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小荪教授审因辨治原发性痛经及用药特色

2020-01-11杭远远金毓莉钱赟

环球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经行川芎经期

杭远远 金毓莉 钱赟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或剧痛晕厥者,其中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为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1-2]。原发性痛经多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西药以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为常规治疗,有效率约75%~ 80%[3-5]。而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辨证求本、标本兼治的特点与优势。蔡小荪教授,字一仁,上海江湾蔡氏妇科第七代嫡系传人,全国第一、二、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治疗妇科病注重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创周期疗法,以“妇人以阴血为主,理气为先;主冲任、重肝肾、顾脾胃”为治疗大法,用药轻灵醇正。现将蔡老师审因辨治原发性痛经及用药特色经验介绍如下。

1 探本究源,肝脾肾为重

《傅青主女科》云:“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张氏医通》曰:“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蔡老师认为原发性痛经是由经血流通不畅,造成潴留,刺激子宫收缩痉挛而引起的痛经。究其病因,多为经期淋雨涉水、过食冷饮或长期居住阴冷寒湿之地,寒温失宜,寒客胞络,致经血凝涩,流通不畅;或因忧思抑郁,气滞失畅,致经血排出困难,不通则痛,而为实证。亦有因素体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致胞脉不畅,血滞作痛,或因房室过度,劳逸失常,精血亏虚,不荣则痛而发为痛经。“凡妇人经行作痛,夹虚者多,全实者少”,原发性痛经如迁延不愈,邪实久滞,便耗伤气血,血海空虚,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病久者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蔡老师推崇河间学派刘完素“调经着重肝脾肾”理论,认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与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密切相关。“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通畅,郁则不扬,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肝为风木之脏,以气为用,又藏血为冲任所系,肝气冲和则血脉流通;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而为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血、摄血,脾旺则经自行;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血而司二阴,月水赖肾以施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痛”。

2 辨证求本,虚实为要

蔡老师常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参考舌脉及腹痛性质进行辨证,其中尤重虚实辨证,以避免“虚虚实实”之误。“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此为临床一般规律,蔡老师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如膜样痛经[6],是一种月经来潮第3~4天发生的痛经,疼痛剧烈,待一块完整的内膜排出后疼痛方缓,虽痛于经行之际,确为实证;可按可揉属虚,拒按拒揉属实,适用于不严重的病例,若瘀滞较重,由于按、揉可使瘀血排出畅通,疼痛减轻,故喜按喜揉者亦可为实证。而既喜按又拒按者,一为轻按较舒,重按痛甚,缘兼寒兼瘀,寒轻而瘀重也;一为轻按痛甚,重按反舒,缘夹瘀夹虚,瘀少而虚甚也。

瘀阻型原发性痛经在瘀血未下之前,患者腹痛较剧,属血瘀实痛,而既下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腹痛绵绵,多为虚证;其脉象多为弦涩脉或弦紧脉,当痛剧致晕厥时反而为细弱脉,此时,不可因脉象细弱而误认为是虚证。又有患者本阴虚之体,经期受寒导致寒湿之气侵入胞宫,寒凝瘀阻而致经行腹痛者,其舌质常红而白苔极薄或仅在舌根处有薄白苔,个别患者甚至无苔,是以阴虚为本,寒痛为标,不可因舌红少苔或无苔而认为纯系阴虚内热之证。

3 求因止痛,标本兼顾

治疗原发性痛经,蔡老师强调不尚单纯止痛,应以求因为主,止痛为辅。急则治其标,痛剧时以止痛为先;缓则治其本,痛缓时以治本为主。但是止痛和治本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瘀阻型原发性痛经,倘若一味止痛治疗,而不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治本,虽用大堆止痛药仍达不到止痛效果。

妇人以阴血为主,研究表明,四物汤可调血理血,通过调节激素、中枢镇痛、解痉等途径,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7]。蔡老师在四物汤基础上创制了四物调冲汤,具体方药:当归9 g、川芎4.5 g、白芍9 g、牛膝9 g、香附9 g、元胡9 g、丹参9 g、红花4.5 g,去熟地黄之滋腻以防壅塞,增香附气中之血药以理气调经,缘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也,增牛膝、延胡索、丹参、红花活血调经之品,即所谓“血实宜决之”,治则以通为用,共奏行气活血调经之效,通而不痛,并以之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8]。

逐瘀化膜方,具体方药:当归尾10 g、川芎6 g、土牛膝10 g、桂枝3 g、赤芍10 g、延胡索12 g、花蕊石15 g、制香附10 g、制没药6 g、桃仁10 g、失笑散12 g,以活血祛瘀、化膜定痛,多用于经行血块较多之瘀阻型原发性痛经。方中易以当归尾、赤芍化瘀调经,土牛膝下行逐瘀;增桂枝辛散温通以助血行,花蕊石下内膜,桃仁、失笑散使所下内膜分碎以化膜,制没药以活血化瘀定痛。经血极不畅者,增三棱以破血;所下内膜仍为块状者,增益母草以化内膜;瘀久化热者,增牡丹皮凉血散瘀止痛;痛剧致痉挛者,取牵正散之义,酌加全蝎、蜈蚣等虫类药以解痉止痛。

温经止痛方,具体方药: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0 g、大生地10 g、制香附10 g、怀牛膝10 g、艾叶3 g、桂枝3 g、吴茱萸3 g、小茴香3 g、炒延胡12 g、炮姜3 g,以温通止痛,多用于小腹冷痛明显之寒凝型原发性痛经。全方据“血得温则行”之理,在四物调冲汤基础上,参合温经汤辨证加减而成。研究证实[9-10],温经汤比NSAIDs更能有效改善原发性痛经;服用温经止痛方的同时,在任脉之神阙、关元及经外奇穴子宫穴处施以艾灸,更能增强温经散寒、调经止痛之力。若本阴虚之体,而受寒凝者,经期当先温经散寒止痛以治其标,如恐用药偏温燥,可酌情加用赤芍、牡丹皮等凉血之品以防其伤阴,经后再予养阴以治本。

理气止痛方,具体方药:全当归9 g、川芎4.5 g、焦白芍6 g、制香附9 g、台乌药9 g、金铃子9 g、广木香3 g、延胡索4.5 g、青皮4.5 g、陈皮4.5 g,以理气止痛,使肝宁而血安,气顺而痛止,多用于少腹胀痛、时有嗳气之气滞型原发性痛经。“疏肝经自调”,故以香附、青皮、陈皮疏肝解郁,理气调经;乌药、木香顺气开郁;金铃子、延胡索行气通滞,活血止痛。若胀痛较甚,加乳香、没药增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力。

至于兼症,可与主症并治,主次兼顾,而有些只需主症缓解,兼症亦随之缓解。如瘀滞化热所致之痛经,常伴有大便秘结、口干不欲饮等症状。大便秘结者,可在活血调经的同时加用生大黄等清热泻下之品,以通幽攻实,生大黄又具有活血破瘀之力,标本兼顾;而口干不欲饮是因瘀滞化热所致,为里实之症,与津液不足之口渴不同,处方时无需兼顾,只需运用赤芍、牡丹皮等凉血行血之品,待瘀下热清,主症蠲除,则口干不欲饮之症自然消失。但有些兼症为生理现象,不可误诊为病态,如经期常伴有里急后重、多便感,但是大便成形者,缘经期肝血旺盛,冲任充盛,下注于胞宫,刺激直肠所致,属经期正常反应,应与脾虚失健之经行泄泻、宫冷受寒之痛经便溏进行区别,避免误治。

4 用药特色

4.1 轻灵醇正,深谙药性

“九加一,蔡一贴”,蔡老师在承家传简、轻、验的基础上,参入晚清孟河医派费伯雄的醇正、和缓思想,用药轻灵醇正[11],无太过与不及之弊,反对诸药堆砌、大量猛攻。调血诸法,皆以调气为先导,气者,至灵、至捷、至活之物也,“治气如羽,非轻不举”,轻不仅指剂量轻,更在于精简中收效,轻灵指精明扼要,恰到好处,以药病相抵为贵。醇正者,即精一而不杂,指配伍严密,抓住疾病的本质,宗“义理之的当,而不在药物之新奇”之旨,遵“有是证,便用是法是方是药”之训,用药酌之又酌,不滥用每一味中药。蔡老师临诊处方每次3~7剂,每剂处方不超过12味中药,每味药轻者1~3 g,重者也不过12~15 g,每剂药物总量多在70~100 g。蔡老师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时,所用公丁香、木香、降香、玫瑰花、佛手剂量仅为1~3 g,柴胡、青皮、枳壳等理气调经之品仅用5 g,路路通、延胡索、郁金等通经止痛之品也不过10 g;在治疗虚寒型原发性痛经之呕吐、腹泻时,仅用3 g之桂枝以温散,3 g之炮姜以温中健脾止泻,中病即止。

蔡老师强调用药宜深谙药性。如川芎一味,为妇科常用药,在四物汤中为引经药,可上达巅顶、下行血海,但对于经期之伤寒发热,不可因其辛温宣行而轻率用之。川芎走而不守,倘若邪犹在表,用之反引邪入里,扰动血室,而成寒热往来、昼则安静、暮则谵语的热入血室之证;若已成热入血室之候,川芎更须避用,可用行血祛瘀而无走窜之弊的桃仁、赤芍、牡丹皮等。脾胃为后天之本,凡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品,恐伤及脾胃;倘若脾胃失健,腥臭之品亦当避用,如五灵脂、阿魏等,因其具有腥臭之气,妨碍脾胃,用时尤宜审慎。蔡老师使用药物多炒用,既可改善药物之偏性,又可使药物焦香,以健脾和胃助运化进而增强药力。

4.2 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药

蔡老师强调治疗原发性痛经须在月经前三天即开始服药,方能显效。缘行经期子宫泄而不藏,血海由满盈而溢泄,气血由盛实而骤虚,机体呈现“重阳转阴”状态;经净后子宫及冲任二脉气血逐渐恢复,阴阳渐趋平衡;而行经前三天是冲任、胞宫气血“重阴转阳”之际,此时最能调节阴阳,故须在行经前三天即开始服用滋肾健脾疏肝止痛之剂,以调节冲任、胞宫气血阴阳。

4.3 特色穴位贴敷

研究发现,在任脉之气海、关元穴,脾经之三阴交穴处贴敷蔡氏痛经贴(由红花、乳香、没药、片姜黄、桂枝、沉香、冰片、血竭等组成)可调节冲任气血、通经止痛,能够有效治疗气滞瘀阻型原发性痛经[12]。另有研究表明,蔡氏解痛贴(红花、乳香、没药、片姜黄等组成)可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1β、前列腺素E2、前列腺素F2α、P物质水平,调节神经免疫,从而抑制子宫收缩,有效缓解痛经[13]。同前所述,贴剂也应在经行前三天即开始使用。

5 病案举隅

患者,女,29岁,已婚,1975年5月16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七年。经期尚准,临行前沉闷急躁,每经行第2日起小腹冷痛吐泻、畏寒肢清,由来7年,口服止痛片及注射阿托品均无效。兹月事方净,舌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为痛经,证属肝郁气滞、寒湿凝阻证,拟先疏肝解郁后再温调冲任。处方:炒当归9 g、大熟地9 g、川芎4.5 g、白芍9 g、柴胡4.5 g、广郁金9 g、陈皮4.5 g、合欢皮9 g、泽泻9 g、清炙草2.5 g,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1975年7月4日二诊:药后见舒,经期将届,神差微畏寒,舌苔薄白,脉细,拟温调冲任。故前方去柴胡、郁金、合欢皮、泽泻,增姜半夏4.5 g、煨木香3 g、川桂枝2.5 g、淡吴萸2.5 g、淡干姜2.5 g、延胡索9 g、失笑散12 g,4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1975年8月22日三诊:经行准期,腹痛吐泻显见好转,畏寒肢冷减轻,舌质红,苔薄,根微白,脉细,再拟温调。上方去半夏、桂枝、干姜,增炮姜3 g、川断肉12 g、金毛狗脊12 g、炒白术9 g,3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继续调治3个月,随访半年后无明显不适并已怀孕。

按 《竹林女科》云:“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为血之海,寒气冲气,血涩不行,成癥作痛。”本患者痛经7年,经前烦躁,经期小腹冷痛,兼见寒象,故辨为气滞寒凝证。究其病因缘其平素忧虑过多,贪食冷饮,保暖不佳所致。虽然脉象为细,此为寒凝血脉,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所致,却属实证,不可因脉象为细而误以为虚证,此即舍脉从症。一诊遵循“女子以血为本”,法四物调冲汤以理血调经,又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经前予以疏肝舒郁、宽胸缓急之法,拟逍遥散并甘麦大枣法出入。二诊经期将届,血得温则行,故在经行前三天即予以温宫逐寒,调经止痛,因疏肝解郁之品多偏寒性,故去之,增姜半夏、煨木香、淡吴茱萸、淡干姜以温中止痛,加川桂枝以温通四肢经脉;因气滞则血滞,血得寒则凝,故加延胡索、失笑散以活血化瘀助血行。三诊虽舌质红,但根部微白,此为下焦之寒尚未根除,不能仅凭舌质红而忽略有寒,故以炮姜易干姜增强温补之力,增川断肉、金毛狗脊以通调血脉、温补下焦,加炒白术以健脾助运化,增强疗效。除因加大温暖下焦之力而重用川断肉、金毛狗脊至12 g外,其余单味药物用量均不到10 g。缘病情缠绵较久,难以速愈,故须继续调理3个月,以巩固疗效。

猜你喜欢

经行川芎经期
川芎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红花续断胶囊中当归、川芎及大黄的薄层鉴别
经行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经期如何穿衣
经行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