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符号到社会时态
——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变革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时态古诗词诗词

(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

0 前言

中国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并且有着朗朗上口的韵律,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与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强化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本文将立足语言符号学理论对古诗词的写作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进而深刻学生对古诗词所处社会时态的理解,了解到古诗词的社会意义。

1 语言符号学理论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效用

符号是一切文化传承的基础,人类通过各种符号形式共同铸就了文明。而符号本身由能指与所指构成,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用作表示的词声便是“能指”,而被表示的词义便是“所指”,可见前者为表达形式,后者为表达内容。其中,词义还可分成对客观事物的概念总结和主观评价,属于逻辑意义与情感意义的结合体。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所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而非个别属性,正因为这一性质的存在,所以语言符号才能作为交流工具保存下来。此外,语言具备抽象功能,文学作品正是借助语言的这一功能表达意象。所以,通过对语言符号与古诗词鉴赏课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会发现语言符号在逻辑与情感方面的特点,与以词语为核心要素的古诗词能够形成完美的契合。

诗词有着简洁明了的结构形式,所以情感的表达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语言符号的效用,比如比兴寄托、意象手法,均为古诗词的核心精华。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词的语言符号本身便具有意象效用,换而言之则是天生带有意象含义,所以对语言符号进行结构,更有利于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语言符号本身带有的逻辑与情感意义,在古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远比其他文体更加明显,特别是意象手法的运用,会让语言符号的原本含义与其真实所指含义存在较大距离,作者为了表达情感会赋予这些语言符号除了逻辑属性之外更深刻的含义,但是这些含义不可能透过词体本身去表达,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感受与社会背景,这一点仅仅是直观地解释是无法弄明白的。所以,立足语言符号学理论视角,能够为大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开辟新的道路,也即是对语言符号的社会解构。

从语言符号学角度来看,意象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虽有内在联系,但表象基本上相去甚远。从表面来看,两者的联系与作者的个性与艺术表达有直接关系,当然,无论哪一个意象词汇都不是凭空诞生的,每一个意象词汇被赋予了除其本义以外的指代含义时,创作者一定是经过了特殊的社会体验,才会赋予意象词汇含义的合理转变,所以转变的过程一定与社会、文化相关。比如,中国古诗词当中的“落日”、“长亭”、“折柳”等意象词汇被大量运用在送别场景当中,正是因为这一语言符号所指的意象已得到世人的认可。从这一点来看,大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有必要以语言符号理论为基础,对其背后的社会时态深入解构,才能提高课程深度,助推古诗词鉴赏课的有效变革。

2 古诗词社会时态与教学目的的融合

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鉴赏与评价让学生能够对诗词作品有更准确的理解,从而在情感层面找到与作者的共鸣之处,提高自我认知。教学目的中包括对古诗词语言符号的学习与解释,但并不仅限于此,而且学习语言符号并不只是对词义正确解释,而要对作品、对作者有深刻了解,才能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的融合。

对作品和作者的深刻了解,意味着要对作品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清晰了解,虽然作品会因为字数、格式的限制而只能发映出局部社会状态,但是作者生活一定是处在完整的社会环境中,缺乏社会背景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对其研究也不存在社会意义。不管诗词作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在诗词的比兴寄托艺术手法运用中永远会体现社会关怀。对于大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来讲,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艺术感染与提升社会认知均非常重要,而大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与中学存在差异,因为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会影响不同阶段的教学侧重点,其中中学阶段基本上只需要理解诗词的直观含义以及使用的艺术手法便可,并不注重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接受与否;而大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除了要对字词含义深入解析以外,还要求学生了解且接收这类艺术手法,获取其中的艺术感染力。基于此教学目的,所以大学的古诗词鉴赏课一定要带领学生进入到彼时社会时态当中,深刻感受作者创作时蕴含的真情实感。简单来讲,也就是要求学生先对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彼时生活遭遇有所认知,才能在鉴赏中实现情感共鸣,对诗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深刻认知。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很多古诗词当中作者之所以会使用意象的艺术手法,并非作者随意地情感宣泄,而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社会感受,不管意象含义有多么的跳跃、疏离,最终都能丛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不管作品表达的人生意义多么的远大、崇高,或者是艺术手法多么的高明,本质上还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可见,在古诗词鉴赏课中通过对社会时态的重构,能够明显深刻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

如何在古诗词鉴赏课中创设社会时态,重点在于要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社会背景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策略。一方面,构建可视化社会原型。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古诗词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场景,除了社会内容的场景以外,还要进一步延伸。由于课时有限,很多时候对作者的生平遭遇往往会简单讲述,会让学生片面地认为诗词的诞生只不过是作者当下的情感抒发,但实际上作者长时间的生活感受与彼时的社会时态,才是诗词诞生的背景,唯有全面感知社会时态,才能体会其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解构词句真实涵义。古诗词中有大量的意象词汇,意味着鉴赏中不能只是对其本义直接翻译,而需要结合作者创作时的时代特征去感悟,并且意象词汇往往是社会经验的积累与世人的约定俗成,也能为学生的社会原型构造带来更多线索。

3 大学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优化对策

相较于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而言,由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已有明显增长,所以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侧重点会有本质区别,中学属于必考的教学大纲内容,而大学则是专业选修快速,地位之别显而易见。然而,虽然中学古诗词教学属于教学大纲内容,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更多是为了应试,所以鉴赏“气息”并不浓厚,目的性太强。而大学的古诗词鉴赏课同样因为地位不再,再加上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相差并不多,所以教学效果并不佳。综览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古诗词教育来看,无外乎课堂“肢解化”的讲解与课后大量背诵,为了答对试卷中的题目而忽视了古诗词的韵味与意境,甚至会出现许多不正确解读的问题。作为教学大纲内容的中学古诗词教学尚且如此,大学则更加难如人意,许多大学教师反映,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课中毫无兴趣科研,即便是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肢体语言都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可见,相较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而言,并非大学教师不尽心或是学生学习时间不够,根本原因在于古诗词鉴赏课的课程地位边缘化而导致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再加上教学手段略显僵化,所以大学生始终对古诗词鉴赏课无法提高重视。

身为大学古诗词鉴赏课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变革之路,而非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寄希望于通过语感去感染现在的年轻学生,如有如此才能挽回课堂。目前,早有许多中学教师开始提出了创新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比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词情境中去体悟,而且教师也会重点对作者生平进行介绍,赏析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去理解诗词的内涵;也有教师要求学生多积累,希望通过量变引发质变。虽然这些教学策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大学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并不能完全套用这些策略,尤其是诵读、词句赏析等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显然不适用。综合所有看法来讲,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符号的一般意义与特殊意义,然后是引导学生基于此解析社会问题,最终通过立足历史场景去理解艺术手法的使用规律,进而在鉴赏与学习中获得进步。

不能看出,大学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策略的优化,本质上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解构去实现对社会时态的认知,然后由社会时态深入到艺术手法的使用。有了理论的支持,还需要实践落实,而实践并不是简单的话语讲述,重点在于既要提高对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重视度,也要教师提前掌握语言符号学知识以及阶段性历史知识,唯有如此才能算做好了教学准备工作。而要想语言符号理论的真正落地,对于课堂教学设计同样要合理规划。相对于一般文学史的教学来讲,古诗词鉴赏教学有一定的内容单调性不足,就算诗词中描写了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是因为字词的间接性导致想象受限,所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运用语言符号学理论对古诗词的意象词汇进行结构,深究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其次,讲授作者生平所处社会时代,罗列诗词创作时的社会大事件;最后,基于对历史社会背景的认知,体悟诗词中艺术手法的使用,接受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动大学古诗词鉴赏课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透过对古诗词语言符号的诠释,进一步深究古诗词反映的社会时态,从而深化对作品社会背景的了解,不仅让学生能够感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也能在联系彼时社会时态的基础上深化对古诗词内部的理解。然而纵观目前大学课程安排,古诗词鉴赏课边缘化现象非常明显,再加上传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方式太过枯燥与僵化,导致大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大。因此,身为大学教师,需要本着负责的态度,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的变革路径,巧用不同学科知识理论去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时态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过去完成时态的判定依据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
现在进行时
过去进行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