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营养评估及膳食的结构特点

2020-01-11李春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4期
关键词:肾脏病肾病膳食

李春敏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复杂,包括肾脏结构的损伤、功能障碍等,一般持续超过3 个月即可确诊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典型表现为血液、尿液成分的异常,且大部分患者可见影像学异常[1]。分析认为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营养情况多不理想,这与患者膳食结构存在关联,也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关[2]。为了解患者营养情况和可行的膳食控制计划,本院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序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2~72 岁,平均年龄(56.3±5.3)岁;糖尿病肾病患者11 例、慢性肾炎患者8 例、高血压肾病6 例、其他患者5 例。观察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41~73 岁,平均年龄(56.4±5.6)岁;糖尿病肾病患者12 例、慢性肾炎患者7 例、高血压肾病7 例、其他患者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慢性肾脏病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5)的诊断标准[3];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消化系统其他疾病、肿瘤、精神类疾病患者;中途退出患者。

1.3 方法

1.3.1 分析方法 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临床营养评估,主要指标为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以世界卫生组织计算方法确定标准体质量如下[4]:标准体质量(kg):男性:[身高(cm)-80]×70%;女性:[身高(cm)-70]×60%。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质量20%~30%;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质量30%~50%;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质量>50%。BMI 评估标准如下[5]:BMI=体质量(kg)/身高(m)2。BMI<18.5 kg/m2为过轻;BMI 处于18.5~22.9 kg/m2为正常;BMI 处于23.0~24.9 kg/m2为过重;BMI 处于25.0~29.9 kg/m2之间为肥胖;BMI>30 kg/m2为严重肥胖。根据上述标准进行营养评估,患者体质量低于、高于标准体质量;BMI<18.5 kg/m2或>25.0 kg/m2,均为营养异常。

1.3.2 膳食结构控制方法 结合分析结果,进行膳食相关控制。一般原则为适当增加运动,饮食强调均衡性,避免无限制摄入蛋白质,严禁暴饮暴食。增加有助于消化的食物摄入,包括粗纤维食物等。要求加强产热营养素的摄入,适量补充氨基酸,控制植物蛋白质的摄入量,加强高品质肉类蛋白质的摄入。通过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B 族维生素。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均需补充维生素,应视患者病情进展进行膳食结构分析。微量元素以铁、钙以及磷元素为主,分析了解患者机体代谢情况,如存在代谢异常,应分析是否为磷元素超标,大部分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存在磷元素淤滞问题,需在饮食中削减含磷食物占比;对于需要透析的肾病患者,需重视优质蛋白饮食的摄取,增加饮食中牛奶、鸡蛋、瘦肉,鱼虾等占比。不同类别患者的膳食结构应进一步细化,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限制糖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持少食多餐,进餐4~5 次/d,早间第1 餐和晚间最后1 餐,提供的热量分别占全天需求的10%;高血压肾病患者,应在饮食中控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占比,为减少肾脏压力,也应重视少食多餐,同时增加芹菜、蚕豆等粗纤维食物含量,实现软化和扩张血管。其他疾病的膳食控制原则与此类似,均强调长期性以改善患者病情。在上述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肥胖治疗措施,加强对患者家属的知识宣讲,鼓励增加运动后,偏重患者控制进餐量,采用低热卡、低脂肪饮食。患者当月减重>0.5 kg,不必用药治疗,减重情况不理想可用药减重。偏瘦患者原则上增加高蛋白饮食占比,治疗上强调对症性,如患者因糖尿病肾病导致体质量偏低,应加强对原发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1.4 观察指标 5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膳食结构控制后的体质量指数、体质量、体质量改善率,同时比较组内膳食结构控制前后的BMI、体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MI、体质量、体质量改善率比较 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营养评估结果表明,患者普遍存在BMI 不佳、体质量偏轻问题。膳食结构控制后,观察组BMI 为(21.7±1.7)kg/m2、平均体质量为(65.5±8.3)kg,体质量改善率36.67%(11/30);对照组BMI 为(19.4±1.4)kg/m2、平均体质量为(61.5±5.2)kg,体质量改善率23.33%(7/30)。观察组BMI、体质量、体质量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内膳食结构控制前后BMI、体质量比较 观察组膳食结构控制前BMI 为(17.7±1.4)kg/m2、平均体质量为(58.2±6.3)kg,膳食结构控制后分别为(21.7±1.7)kg/m2、(65.5±8.3)kg;对照组膳食结构控制前BMI 为(17.6±1.5)kg/m2、平均体质量为(58.1±6.5)kg,膳食结构控制后分别为(19.3±1.4)kg/m2、(61.5±5.2)kg。两组膳食结构控制后BMI、平均体质量均高于膳食结构控制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慢性肾脏病对体质量的影响 肾脏在机体中作用突出,当其出现各类病变后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代谢功能,进而影响患者体质量,这种影响呈现出两面性特点,部分患者可能因慢性肾脏病出现体质量增加的情况,如慢性肾炎;也有部分患者因慢性肾脏病导致体质量降低,如糖尿病肾病。在此前学者的研究中,70%以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体质量呈现下降特点,进入疾病中晚期,这一问题尤为明显[6]。另有学者发现,大部分慢性肾脏患者的营养情况较差,且发病前的膳食结构并不合理。如在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发现患者的肾小球超滤率明显升高,导致大量蛋白质无法被吸收即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也即通常所说的蛋白尿[7]。营养快速流失后,患者的体质量也会出现下降。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肾间质纤维化的问题,也会影响其对营养的吸收,导致肾小球功能异常,患者会出现体质量下降问题,营养评估结果也多不理想[8]。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出现明显的体质量和BMI 异常,膳食结构控制前,观察组患者BMI 为(17.7±1.4)kg/m2、平均体质量为(58.2±6.3)kg,对照组患者BMI 为(17.6±1.5)kg/m2、平均体质量为(58.1±6.5)kg。

3.2 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营养情况和膳食结构 在近来年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发现给予必要的膳食控制,患者的体质量可有所恢复[9]。也有学者研究指出,针对不同疾病导致的体质量波动和营养失衡问题,能够通过饮食方面的调整予以改善,患者体质量优化5%左右[10]。必要的膳食结构调整,可使慢性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逐步上升,提升3%~5%左右[11]。本院研究结果与此类似,膳食结构控制后,观察组患者BMI 为(21.7±1.7)kg/m2、平均体质量为(65.5±8.3)kg,对照组患者BMI 指数为(19.4±1.4)kg/m2、平均体质量为(61.5±5.2)kg。在两组指标均有改善的情况下,观察组结果更为理想,同时,观察组体质量改善率为36.67%,高于对照组的23.33%(P<0.05)。针对疾病进行的膳食结构调整,则能起到综合控制效果,既能避免疾病导致患者体质量出现进一步的波动,又能提升患者营养摄入水平,从而实现患者BMI 和体质量等指标的综合改善[12]。对于肾病透析患者,高品质低蛋白饮食的价值在于向人体提供氨基酸,非优质蛋白中的氨基酸多不能合成蛋白质,代谢则会增加肾脏负担。高品质低蛋白食物中的氨基酸构成与人体所需作为接近,一方面补充了机体所需蛋白质,另一方面也能降低肾脏负担,肌酐、磷酸根、钾、氢离子的产生速度相应降低,有助于患者体质改善。

综上所述,膳食结构的调整和膳食结构控制有助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等指标的优化,应在实际工作中从患者认知、营养摄入等多个角度着眼,提升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猜你喜欢

肾脏病肾病膳食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甲状旁腺素在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临床观察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从营养膳食学角度分析体育生日常膳食的管理
秋天膳食九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