政

华银峰

(合肥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逻辑学创立于公元前4世纪。19世纪以来,逻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多层次学科。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科分类把逻辑学列在“知识总论”下七大基础学科的第二位,在其组织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命名法建议”中,更将逻辑学列为众学科之首。[1]高校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训练和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严谨性,具备准确表达、顺畅交流、独立论证、自由论辩的素质与能力,能有效辨别是非对错,为学好其他课程、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奠定基础。[2]

一、高校逻辑学课程的基本特质

高校逻辑学课程主要以思维的基本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涵盖逻辑学的演变发展过程、思维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逻辑方法,以及与之结合的相关思维实践与训练。该课程是服务并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基础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文性等基本特质。

(一)工具性

高校逻辑学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该课程本身不是提供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提供正确合理的逻辑思维与方法。高校逻辑学主要是训练学生正确思维、表述和论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规律,有目的性地进行思维锻炼,正确推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基本的思维素质与逻辑素养。

(二)基础性

高校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通识课程,基础性主要决定于该课程的工具性。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并列的七大基础学科。[3]在高校课程体系中,逻辑学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能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知识提供必要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方法。而且随着逻辑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学已渗透到诸多学科领域,基础作用越来越彰显。

(三)社会性

逻辑学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发展决定了逻辑学的内容,逻辑学的学科内容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在高校逻辑学思维形式内容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词项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命题内容和形式的变化,都深刻体现着伴随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思维、认识方面的变化。

(四)人文性

逻辑学传入中国的过程,更是基于其工具性基础上,人文性不断强化的过程,是强调逻辑学不仅仅源于发展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需要,更是源于直面人的思维、心智、心灵的需要,逻辑学本身就是炼心积智的学问的过程。一直以来,由于过于强调逻辑学工具性的定位,使得人们忽视了高校逻辑学的人文性,忽略甚至抹煞了其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关怀。

二、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功能遮蔽

长期以来,高校逻辑学由于工具性、基础性的特质定位,以及其内容工具理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其课程思政功能,存在着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弱化问题与现象。

(一)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功能认识不到位

一段时间,高校逻辑学的基础性、人文性认识出现误区,对其课程思政功能认识缺位,存在认为学不学逻辑学不影响学生培养的错误倾向,严重忽视了高校逻辑学课程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辨别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忽略了各类素质能力测试中思维逻辑素质能力比重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导致出现高校开设逻辑学课程的专业越来越少,逻辑学课程课时越来越少的现象。然而,在本课题面向100名学生开展的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教学调查中,认为该课程课程思政功能弱的仅占9%,认为该课程具有很强思想引领作用的占45%。

(二)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功能内容设置不科学

一是高校逻辑学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涉及词项、命题、推理,符号、公式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课程教学内容通常按照词项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论辩逻辑等方面进行选取和设置安排,教学内容体系中课程思政功能设计缺乏,尤其是缺乏根据不同内容设计实现课程思政功能的配套案例教学。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比较单一,不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囿于课时限制,课堂演算和推理过程性时间不够充裕,实践教学不够,互动交流相对缺乏,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程度不高。

(三)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功能评价考核不完善

由于逻辑学的学科特性,现行的高校逻辑学课程主要采用考试的考核办法,学生成绩由过程性考核与期终考核通过一定的权重折算而成,一般过程性考核占30%,期终考核占70%,过程性考核重点集中于平时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期终考核主要采取书面考试的方法。整体而言,该评价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在考核目标上、考核标准上、考核结果上,都缺少体现课程思政功能实现效果的考核指标,没有强化课程思政功能的考核导向,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功能存在弱化虚化问题。

三、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从价值目标来看,课程思政就是要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爱国思想、民族精神、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健康人格等方面进行正向激励和正性教育,引领满足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运用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成为各门课程教学的必尽责任和必要内容,高校逻辑学课程不仅具有课程思政的义务与责任,而且因其课程内容与特质,还具有独特的课程思政功能资源与优势。

(一)青年学生判断力的培养与提升

判断是价值取舍的重要前提,是观点、立场正确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判断力体现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高校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课程,认知和判断思维贯穿课程始终。课程中关于词项内涵与外延的逻辑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命题的逻辑形式与对应逻辑规则等,不仅是引导学生去伪存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重要契机和载体,也为学生提供进行快速正确判断、形成科学判断力的方法与规律。课题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青年学生是非价判断能力培养的作用很强,97%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自己思维严谨程度有了较大提升。

(二)青年学生选择力的培养与提升

选择是人生必须面临、不容逃避的终生课题,是观点、立场、原则、范式、方法形成和确立的重要前提和决定因素。高校逻辑学系统NP推导的合取规则、蕴涵规则、析取规则、否定规则、等值规则等知识与运用,蕴涵着重要的人生取舍的依据、成本、效益的考量方法与价值。课题调查中,92%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学习自己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较大提升,91%的学生认为自己思想政治素养有了较大提升。

(三)青年学生思辨力的培养与提升

思辨力是在正确价值判断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形成坚定的独立的观点,并自由表达和充分论证的能力,是青年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养成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学习与运用科学思维,强调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强调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7]高校逻辑学的科学逻辑、归纳逻辑等都是培养青年学生科学思辨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调查中,91%学生认为该课程对青年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作用很强。

(四)青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提升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8]青年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群体,不仅要强化创造力养成的积累与训练,更要成为未来创造创新的典范。高校逻辑学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等内容,都是青年大学生启迪创造灵感,激发创新激情的逻辑钥匙,是创造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的基点与起点。调查中5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青年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作用很强,95%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了加大的锻炼和提高。

四、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功能强化的基本遵循

课程思政指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充分挖掘出各类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课堂为载体,以育人为主要功能,实现通识课、专业课和思想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都贯穿于课堂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深度融合,有机统一。[9]高校逻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和发展其课程思政功能,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使然,也是高校逻辑学课程特质的内在要义,具有该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与内容体系的规定遵循。

(一)坚持理论认同与理性独立的统一

高校逻辑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遵循思维基本逻辑规律基础上,实现思维的独立与自由。具体来说,就是使青年学生获取逻辑知识,认同、接受并规范使用思维逻辑,进行深度思考和哲学反思,形成独立自由且能顺畅表达和充分论证的思维观点。这里面存在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一方面要认同接受逻辑规范,一方面要具有质疑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理性。其实质是原因和结果的内在根本一致,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头脑中获得纯粹的思想和思想的方法,从而树立真正独立自由、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坚持思维逻辑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高校逻辑学主要包含词项、命题、推理、论证以及思维的基本规律、逻辑的基本分类等内容,思维的规律、思考的方法是贯穿全部内容的主线。高校逻辑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基本目标。高校逻辑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动态互动的辩证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在逻辑学专业教学过程汇总全域、全息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的、手段和技巧,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一体融合。[10]

(三)坚持形式规范与实质规范的统一

高校逻辑学以思维的基本逻辑形式、基本的逻辑规律和逻辑方法为课程内容,规范性是逻辑学课程性质的目标要求。无论是思维的构成要素、逻辑规律还是逻辑方法,都以特定的规范形式和方法论要求体现出来。但需要强调的是,逻辑学形式规范是实质规范的体现,是决定于实质规范的。在课程教学中,要从哲学范畴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角度去认识、分析和理解高校逻辑学教学强调的形式规范与实质规范的内在关系。

(四)坚持过程参与与水平评价的统一

高校逻辑学的基本特质决定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求注重适应性与应用性,要求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对应思维训练,尤其是注重结合典型的思维案例,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技巧,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敏捷性。坚持将水平评价贯穿过程参与的全过程,过程参与和结果考核都是水平评价的方式和手段。衡量高校逻辑学课程效果只有一条,那就是学生基于规范性思维能力和水平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

五、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能力”[11]。苏格拉底就主张通过讨论和问答引导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成为美德的实践者;亚里斯多德认为德育不是刻板的说教和规约灌输,而是带给人们快乐与幸福体验的愉悦互动。[12]91杜威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教学活动要联系实际,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2]91高校逻辑学作为以思维为对象的通识课程,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历史性、社会性于一身,从教学目标修正、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改进、考核评价优化等方面,进行针对性与有效性融合式教学实践与研究,对聚焦分析挖掘、强化发挥高校逻辑学的思政育人功能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目标维度强化融入,突出统一性

课程思政是让非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具体途径就是课程融入。课程融入是指将新的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要素融入新的课程中,实现对学生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双重作用的实现。[13]一是课程总体目标的理念融入。坚持理念先行,论证确定课程总体目标时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筹融合,课程目标中增加思政育人功能目标设定,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彰显高校逻辑学课程人文精神培养,强化课程思政功能。二是课程具体目标的体系融合。按照高校逻辑学思维基本逻辑形式、基本逻辑规律、简单的逻辑方法结构体系,强化具体目标层面的课程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引导学生在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及学科结构、发展简史、主要代表人物;着重掌握词项的基本特征、命题的逻辑属性、推理与论证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学生掌握思维的基本结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有效思维训练,独立地进行思考判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引领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深入反思的习惯,形成独立的价值观点和是非甄别与选择能力,能够顺畅地表达和独立自由地充分论证自己观点,能有力有效反驳错误观点和现象的能力。

(二)内容维度强化渗透,突出人文性

渗透是隐形教育的重要方式,最大优势是润物无声,其教育效果更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就深刻揭示了隐性教育的艺术。高校逻辑学课程的工具性基础性特征决定了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或者说难度。就如同数学课程的课程思政问题,如果硬性结合就会出现“两张皮”问题,或牵强附会,效果适得其反,甚至影响该课程自身功能作用的发挥。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价值功能的有效发挥,体现在内容维度就是要强调渗透的水到渠成,过程中的融为一体,接受后的自然而然。如强化词项内涵外延与欧拉图分析,改进文恩图解,使学生灵活地运行词项、命题,遵循规则进行严谨、正确、有效的思维推理,注重社会观察,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价值目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知识与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构成高校逻辑学课程目标与内容统一、形式与效果统一的知识体系。

(三)方法维度强化翻转,突出有效性

高校逻辑学的课程思政价值实现不仅体现在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内容设置上,更要体现在课程教育过程的一切形式、形态与元素上。教学方法上思政功能的实现主要基于翻转课堂的途径实现,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中心实现学生中心,通过深度学习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通过支持自主启迪独立思维与是非甄别,以及选择能力培养,阶梯式实现高校逻辑学课程思政价值功能的有效性。课题研究者在高校逻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与模式主要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指向,结合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按照教学语境遴选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课题调查中,54%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期望程度很强。65%的学生认为课程教学中对其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是案例教学。二是探究式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开展政治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范式、民族文化等关键词主题讨论,以及历史观、价值观方面的关键命题辩论。课题调查中,59%的学生对课程教学中结合知识点讲解社会热点和思想前沿问题的期望程度很强。三是比较分析法,结合逻辑学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采用从时间、空间、正反等视角进行对比讲授、讨论与论证,从而导出显而易见的结论,实现知识理解与价值领悟融合实现的效果。

(四)考核维度强化贯通,突出导向性

课程教育实效评价是教学改革优化的重要导向和途径,具体包括评价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步骤、手段、方式、技术和工具的总称,也就是实效性评价的全过程。[14]128为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知识掌握与思政育人的高度融合,高校逻辑学课程遵循方向性、教育性、客观性评价原则,在着眼考核导向性的目标下强化贯通,即将水平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过程评价、综合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的综合运用。一是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课题调查中,认为课程考核内容应该是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占87%,认为应该考核知识转化为思维创新的能力的占77%。按照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课程思政育人深度相融合,科学设计、细化明确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实效综合评价,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实效评价结果体现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情况,课程思政实效评价结果体现专业知识教育实效情况。二是规范过程评价模式程序。课题调查中,71%的学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应该是“知识掌握+实际应用+创新实践”。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主题评价+诊断分析+反馈提升”的评价模式,强化评价考核成果应用。主题评价主要是应用“分—总”模式,按照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独立部分涉及对应主题,开展阶段性教育实效评价,其中包含学期结束的全阶段性总结评价;诊断性分析是对应考核指标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列出问题与差距清单,进行教学实效性诊断分析,形成诊断意见;反馈提升是根据诊断意见进行补缺补差和针对性整改,实现预期的课程教育实效。三是协同运用评价技术工具。紧扣学生特点与课程特质,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采用问卷测试、主题访谈、案例剖析、专题讨论、主题辩论等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课程教育实效评价。

猜你喜欢

逻辑学逻辑思政
The Mission of Wisdom:A Reflection on What Philosophy Is and What Philosophy Can Do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逻辑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逻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