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 助力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
——湖北工程学院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第一次学术年会综述

2020-01-18余志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良师工程学院群文

余志平

(1.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2.湖北工程学院 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2020年8月8日,湖北工程学院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第一次学术年会在湖北工程学院明德楼举行,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及湖北省语文教育期刊界和省内外中学语文教育界专家,孝感市教育局领导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紧紧围绕中小学语文良师打造和语文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建设和研究中心工作指向

在大会开幕式上,湖北工程学院副校长覃彩芹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说:“师范教育一直是湖北工程学院的办学重点,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如今,在全国各地的教育战线上有无数的校友在贡献自己的智慧,为母校赢得无上的荣誉。母校为校友们感到无比的骄傲!”他充分肯定了湖北工程学院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成立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把培育大国良师作为学校师范专业长期坚持的发展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和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的优秀师范生,积极探索科学的师范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孝感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晓琴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近年来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同孝感市教科院、各中小学密切合作取得的可喜成绩,并对这次会议和进一步合作寄予厚望。她说:“这是一场语文的盛会,也是孝感教育的盛会,是高校与地方紧密合作,打破学术壁垒,加强研究与交流,共同为孝感教育发展作出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探索。希望学院中文专业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为未来成为语文讲坛良师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中小学在岗语文教师,将有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更多人成为良师。”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院长、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主任余志平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介绍了这次会议的缘起和筹备过程以及研究中心的工作设想。他说:“本研究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致力于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改革热点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语文良师培养的实践创新,打造国家级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培养卓越语文教师,助力孝感乃至全国基础语文教育发展。”

湖北工程学院学科办主任江胜清教授作了题为《汇聚八方智慧之火 点燃良师培育之灯 照亮文院前行之路》的主题发言。他总结了会议的“四个特点”:“线上线下结合会议”“聚智会”“研讨会”“交流会”;用“四个需要”概括了会议的意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卓越教师与专业认证的需要”“学校申硕工作的需要”;用“五个合作”指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的工作方向:“核心是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是合作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纽带是合作建设平台”“抓手是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成效是合作打造品牌”。

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曹春莲老师在题为《加强校地合作 为孝感培育语文良师》的发言中说:“高校和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各有自己的资源优势:高校长于教育理论,理论资源丰富;地方基础学校长于教学实践,实践资源丰富。校地合作,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为了孝感市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她希望我们充分利用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培养出一大批“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能够担当起新时代重任的人民教师。

二、为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工作绘图

在大会发言中,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王随仁教授作了题为《论地方本科院校中小学语文良师培养——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的报告。他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中小学语文良师是一项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崇高事业。培养中小学语文良师应该从5个方面着手: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做好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教育学素养与语文教育学学科素养;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特别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与院校自身实际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特别着力加强院校与地方中小学的密切合作;大力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工作。

新时代语文良师培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志云副教授对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群文阅读能力培养进行了认真探究。他指出,群文阅读教学是实践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方式,汉语言文学师范生需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当下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群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群文阅读意识不足、群文阅读方法缺失、群文选择能力不足、思辨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立足专业课程建设、充实课外实践活动、变革常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高阶思维训练、加强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训练,以提高师范生的群文阅读教学能力。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王建平副教授在他的发言中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他说,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必须做到强基固本,加强专业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当今网络技术和资源;创新实践,在实习指导老师指派和学生实习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创新。

对于在职在岗的教师,到底何为良师,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曹春莲作了生动具体的阐释。她认为,进入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才堪称良师。她说:“首届孝感市教师梯级专业荣誉评选中,共有1980名教师获得荣誉称号,分别是孝感教坛新秀963名,孝感教坛骨干599名,孝感教坛英才300名,孝感教坛名师100名,孝感教坛名家18名。这些良师,扎根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以敬业奉献、勤于钻研、爱生如子、效果卓著引领着教师队伍,为孝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作出了贡献,绽放了职业光彩。”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她敏锐指出,未来的教师必须“变脸换装”,要多阅读,多研究,多写作,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塑造心灵的工程师、陶冶情感的咨询师、连结世界的策划师。

云梦县语文教师张敏也认为,新时代语文良师培养应该在新技术、新课标、新教育上下功夫,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职业,热爱学习,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与时俱进。

孝南区语文教师管季超通过胡成佳、于漪、王崧舟、刘发建四位语文名师的故事,形象讲述了何为良师,如何打造良师。他说:“语文教师的三尺讲台与国运相连。语文良师,萌芽于学院之苗圃,成就于教学实践之沃土。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应该为语文良师培养努力奋斗,追求不懈。”

三、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把脉

荆州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佑军作了题为《积极语用观: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的主题发言,提出了积极语用观这一颠覆性的语文教育观念。他说:“积极语用是针对学习者机械认知、单向接受,从而趋同外化、共性输出这种被动狭隘的复述性、再现性的消极语用而言的,是教师激励学生主动表达、创意表现的母语教育理念。”他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培养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形态的静态输入性语用训练,学生只需简单的梳理和记忆;主要立足于积累。另一种就是在以读、听、视为主要形态的输入性语用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后的输出性语用,包括说、写、评等高级语用形式;主要立足于建构。从教学层面而言。积极语用观视角下的教学实质上是知识的建构过程,也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积极语用观的教学需要教师全面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灵活整合教材,引导学生以整合的方式理解并存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还有利于知识的提取、迁移和运用。从思维层面而言,输出性语用通过语用活动带动思维水平的提升,拉动思维的内需,学习主体的思维时刻处于被唤醒的状态。当前,许多学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层面,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深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积极语用观就是有意识地将“分析、评价和创造”作为教学目标的关注点。从知识层面而言。输出性语用所传递的是“有活力的知识”,也就是素养。素养是运用知识、技能与态度解决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进而走向言语创造,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必将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未来走向。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丁勇副教授作了《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四个转向》的发言,以宏阔的视野描绘了语文教育正在发生的革命性变革。他认为,新时代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忠实践行新的《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切实加强四个转向,即由知识传授向多元目标的转向,注重人文熏陶;由研讨教法向研讨学法的转向,唤醒主体意识;由封闭场域向开放空间的转向, 提倡生活体验;由整体拆解向要素整合的转向,树立整体观念。深刻理解并努力贯彻语文教育新课标,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中学语文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才能行稳致远。

近年来,中学古诗文教学受到重视。杭州萧山区浦阳镇中吴永芳余建华团队的诗教之路值得推广。在本次会议上,吴永芳老师以《兴观群怨育文心》总结了他们学校的诗教探索与实践。她说,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在“诗词进校园”、各校争创品牌特色学校的大氛围下,他们依托萧山区诗词楹联学会,成立“江畔诗社”,发展了一批师生会员,成立了萧山首个诗教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诗教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一批热爱经典古诗词的学生,诞生了数百首格律诗词作品。古典诗词和谐音韵及高尚情意的浸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个人素养。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黄晔博士也十分重视文学经典的教育与传播,他认为,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以网络媒介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学文学经典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更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机制创新的需要,才能实现文学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面对疫情大背景,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徐燕来博士的发言《后疫情时代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再确认》十分新颖及时。她认为,2020年的“新冠疫情”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线上教学实践,改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态系统,促使中学语文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变为信息传播者,从领导者变为辅导者,从主导者变为合作者。随着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在人人都可能成为“教师”的“泛教师”时代,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变得模糊了。后疫情时代,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将被重构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者、被确认为以“教书育人”为内核的育人者。在“双线融合”的新常态中,中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运用新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反思是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刘怀堂教授就对语文教研中“共情理论”的引入进行了反思。他说, 语文教研中“共情”理论的引入并非必要,主要是因为:目前有着比较成熟的语文教学法即情景教学法;目前语文教研中“共情”尚处在拿来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区别于现有语文教法的新的教学法;“共情”法目前只停留在个别学人的研究之中,尚未付诸语文教学实践。这一教法并不适合中国语文教学实践。一是因为学人所谓的共情法超出师生的能力与课堂实际;二是共情需要阅读者或参与者自身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当前小学、中学甚至高中语文教学中都不适合运用共情理论。

高考与中考是老师们无法摆脱的话题,对考试的研究反过来会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大悟一中刘鸿云老师认为,高考中的学科素养融汇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中的素养内涵。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要立足高考评价体系,突出语文的学科特色,在适应高校人才选拔、回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也体现国家课程标准和语文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随着考试内容改革的逐步深化,高考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也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提升,努力发挥和实现语文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力求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国家发展贡献应有之力。楚环中学魏娟老师认为,中考语文试卷承载着测查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任务,命题人员必须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本地区2019 考试说明制定双向细目表,以双向细目表为基础构建题目的语言情境,体现“阅读为本”,体现“时文阅读”,体现“1+X”阅读理念,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体现“生活体验”。

四、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献策

对于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的研讨,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亮点。

群文阅读是近年的热点问题之一。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李志云老师关注的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群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楚环中学的滕达老师则关注中学生的群文阅读。她在题为《培养阅读能力 引领学生成长——群文阅读线上教学的实践和思考》的大会主题发言中说:“阅读素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那么,如何把大语文、大阅读、大课堂、大教育观落实到实践中,让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呢?群文阅读教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理念。它是由读懂一篇课文到读通一类文章,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连成一体的教学。”基于此,她通过今年线上教学的 “比、对、读、议”, 让线上语文教学由朦胧到具体,作了很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探索。“比”即多文本内涵的“同”“异”对比,“对”即议题的笼统与文本语言的对照;“读”即避免单一的精讲与精读,架构整体概念;“议”即信息的提取、转换、整合、批判与反思等。她通过“群文整合,比较联结”“任务驱动,自主为本”“学法指导,培养能力”“小组互助,亲子共读”等环节的实践,矫正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变了家长的教育方式。群文阅读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展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拓展了空间,也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可能性。

咬文爵字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良传统,是语文教师的必备学科素养。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宋亚云教授作了题为《也谈“人闲桂花落”的“桂花”》的发言。他通过研究发现,《全唐诗》中,凡同时出现“桂花”和“落”三字之诗句,“桂花”皆实指自然界之桂花或月中桂树所开之花,很少指月亮或者月光。唐诗中表示“月光”的词语多用“清光”“光华”“桂华”“月波”“寒光”“皎洁”“素光”等等,很少用“桂花”。这些词语多搭配“满”“澄”“清”“皎”等,均不搭配“落”字。唐诗中写月出多状寂静,而不是衬托悠闲。“桂花”若指月光,则不太符合唐人写月出之诗所隐含的一般空间认知顺序。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袁媛博士的《组合聚合关系下“寒树”的释义商兑》一文就当前语文学界关于《与朱元思书》中的“寒树”一词的讨论提出商兑,梳理了几次论争中各家的观点,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的“聚合/组合”关系索解“寒树”的确切意义。并指出,“寒树”着力表现了六朝山水小品“清”的审美意蕴,寄托了清静的隐逸理想,寄喻了清高的文人品格,表现了清拔的艺术风格。这两位老师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学术钻研精神正是我们培养语文良师必须学习的宝贵精神。

古汉语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李书超博士在《古汉语知识与文选结合教学法》一文中强调,古代汉语教学要坚持王力提出的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作一些调整,通过古汉语语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文选三方面结合解决古代汉语的教学问题。这是十分有价值的见解。

文昌中学的叶小兰老师和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的王求是老师对中学汉语拼音教学中Y、W的使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发言中说,《汉语拼音方案》中的Y和W不是声母而是隔音字母,主要作用是为了隔音。但中学语文教学中却一直把Y、W当声母来处理。这就带来了含Y、W的汉语拼音音节和含其他声母的汉语拼音音节在拼合规则上很不一样。一直以来这种不一样很少在教学中向学生解释,因此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学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们的分析解除了许多人多年来在此问题上的困惑。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院的王应平博士视角独特,他的论文《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动物叙事——以新世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为中心》通过统计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题材的篇幅占比将近1/4,动物叙事成为形塑小孩的教育理念的重要知识储备。从整体上看,动物叙事可以分为五类:作为视觉观看的动物;作为明晓事理的动物;作为科学认知的动物;作为审美情感的动物;作为组成元素的动物。小学教材中的动物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既是孩子们的精神情感寄托,又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客观对象。教材中的编著者看重动物的“代入教育”功效,注意采用“阳光化”叙事策略,其儿童视角的运用在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这种研究也许会给语文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

猜你喜欢

良师工程学院群文
福建工程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作品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福建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医学教育家培养工程:一种让良医成为良师的有效探索
良师“林黛玉”——《香菱学诗》教学杂想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