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建共治共享视阈下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2020-01-10卞海霞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

摘 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提出的社会治理新目标,本文阐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指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提升社会治理成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

一、准确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就需要准确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从而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的实质。

第一,共建就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的社会治理中,政府往往是发挥着主导作用,由政府统一规划、安排布置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公民只是承担着执行者的角色。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提倡“共建”,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政府成为社会治理的引导者和规范者,而社会组织和公民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第二,共治就是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在过往的社会治理中,治理的主体是政府,而治理的方式则一般是依靠行政命令来执行。而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中,是要实现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即仍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和引导下,通过多种治理方式,充分发挥沟通、合作、协商等多种方式,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

第三,共享就是体现治理成果的共享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也应当坚持这一思想体系,并让人民共享社会治理的发展成就。多元治理主体积极参与共建、共治之后,社会的治理水平会逐渐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发展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全民共享社会治理发展水平的愿景就会实现,这也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价值所在。

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新时代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具有平等的社会治理地位,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是合作治理。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逐步转变为“合作型”政府。所谓“合作型”政府,指的是“政府致力于通过与非政府主体(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合作,共同治理公共事务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治理形态”。也就是说,各级政府组织要将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等各种关系网络纳入治理框架内,把治理理解为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的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共同治理公共事务,进而找到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法。

经过41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取得了多种社会主义实践成果,但仍有很多成果并没有普及到每一个家庭,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新时代想要促进社会治理结果的全面共享,应该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对群体、城乡和地域之间的利益进行有效协调,从而确保改革成果能够惠及每个国人身上。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恰逢其时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共建即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建设工作中。共治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共治的主要内容是需要使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维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并非是强制性的连接,需要各方朝着统一目标方向,共同努力,建设家园。共享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目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享。

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成效的实施路径

1.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构建合作型政府是地方政府顺应社会治理由一元主体转向为多元主体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公民社会发展迅速,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識更加强烈,各种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都给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各级地方政府功能转型迫在眉睫。

应当推动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转型,由以前的管理、控制为主的社会治理,转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一方面继续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应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继续推动放管服改革,简化管理流程,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取消不是必需的审批事项,将自由选择权限放到社会中和市场中。另一方面,深入探索推行公共服务外包。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可以将政府更多的行政职能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以社会购买的方式将公共服务部分地放到市场上,以市场方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还需要继续深化政府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更好的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

2.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推进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调节的作用,以及促进社区居民的自治良性互动,只有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了,才会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而良好的社区环境形成也是良好社会环境构建的基础。因此在服务型社区组织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互助互利、民主自治、安居乐业的原则,并将该原则作为组织社会活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组织建设,不断推动社会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一方面建立社会治理参与机制。即通过完善现有的社会治理机制,依托城乡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进一步增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和农村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另一方面提高社会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手段。依托城乡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和完善专业化、信息化的服务手段,加强城乡居民与政府的沟通协调,完善社会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手段。

3.加快培育专业性社会组织,拓展社会服务的渠道

社会治理包括住房、社会保险、就业、医疗和教育等领域,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元素。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与政府合作形式,国家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提供政策保证和政策实施的基础上,为市场各阶层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提升人们生活中的安全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建设,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要加强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要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发展,并对各种社会组织实施一定程度的以法律为依据的监管,从而保障其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更要指导和推动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要在法律框架下和政府的监管下,引导社会组织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社会服务的功能,拓展完善社会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提供基于公益性和市场化为方向的社会服务能力。

4.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全方位的参与社会治理

群众属于治理的参与者。以往他们参与治理的内容少、参与治理的范围狭窄,甚至有时候的参与也往往是仪式性的、表面化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治理的内容日益增多,老百姓对于社会治理效果的要求和目标日益提升。为了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优化治理的结果,政府部门要不断拓展参与的形式,鼓励群众全方位的参与社会治理。

应依托社会基层组织,不断通过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加强和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的社会治理中来,不断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信息公开渠道,积极公开本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的社会治理发展情况,让广大的城乡居民了解本地区的社会发展情况,共享社会治理发展成果。

5.加快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機制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如今,进入改革“深水区”,各种发展中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日益暴露,并且不断的增加。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多,矛盾的体现方式也越来越复杂,矛盾的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中,一定要加快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维护社会安全。习近平书记也曾明确的指出,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一定要加强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提升人民的满意度,推动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在经济生活中,群众之间会因为利益发生冲突,产生纷争。在进行社会治理时,采用协商的方法,可以让不同群体相互协调,以共同满足需求、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目标,进行团结、合作、互助,从而减少社会矛盾冲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

卞海霞,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问题。

猜你喜欢

共建共治共享
“三创三树”工作法形成共治合力
“多元共治”乐融融
协同治理理论下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共治措施分析
汪毅毅作品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共建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