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奇逢家训之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0-01-18王浩东陈延斌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家规子孙

王浩东,陈延斌

(1.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 江苏师范大学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1]中国传统家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训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教化和品格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家训史中,清代名儒孙奇逢的家训内容全面而详细,语言淳朴而亲切,影响深刻而广泛,集中体现了他在治家立本、修身处世、为官理政方面的独特见解。其家训中的伦理思想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参考借鉴。

一、孙奇逢及其家训

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钟元,直隶容城(今河北省徐水县)人。明万历年举人,明亡隐居不仕,屡征不应。晚年讲学于辉县(今河南省新乡北市)夏峰村,从者甚众。与黄宗羲、李颙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世称“夏峰先生”。孙奇逢一生著作颇多,有《理学宗学》《读易大旨》《四书近旨》等,后人编有《夏峰集》《孙夏峰先生全集》等。

孙奇逢家训主要有《孝友堂家训》《孝友堂家规》。本文所研究的孙奇逢伦理思想主要来源于这两部著作。《孝友堂家训》是孙氏后人集其平日对子孙们的教诲训示而成。他以一个阅历丰富、谙于世故的家长身份阐述了教家、求学、修身等诸方面的主张。《孝友堂家规》是孙奇逢亲自撰写的。“家规十八则”是《孝友堂家规》里边的经典内容,是孙奇逢根据先人所留下的家训,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了十八句关于家中孝友、婚姻择偶、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格言而成。他制定家训的根本目的是教化子弟成为贤人。正如其家训中写的:“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2]时至今日,其家训伦理思想一直在后人中代代相传,被视为孙氏家族的传家之宝。

二、孙奇逢家训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孙奇逢的家训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伦理思想,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有家庭美德、处世之道以及为政之德。

1.孙奇逢家训中的家庭美德思想。孙奇逢家训中的家庭美德思想主要指如何调节父子、兄弟和夫妇六亲之间的关系。他在《孝友堂家规》中写道:“齐家之难,难于治国平天下。”[3]4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孙奇逢认为只有“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3]4,才能治理好一个家庭。

(1)父慈子孝。父子之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父子之道主要包括为父之道和为子之道。孙奇逢认为“慈”是父道的核心要求。作为父亲,要在保持其家长威严的条件下,关爱体贴妻子和儿女,做到“好合以乐妻孥”[3]1。他认为以身作则是父道的基本要求。在《孝友堂家规》中,孙奇逢规定,做家长的要每天“晨起率子若孙,祠堂焚香”[2]1。祠堂祭祀是为了慎终追远,教化子孙,只有家长遵循家礼,才能对孩子起到引领作用。为子之道的关键是“孝”。孝顺最为重要的是敬爱父母,“孩提知爱,稍长知敬”[2]1,这是人天生的善性。其次,孝道还体现在侍奉父母饮食起居的生活中,他要求子孙“侍老父寝处,虽日用饮食之事,皆性命流行之会也”[2]6。“孝友非难事,然却非易事,不离日用饮食。”[2]9强调了“子孝”的基本要求就是善待和赡养父母,尽可能地照料好他们的生活。

(2)兄友弟恭。家庭内部不仅要处理好父子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友好相处同样是“齐家”的重要条件。为此,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写道:“一家中男子本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本之本也。”[2]3孙奇逢认为,处理兄弟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和善恭敬,兄长要爱护弟弟,弟弟也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只有“尔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爱其兄”[2]2,才能“大家和睦”[2]2。孙奇逢还引用了孔子“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4]7,以及孟子“仁义礼智乐之实,总归于事亲从兄”[5]255的话,告诫子孙敬爱兄长的人才是有仁爱之心的人。妯娌关系是家庭中较难处理的人际关系,对此,孙奇逢特别强调了调整好妯娌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孝友堂家规》写道:“家不齐,多因妯娌不和,遂伤兄弟之好。”[3]4妯娌之间只有和和睦睦,才能做到“兄兄弟弟,元气固结,而家道隆昌”[2]1。

(3)夫妇和顺。夫妇关系是“六亲”关系的重要方面,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家庭和睦、家业兴旺的前提。要做到夫妇和顺,首先应在缔结婚姻时以德为先。孙奇逢指出:“婚姻之事,家之盛衰攸关。”[3]2因此,娶妇嫁女要做到“择德以结婚姻”[3]1,不能重门第、财富。孙奇逢还指出要做到夫妻和睦相处,丈夫和妻子就必须各得其宜:“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2]10,不论贵贱贫富,都要相伴终身。孙奇逢又提出了“齐家之道”的一条最为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做到“一家之中……夫夫妇妇,各无惭德,便是義皇世界”[3]1。“各无惭德”就是要求每个家庭成员恪守自己的角色道德,这样家庭才能和顺,夫妇才能和谐。

2.孙奇逢家训的处世之道。传统的封建社会是以家本位为基本模式,一个家族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并且稳定发展,既要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维护好外部的人际关系。孙奇逢的家训就阐述了许多处世的原则和规范要求。

(1)待人宽容。宽容作为一种处世待人的准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孙奇逢对子孙的训导中,处处彰显出宽容大度的风范。他教育子孙与人相处时,“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2]3。他对望雅等说道:“汝兄家报,谓汝等不可各用己见。十年来,我于‘忍’之一字著力。”[1]4他认为“汝兄此言,却是老夫平昔处己处人自愧未能者,既以此相勉,当大家策励”[1]4。孙奇逢进一步以颜回被别人侵犯而不计较、孟子每天数次自我反省为例,叮嘱子孙们要拥有真正的容人之心,就须做到“含洪以容横逆”[3]2,即使面对强暴不讲理的人,也要有宽宏的气量。他认为,“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2]3,是那些没有读过书,缺乏涵养的人才会做的事。他还以“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纳履桥端,此是英雄人以忍辱济事”[2]为例,告诫子孙们加强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取得成功的保证。

(2)交友诚信。“朋友有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所倡导的“五伦”之一,是交友最为重要的原则。孙奇逢在向子孙传授交友之道时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在家训中教导子孙要将诚信贯彻于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家规十八则中说:“勿欺以交朋友。”[3]2他认为,信任真诚不是单方面的,应该是相互的,否则“朋友信之,己不信而能得人之信,其谁与我”[3]2-3。他还列举舜帝躬耕于历山时,因为遵循礼仪之道,为人正直豁达,“故能升闻发迹”[2]5的事例。当然,与人坦诚相待要结合具体情况,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直言不讳。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强调:“朋友谏诤,须求有济,不可自谓直谅,令人有难受之实。”[2]7在朋友遇到困难有求于你的时候,不要直指他的过错,这样做会令朋友心里难受,效果自然也不会好。所以,朋友之间应该做到“未可轻言谏也”[2]7。由此可以看出,孙奇逢通权达变的为人智慧。

(3)处世谦谨。孙奇逢还在其家训中告诉子孙做人要安守本分,谨言慎行。如:“亲戚朋友之酬应,皆尔身任之。规模宜宽大,处事宜平和”[2]9;“敦睦以聊宗党”[3]2。他认为要用厚道可亲的态度对待亲戚、邻居和朋友。他还教导子孙们做人要“三忌”,即“言语忌说尽,聪明忌露尽,好事忌占尽,不独奇福难享,造物恶盈,即此三事不留,余人便侧目矣”[2]8。只要做到“三忌”,便可以享受福气,避免厄运,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在家规十八则中,孙奇逢又一次强调“守分以远衅隙,谨言以杜风波”[3]1,嘱咐子孙安分守己才可以避免争端,说话谨慎方能杜绝纠纷。孙奇逢还摘录了孔子、周公、马援、刘备、柳玭、王阳明等六位圣贤的家训语录,要子孙对这些“千万人言之不尽,千万世用之不尽”[3]3的处世经验学习借鉴,并传承下去。

3.孙奇逢家训的从政之德。孙奇逢的祖父、孙氏八世祖孙臣,系明代嘉靖辛酉举人,曾经做过河东盐运司判,为官期间以清廉著称。父亲孙丕振做过训导学生的儒官,注重以诗礼传家。深受父祖的影响,明朝灭亡后,孙奇逢不愿与满清朝廷合作,多次征召均被他拒绝。他不仅自己固守民族气节,还教育子弟们不要沉迷于世俗中的荣华富贵,对为官子孙,他极为重视对他们加强从政之德的教化。

(1)为官廉洁。清朝政权巩固之后,“遗民”意识逐渐淡薄,子孙们开始走上科举之路。对入仕的子孙,孙奇逢教导他们为官期间,要以廉洁二字自律,抵制外界的种种诱惑。其家规十八则开篇就说:“安贫以存士节,寡营以养廉耻。”[3]1嘱告他们在穷困之时要安守本分,以保存士大夫的高尚节操;减少欲望追求,以养成廉洁与知耻之心。他还告诫侄儿,贤良与不贤良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羞耻之心,如果“夫无所不为,正是其无耻处”。在《孝友堂家训》中,他还向子孙们介绍了先父为官时廉洁从政的品行,要子孙效法。他说:“尔祖宰武城,归里之日,仍以馆谷偿负债。尔祖母尔父,俱不免于饥寒,闻者见者,莫不怜之。鹿忠节公独爱而起敬,谓非古之廉更不至此。吾家沐阳公,以廉吏起家,尓祖能绳其武。”[2]7并希望“我辈倶得为清白吏子孙,较以金帛田宅遗后人者荣多矣”[2]7。可以说,保持和传承“清白”家风,是孙奇逢家训教化的主要目的。

(2)为政勤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想要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的原则。孙奇逢在其家训中更是训诫子弟从政也要克勤克俭。《孝友堂家训》通过讨论的方式启发子孙“克勤以绝耽乐之蠹己。克俭以辨饥渴之害心”[3]2。告诉他们要勤劳,以避免因沉迷享乐而有损身心,通过节俭来使自己看清饥饿和干渴对心灵的妨害。这不仅是居家修身的原则,同样也是治理国家要遵行的。孙奇逢还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宋仁宗夜半惜烧羊之费,恭己化成,几致刑措”[1]11;二是“唐文宗举衫袖示群臣曰‘此衣已三浣’,虽云俭德,然受制家奴”[1]11。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勤俭一源,总在无欲,无欲自不敢废当行之事,自无礼外之事,不期勤俭而勤俭矣。”[3]1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达到“无欲”的状态,才能真正做到勤勉有道。

(3)为人淡泊。孙奇逢训导子孙们为官期间保持高洁的情操,不被功名所束缚。而这种淡泊观念要从小培养,“余谓童蒙时,便宜淡其浓华之念”[2]1。他说自己所提倡的淡泊名利是祖先传承的家风。他引用祖父对自己的教诲说:“做官要钱,无非为子孙计,不知一要钱,子孙微矣。”[6]做官为了钱,子孙的品德就变得低下了。可以看出,孙氏家族数代坚守清白家风,注重教育。孙奇逢教诫子孙们要“暗修以淡声闻,好古以择趋避”[3]1,正是传承了先祖奉行的优良传统。孙奇逢在训诫子孙读书时,也注意以恬淡的心境来濡染他们,使他们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即谓:“古人读书,取科第犹为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2]3

在孙奇逢家训之伦理道德的教育影响下,孙氏家族秩序井然,子孙们贤良辈出,多取得很大成就。他的六个儿子都是读书人,孙辈如望雅之子孙诠中进士,授予内阁中书,曾孙孙用正中举人,曾任禹州、许州学正。为官的子孙辈,都能从政清廉。

需要指出的是,孙奇逢毕竟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其家训中的伦理思想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尤其是其中体现出的封建等级观念以及男尊女卑等纲常名教思想。譬如,《孝友堂家训》中的“只不听妇人言,便有几分男子气”[2]4,不论妇人言语正确与否,一概排斥,显然是一种偏见。又如:“人生第一吃紧,只不可见人有不是,一见人之不是,便只是求人,则亲疏远近以及童仆鸡犬,到处可憎,终日落坑堑中矣。”[2]4这些都体现了其家训的局限性。

三、孙奇逢家训之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从整体上看,孙奇逢家训思想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孙奇逢一生笃行孝友、乐守正道、耕读不辍的优秀品格,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孙氏后代,也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留下的《孝友堂家训》《孝友堂家规》等,也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党和政府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取舍、借鉴孙奇逢家训之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将其应用于现如今的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为政道德建设。

1.孙奇逢家训中的家庭美德观对当代和谐家庭及家风建设的启示。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国文化的传入,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这也给当前的家风建设带来挑战。而孙奇逢对子孙的训诫中包含着丰富的家庭美德思想,对当前家庭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孙奇逢的家训文化对于家庭生活的稳定提供重要启示。孙奇逢教育子孙为父要慈爱,为子须孝顺,兄弟之间要尊重友爱,夫妻之间要和顺,妯娌之间要和谐。这对于促进当前家庭和谐,促进家庭成员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使老年人老有所依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他对子孙的教育与我们当前的家风建设相契合。家风是一个家族经过历代传承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作风习惯和道德风貌。良好的家风熏陶可以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孙奇逢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可以为当前我国家庭美德建设提供借鉴,并调整家庭关系的理念,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家风。

2.孙奇逢家训中的处世之道对现今社会公德建设和人际关系处理的借鉴价值。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领域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也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来限定人际行为。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的人伦道德遭到一定的破坏,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交往交换中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孙奇逢家训中处世规则的实质就是“处人”问题。这正好与现今社会公德建设相契合。他的宽以待人,对如今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调整,以及和谐融洽人际氛围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3.孙奇逢家训中的从政之德对当前官德建设的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其中官德的作用关系重大。”[7]为政者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素质,才能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中国古代的官德建设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加强当前的官德建设要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孙奇逢家训就是传统文化的其中之一。孙奇逢家训中的从政道德观,尤其是为官要知廉知耻、克勤克俭、安贫乐道,保持内心的淡泊等等,值得我们今天官德建设参考。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强调选拔任用党员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借鉴包括孙奇逢家训在内的传统从政道德教化的精华,从干部思想道德的内在修为上着力,有利于推动当代我国的官德建设和廉政建设。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家规子孙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鸭子的家规
家风家规我来说
First Man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家规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七)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