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鼻咽部横纹肌肉瘤1例

2020-01-15罗嫱楠饶澄孙强王世飞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横纹肌组织化学鼻咽

罗嫱楠 饶澄 孙强 王世飞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 遵义 563003)

资料患儿男性,5岁3个月。因呼吸困难、嗜睡10余天入院。门诊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示鼻咽部新生物。入院诊断:①鼻咽部肿物;②慢性鼻窦炎;③腺样体肥大?;④Ⅲ度喉阻塞。专科检查:外鼻形态正常;鼻腔黏膜慢性充血,双侧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向右偏曲,双侧鼻腔中鼻道及鼻底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口咽黏膜慢性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软腭低垂,鼻咽部见隆起,表面粗糙,大量脓性分泌物附着。鼻内镜检查:双侧鼻腔嗅裂见肿物,表面光滑,大量脓性分泌物附着,新生物将鼻中隔推向右侧。鼻窦CT:鼻咽部及鼻腔肿物,双侧上颌窦及筛窦、蝶窦密度增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3.0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62%、淋巴细胞百分比为25%、血红蛋白含量为120 g/L。

入院后呼吸困难,存在Ⅲ度喉梗阻,予吸氧、心电监护,结合患者检查结果考虑为肿物及脓栓阻塞所致,拟急诊行气管切开,改善患者通气。积极完善全身麻醉术前准备。于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鼻咽部新生物取出术+气管切开术。术中见软腭低垂,将软腭向前拉起后见鼻咽部新生物,表面欠光滑,有假膜及脓性分泌物覆盖。鼻内镜下双嗅裂见新生物堵塞鼻腔及后鼻孔,钳取左侧送病理。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左嗅裂息肉。术后CT平扫+增强:鼻咽部肿物,疑侵犯颅底(图1)。鼻咽部MR平扫+增强:鼻咽、鼻腔及口咽部见肿块,破坏蝶骨、后组筛窦及前颅底,考虑淋巴瘤、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血管源性肿瘤等,双侧上颌窦炎、筛窦炎或积液(图2)。待患儿一般情况改善后,再次在全身麻醉下取组织行病理检验。术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9.57×109/L。术中见鼻腔新生物,表面光滑,将鼻中隔压迫至对侧,右侧鼻腔狭窄。去除部分鼻腔新生物表面黏膜后,见其内有白色包膜覆盖,质韧,切开包膜见其内白色鱼肉样组织,钳取鱼肉样新生物送病理。术后病理结果示:(鼻咽部)胚胎型RMS(原始型;图3)。

结合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如下:①鼻咽部胚胎型RMS(原始型);②小儿鼻窦炎;③Ⅲ度喉梗阻;④广泛性皮下气肿。患儿家属要求转院治疗。患儿出院时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等不适。体格检查:面色稍苍白,颈部气管套管在位,通畅,无呼吸困难,双侧鼻腔未见活动性出血。转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化学治疗1年,肿瘤大小未见明显缩小,家属放弃治疗,1个月后死亡。

图1 CT平扫+增强 鼻咽腔中心见团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匀强化。肿物向下突入口咽部,向前上突入蝶窦、后组筛窦,疑侵犯颅内,周围骨质受压变薄吸收。双侧上颌窦、筛窦见密度增高影。颌面部、颈部软组织内见多发气体密度影。

讨论

RMS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恶性间质肿瘤,具有向骨骼肌分化的特点[1]。间叶组织肿瘤中,良性较常见,恶性不常见。RMS是其中一种罕见的头颈部肿瘤。RMS好发于头颈部、躯干四肢及泌尿生殖系统,其肿瘤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类似于骨骼肌发育早期被抑制的细胞。大部分RMS发生在头颈部、泌尿生殖系统等,而这些部位骨骼肌较少,且发病部位较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难以早发现、早治疗,误诊及漏诊率较高。RMS占儿童恶性肿瘤的3%~5%,其中40%发生在头颈部[2]。RMS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局部浸润显著,且其早期症状不典型,早发现、早诊断是影响儿童RMS预后的关键。

RMS的发病机制及原因目前还不确切,多认为由骨骼肌祖细胞异常生长、分化所致。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和基因融合等均与RMS发病有关。胚胎型RMS多有11p15位点杂合性(LOH)缺失,该位点有胰岛素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定位[3]。绝大部分RMS病例是由零星突变引起,但也发现与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Li-Fraumeni综合征、Noonan综合征或cardiofaciocutaneous综合征相关的病例[4]。儿童RMS可分为2大类:PAX融合阴性和PAX融合阳性[5]。不同病理类型的RMS有不同的遗传学特点及预后,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检测desmin、myogenin 和myoD1,辅助诊断[6]。综上所述,该病可能是一多因素、多机制疾病。

图2 鼻咽部MRI平扫+增强 鼻咽-鼻腔见大小约56 mm×40 mm×63 mm肿块,口咽部见大小约42 mm×49 mm×34 mm肿块,呈等T1稍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破坏蝶骨、后组筛窦及前颅窝底,增生的腺样体受压向鼻咽后壁移位,双侧上颌窦内侧壁受压向外移位。双侧上颌窦、筛窦充满长T2信号。颈部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

图3 第2次病理提示(鼻咽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原始型)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desmin(+);肌调节蛋白(MyoD1,+);肌浆蛋白(myogenin,散在+);增殖指数(Ki-67,80%+);CD20(-);CD3(-);CD(34-);CD(99-);CgA(-);角蛋白(CK)广谱(-);上皮膜抗原(EM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黑色素瘤抗原(Melan-A,-);NF(-);PLAP(-);S100蛋白(-);突触素(Syn,-);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

头颈部RMS常发生在鼻腔、颅底、乳突、中耳等。由于定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RMS很可能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颈部肿胀、脓性或血性分泌物、吞咽困难、眼球突出等。RMS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由于儿童的表述差,该病症状差异较大,出现明显易被家长发现的症状才就诊,如本例患儿就诊时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就诊。患儿第1次病理显示(左侧嗅裂)息肉,主要是患儿年龄小,入院时有Ⅲ度喉梗阻,鼻腔肿物与鼻咽部肿物相延续,若钳取鼻咽部,可能引发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嗅裂部取活检容易填塞止血,可能取材表浅,未切开肿物钳取内部组织,导致肿物性质未能一次明确。患儿气管切开后呼吸稳定,在ICU经过止血、抗炎等治疗,排除血管瘤等可能,再次取病理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明确诊断。因此,在怀疑该病时,应多次活检,待病情稳定后,尽量深取组织送检并做免疫组织化学检验以利明确诊断。

以鼻腔、鼻咽部肿物为临床特征的儿童相关性疾病常常起病隐匿,临床上难以早期发现,易误诊、漏诊。同时,小儿鼻窦炎、鼾症、鼻腔异物、鼻腔相关肉芽肿等疾病临床上均可表现出以上特征,这类疾病的鉴别亦是早期诊断的关键。这些以鼻腔、鼻咽部肿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鼻部CT均显示鼻腔不同部位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性生长或溶骨性破坏。鼻腔RMS的CT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阴影,边界不清,邻近骨破坏,提示高度恶性。CT增强扫描后,肿瘤的增强程度不明显。MR上T1WI呈等信号或等高混合信号,T2WI质量呈均匀或非均匀高信号,肿瘤成分复杂[7]。影像学表现可以关注病变范围及浸润程度,可以为定位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确诊RMS主要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8]。目前,局限性RMS患者的总生存率已提高到80%左右。RMS的治疗是多学科的,包括化学治疗、手术切除和(或)放射治疗的局部控制。RMS的重要预后因素不仅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可切除性等,还包括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发生[9]。本例患儿由于全身情况差、肿瘤范围广泛及患儿家属依从性较差,最终治疗效果不佳,患儿死亡。

综上所述,儿童鼻咽部RMS临床罕见,早期症状不典型,儿童表述能力差,易误诊、漏诊。最新WHO将RMS分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osarcoma,ARMS)、多形性横纹肌肉瘤(pleomorphic rhabdomyosarcoma,PRMS)及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3种病理类型[10]。临床上应重视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对可疑病变应多次行病理活检。此外,近年来对RMS的分子机制认识逐步深入,基因检测等手段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应对儿童鼻咽部RMS相关诊疗有充分的认识,力争对儿童鼻咽部RMS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断提高儿童鼻咽部RMS的疗效。

猜你喜欢

横纹肌组织化学鼻咽
幼儿罕见鼻咽部异物1例
卷丹的显微及组织化学观察
勘误声明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反复鼻出血VS鼻咽癌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鉴别早期鼻咽癌与鼻咽良性增生的价值
小龙虾遭遇国家卫健委点名警告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运动太疯狂,小心横纹肌溶解!
吃小龙虾会导致横纹肌溶解吗
新疆贝母属8种药用植物地上部位叶的组织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