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从“濡泄”角度认识功能性腹泻

2020-01-11曾恩锦吕林唐旭东王凤云李娟娟李夏马金鑫

环球中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谷运化脾虚

曾恩锦 吕林 唐旭东 王凤云 李娟娟 李夏 马金鑫

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r)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罗马IV》将FDr定义为持续、或反复发生的出现排稀粪(糊状粪)或水样粪,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综合征,其诊断标准为:25%以上排便为松散粪或水样粪,且不伴有明显的腹痛或腹胀不适;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1]。FDr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均属于以腹泻为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肠病,两者在临床上症状存在重叠,IBS-D是以腹痛为主症而腹泻是伴随症状,FDr腹痛轻微而腹泻是其主要症状,因此不难鉴别[2]。IBS-D和FDr均归属中医“泄泻”范畴,在2017年发布的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3]中指出,FDr可以参照泄泻进行辨证施治。因泄泻既可作为一种病名也可作为一个症状,其定义比较宽泛,若IBS-D和FDr均按照“泄泻”进行论治,体现不出两者之间之间的差异,临床疗效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细化,本文提出FDr属于泄泻其中的一个亚型“濡泄”的范畴,并就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1 FDr应按泄泻的亚型“濡泄”进行论治

中医将“泄泻”作为腹泻的病名,是到宋代才开始出现的,首见于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但对于腹泻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已经很完善了。实际上,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而各类疾病所表现的症候群不同,其病因病机乃至治疗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只是以“泄泻”统论,将不利于指导治疗。因此自宋代以来,许多医家虽然袭用“泄泻”这一病名,但在其条目下,仍然依传统分各种腹泻论述,比如《类证治裁》《医宗金鉴》等书。

“濡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相关的条文有“岁水不及,湿气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湿盛则濡泄”“太阳之胜寒入下焦,传为濡泄”[4],认为本病是由于湿气大行、湿胜或者寒气入下焦所导致。在《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里,较为系统全面地对该病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濡泄的症候为“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5]。FDr在临床上的表现为解松散甚至水样便,大便次数增多,但不伴有明显的腹痛、腹胀,其轻重程度不等,严重时甚至可见大便失禁。该病的这些症状特征,其实与中医泄泻中的“濡泄”或者“湿泄”很相符合。因此,FDr应属于中医“濡泄” 的范畴,是作为泄泻的一个亚型。

2 FDr的病机探讨

2.1 “湿胜”是FDr的主要病理因素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湿胜则濡泄”[6]这一条文,实际上已指出了湿胜为FDr的主要致病因素。《圣济总录》中曰“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则不能埤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泻”[7],认为寒湿之邪内客于脾,脾土受湿,不能运化,使水谷不分,并入大肠,导致了濡泄的发病,可见湿邪在FDr的发病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医将湿邪分为外湿、内湿,而二者均可损伤脾胃而导致泄泻。外湿致泄,是指在外的湿浊之气,经皮毛而入,内客于脾,或饮食生冷之物直中胃肠,湿性黏滞,留着不去,困阻脾胃,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不化,并入肠间,大肠传导失常,因而发生了腹泻。外湿之邪所致的功能性腹泻在临床也比较常见,正如《金匮翼·泄泻诸症统论》所云:“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5]所谓内湿致泄,是因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亏虚,运化不足,水谷不归正化而化(湿)饮,流于胃肠,又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胃肠失养而固摄功能减退,亦容易引起腹泻。有学者认为[8]脾不化湿所致湿盛是FDr的重要因素。

2.2 “脾虚”是FDr的关键病机

《脉经·脾胃部》中有曰“病利,名曰脾气弱”“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地”[9],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脾气虚弱是引起泄泻的关键病机,所以《景岳全书·泄泻》中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10]脾脏位于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其令主湿,故其性喜燥而恶湿,若脾虚不足,化湿无力,易招致外湿,亦易化生湿浊,使水湿内胜,引起腹泻。在《顾松园医镜·泄泻》中有曰“脾喜燥而恶湿,湿胜则脾伤而为濡泄”[11],可见在濡泄的发病过程中,脾虚与湿胜同等重要,而且正当脾虚运化无力之时,湿邪才有可乘之机,临床上常见饮食、起居不节伤脾以后导致中焦湿盛的情况比较多见,故刘婧等[12]也认为脾胃虚弱是FDr发病的重要因素。

2.3 FDr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胃肝肾、大小肠相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所谓的“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6],说明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脾,是因外邪内客、饮食伤脾,使脾失运化、水湿下溜导致的,FDr属于泄泻的一种亚型,其主要病位与“泄泻”同。此外,本病与胃、肝、肾以及大小肠等脏腑的功能失常亦有密切的关系。

2.3.1 与胃腑的关系 《灵枢·本输》中有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13],从解剖上看,胃与小肠、大肠三者通过幽门、阑门相接,是消化道的一部分,而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血生化之所,小肠、大肠依赖于胃的资养,在生理上又与胃通过虚实的更替,共同完成饮食物受纳、腐熟、吸收乃至排泄的过程。小肠、大肠实际上承担了部分胃生化精气的功能,故说大小肠皆属于胃,而在病理上三者的病变往往能互相影响传变。在《类证治裁》中有曰“泄泻者,胃中水谷不分,并入大肠”[14],就曾指出胃的纳降功能失常,使水谷不分直接传至大肠,也能引起腹泻。《张氏医通》云“(胃)脉者气血之先,脉虚则胃虚,二肠失其上源而为泄泻矣”[15],认为阳明络脉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小、大肠,使其不能分清泌浊、传导失常,导致了腹泻。《卫生宝鉴·泄痢门》中亦认为,濡泄的发生是由于寒湿困脾,胃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导致清浊不分,故“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胃肠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FDr的发病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很大。周春芳等[16]认为FDr的病位主要在胃,在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的基础上,并运用蒲元和胃胶囊联合和胃降逆汤治疗该病,结果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同时血清胃泌素及甘氨酸的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提出FDr的发病可能与两者水平的改变直接相关。由此可见,FDr的发生与胃腑功能失常有关。

2.3.2 与肾脏的关系 功能性腹泻的病程较长,病久往往由脾及肾,致脾肾两虚。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后天化生气血以资助先天,若脾胃亏虚,后天乏源,必然会累及于肾,使脾肾同病。肾为胃之关,肾主水,司二窍,若肾气不足,水液内流于肠间,关门不禁,则易水泄,甚者不能自禁,所谓“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临床上很多见,且脾肾俱虚,阳气不能运于四末,故此类病人多兼见腹部怕凉等阳虚的症状。尤怡认为太阳之胜,寒气客于下焦肾与膀胱,亦可传之于脾胃引起濡泄,说明濡泄与肾脏亦有关联。在《医述》中亦有云:“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固不必外受风寒而始谓之寒也;且阴寒性降,下必及肾,故泻多必亡阴,谓亡其阴中之阳耳;所以久泻不愈,必自太阴传于少阴而为肠,肠者,岂非降泄之甚,而阳气不升,脏气不固之病乎。”认为久泄耗气(阳),而阴寒内生,必累及肾阳,因此对于本病而言,由脾及肾是其病机的必然转归。陈兴慧等[17]应用温阳止泻汤(制附片先煎1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2 g、干姜12 g、补骨脂12 g、肉豆蔻10 g、炙甘草6 g)治疗属脾肾阳虚型的FDr患者,在改善主要临床症状及中医主次症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组,提升了FDr从脾肾论治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2.3.3 与肝脏的关系 功能性腹泻患者病情的好坏与其心理因素关系密切[18]。中医认为,“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说明本病与肝脏亦有很大的关系。肝主疏泄,能助脾胃受纳运化以及排泄,脾胃功能是否健常,与肝疏泄有度与否悠关。但凡七情不遂,或郁怒伤肝,使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不升清,水谷下流,大肠传导失常,从而引起腹泻,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有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6],在《脉诀汇辨》一书中“飧泄”作“濡泄”,说明肝木太过,伤及脾土,使其运化失司,亦会导致濡泄的发病。而《冯氏锦囊秘录·方脉泄泻合参》中有曰“泻属脾胃,人固知之,然门户束要者,肝之气也,守司于下者,肾之气也;若肝肾气实,则能约束而不泻;虚则失职,而无禁固之权矣”[19],认为肝气与肾气一样,具有约束包括二阴在内的人体对外的“门户”的功能,若肝肾亏虚,约束无权,肛门疏泄无度,大便次数则会增多甚至无度。这也说明了,虽然肝主痛,肝木克犯脾土,使胃肠气机不利,多表现为腹部疼痛,但若肝失疏泄,使肛门约束失常引起的这类腹泻,可不伴有腹痛,而在临床上通过疏肝散风的方法治疗功能性腹泻,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3.4 与大小肠的关系 饮食入胃后,则精微上输,糟粕下传,经小大肠而出。所谓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大小肠主津液功能的正常与否代表了大小肠传导功能。若大小肠功能失职,则肠道内水谷不分,杂下而成泄泻。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云“大肠小肠为泄”[6],《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中提出濡泄一病,是由于土虚不能制湿和肠胃不能固收导致的。李晶等[20]认为脾虚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某些益气健脾药的作用靶点也被认为可能是肠黏膜的生物、免疫、机械屏障,故FDr与大小肠的病变亦有密切的关系。

3 FDr的中医治疗原则

FDr属于慢性复发性疾病,其病程较长,所以在每一个阶段中的病机不太相同,对于本病的治疗,需参照濡泄的治疗。

一般而言,濡泄初期病位主要在胃与大小肠,湿胜是其主要矛盾,故在治疗上当以除湿运脾止泄为主,正如《类证治裁·泄泻论治》所云“凡泄水腹不痛者,湿也,宜燥渗”[14],当除湿利小便;若濡泄失治误治,迁延不愈,使脾气受损,并可涉及肝脏,致使肝气不足而肝失疏泄,兼见情绪焦虑,影响生活,并进一步加重腹泻,此阶段的治疗当以健脾燥湿止泄为主,并察“肝候”之多少予以补肝疏肝,即《类证治裁·泄泻论治》所谓的“下陷宜升提”[14];若久病入肾,脾肾阳虚不能温煦,大肠虚寒,关门不紧,则大便无度或不禁,伴有形寒怕冷、身疲神乏,此时须温补脾肾,兼固涩敛肠,冀希望于缓治,尚有治愈的可能。在临床上,功能性腹泻的表现比较复杂,往往多脏腑互现,虚实寒热转化相兼,故在治疗上须谨守“随证治之”的原则,以达到精准有效。

4 小结

功能性腹泻在中医多属于内伤泄泻的范畴,虽然在《黄帝内经》里,“濡泄”的发病被认为是由于外湿侵袭所导致的,但后世医家进一步阐明了湿邪内客伤脾,使胃肠的水谷不分,随气下流才是导致濡泄的关键所在,并且又有医家提出了脾虚生湿即内生湿邪亦可以引起本病,从而完善了对濡泄发病的认识。因此,濡泄作为泄泻的一个亚型,早在《黄帝内经》时已就其病因以及症状特征进行了论述,再经后世医家的阐发与补充,到目前为止对于此病的病因病机乃至治疗的认识,已经相当完善了。故在临床上,加强对FDr与濡泄两者关系的认识,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非常有价值。

猜你喜欢

水谷运化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