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工作研究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体系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校要切实抓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这项基础性工作,特别强调要把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这既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新时代重大课题,又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作为高校思政工作主阵地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活动体系的构建则远远落后于侧重能力导向、依托课堂主阵地而开展的课程体系建设。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短板。因此,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视角,研究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工作,助力思政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健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巩固长效机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历史源起与基本概念

1.1 历史源起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与第一课堂相比,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和影响是逐步呈现和被认识的。第二课堂的角色从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之后逐渐强化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后才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日益彰显其独立性。进入21世纪,高校第二课堂先后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和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等融合起来,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大学生第二课堂愈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其外延在高等教育的生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成为助力高校积极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其内涵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成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1.2 基本概念

从当前应用型本科中国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看,其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探索,且至今学术界仍未给出一个意义明晰并为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等都普遍接受的概念。考察其历史沿革不难发现,“第二课堂”源于课外活动,这一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提出,意指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纵观国内大多数学者对“第二课堂”内涵的解读,不难发现理论内涵大体一致,分歧大多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与分析框架的宽窄。本文认为: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第一课堂相互支撑,在课堂授课之余,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与毕业规格,聚集多个教育主题,以项目化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系列健康有益的活动,侧重学生能力、素质与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基于以上概念,本文将依次分析回答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什么要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如何构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已实现第二课堂目标任务、如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四个问题。

2 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需求;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第二课堂活动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个人未来的主动设计更加多元。受此影响,实用性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其学生共同的偏好。应用型本科高校侧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提供了空间,使得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学生专业技能锻炼提升的阵地,第二课堂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先行区。

2.1 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第二课堂”为关键字进行查询,截止2020年6月初共检索出文献一万多篇,年发表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关于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且大多沿着分析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和作用、讨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查摆当前高校第二课堂在实践层面遇到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构建更具育人实效的第二课堂活动等这一脉络展开的。一是关于第二课堂的内容与作用。如徐畅(2014)则认为入学导向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职业迁移能力教育、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构建的主要内容。学者们普遍认为第二课堂具有第一课堂不曾有的优势和作用,虽然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但其影响与作用机制则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是关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两者相互促进,但也有少部分学者关注到了两者之间不和谐的一面。关于两者的关系,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分析,必须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宏观视角考察,否则就会陷入单个或若干组学生活动的细节中,忽略了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性。三是关于第二课堂建设思路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剖析了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无论是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最终效果,还是措施保障、考核评价、工作机制等,都需要改进提高。因查摆剖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学者们关注问题的侧重点也有较大差异。但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问题既不能忽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又不能忽视学生个人禀赋的差异性。因此过于关注点上的细节反而容易忽略问题的核心,有舍本逐末之嫌。四是关于优化第二课堂的建设措施。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构建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胡博闻、李守明(2018)提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个性化、激励性、突出育人的政治导向的原则;杨丽、王勇(2015)提出了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推进第二课堂的建设思路;还有很多学者基于不同工作目标提出了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构架,填充了不同主题的活动内容;此外,一些学者还从加强活动组织的实效性和进一步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等提出了工作思路或建设措施。

2.2 问题分析

梳理既有文献不难发现,虽然大部分文章基于发挥好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初衷而提出或有理论创新意义或有实践引领价值的观点与策略,但总体而言,研究的坐标点并未离开传统的第一课堂,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缺乏,研究对象的层次划分不分明,问题剖析与结论建议呈现较为明显的点状思维特征,实践路径大都侧重理念思路而不够精准等。特别是对政策的呼应、与教育学理论的勾稽都很弱。整体看来,问题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宏观层次看,没有解决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在本科大学生培养四年过程中,以专任教师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学成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抓手。而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呢?它与课程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构建的根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社会各界能否达成一致?实践中的教育工作者是否真正遵从?这都会影响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质量。

二是从人才培养组织过程的中观层面看,没有厘清楚大学生第二课堂众多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与整体的价值指向问题。一般而言,本科大学生在校四年间需要参加若干项第二课堂活动,其中大部分学活动会通过每个学生的综合考试成绩而被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如果把某专业某一年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全部课程定义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那么,同理,完全可以把这部分学生所参加的全部第二课堂活动概括为该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参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不同课程之间蕴含着基于专业知识体系的前导后续关系,每门功课都对学生毕业规格的达成有独特的贡献。于是问题来了,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中所有单个活动之间的逻辑主线和逻辑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些问题的排列组合而非其它?每个活动对学生毕业规格达成的核心作用点在哪儿?搞不清楚上述问题,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育人窘境。

三是从人才培养实现手段的微观视角看,没有解决每个活动究竟该如何精细化组织实施与评价反馈的科学方法论问题。从教育过程看,活动即课程,都是人才培养的实现手段。无论是一门课还是一次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拟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设计教学组织环节、评价反馈标准等,期间还会运用各种理论做教育支撑,因而无论在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均呈现较高的专业水准。但是,无论在其它学科给予的理论支撑度还是在活动组织的精细度,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都远远不及。

受种种因素制约,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选题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价反馈等诸环节中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呈现典型的粗放和不够专业的特征,致使第二课堂的特有育人实效始终得不到更充分的发挥。

3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设计思路

3.1 构建原则

工作中,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原则是分析和解决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构建问题的根本遵循,引领其助力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指向。

一是坚持系统性原则。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应首先置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视阈之中。不同课程组合、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组合和激发学生自身潜力的自我教育因素,共同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由不同课程组合而成的课程体系和由不同的课余活动组合而成的第二课堂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和抓手,学生的个人自我要求与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选择与动力机制。从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视阈分析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本质是基于专业学生毕业规格——即大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最低要求——而选择和设计的若干大学生课余活动的系统集成。

二是坚持科学性原则。前文已强调毕业规格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的“锚点”,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不能失去“锚点”的约束。笔者在调查了解中发现,不少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存有“无序、娱乐化、贵族化”倾向,有的高校纯娱乐性活动数量、密度都偏大,给出的解释是此类活动门槛低且学生参与度更高;有的高校存有少部分学生垄断某些活动的情形,究其原因是参与门槛过高,等等。与专业课程体系一样,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与构建有着严谨的科学逻辑,有着鲜明的专业特征和明确的思想引领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等教育发展具体实践制度化约束的生动表现。如果不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完全放任学生自娱自乐,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育人功能必将大打折扣,甚至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阻力。

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实际工作中,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反馈由谁主导是制约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在学生四年学习成长过程中,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是学生最可依靠的力量,专业类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构成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任教师较少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而辅导员又往往指导不了学生参与的专业属性强的活动,最终既导致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专任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作用发挥的不协调,又导致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和思政类第二课堂活动对促进学生毕业规格达成度的不平衡。因此,只有将专任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深度融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都置于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大旗下,才能真正补齐第二课堂活动帮助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短板,建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四是开放性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教学计划执行表都会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实际定期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一样,第二课堂活动也会随时更新,且其调整变化力度和开放程度较课程体系更大。从精准应对社会进步的敏锐度和将之迅速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便捷度来讲,第二课堂活动显然比课程教材更有速度优势。因此,几乎所有非专业领域的社会发展进步的要素总是率先通过第二课堂映射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时俱进的源动力和催化剂。相反,若以封闭的心态去组织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其必很快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最终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桎梏。

3.2 设计思路

当前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可谓丰富多彩,高校都结合各自实际积累了一套成熟管用的经验做法,不少高校还创立了很多品牌或特色项目,为人才培养增色不少。但整体看来,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建设现状还是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及家庭的期望。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由若干单个活动粗放堆切的自发状态转变为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施过程准确导航的理性自觉的问题。

将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真正纳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之中,可借鉴OBE“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理念,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规格和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精准确定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应承担的培养任务,找准第二课堂活动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毕业规格中可考核指标点,依据不同的培养可考核指标点设计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并制定具体的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价方案,于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其可考核指标点与课程、第二课堂活动的对应表、对应关系矩阵就明晰了。最终形成系统谋划、科学论证、精心组织、科学评价、持续改进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局面。

4 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与评价反思

思路引领行动。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建设,就是要打破高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育管理的边界,汇集校内外资源和力量,尽可能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都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力争规范化、制度化的实现,通过改进工作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探索实践是最复杂的一环。笔者以此为例,解剖麻雀,供读者批评。

4.1 体系构建

一是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突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深入剖析历届毕业生发展状况,广泛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综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和毕业规格,以此作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点,并从“知识、能力、素质”三重境界将之细分为若干人才培养的可考核指标点,之后统筹课程和学生课余活动这两大阵地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和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对可考核指标点的全覆盖。学校着力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旨在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七说”活动,即“每个专业负责人要说清楚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逻辑,每门课程的负责人要说清楚该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毕业规格中相应可考核指标点的支撑度,团总支书记(辅导员)要说清楚第二课堂活动暨其对专业人才培养毕业规格达成度的贡献,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要说清楚教学过程(课程体系)的组织保障与质量监控对人才培养规格达成的作用,党总支副书记要聚焦学生自我教育,说清楚学生个人立足专业个性化发展的方向选择与实现路径,二级学院院长说清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党总支书记说清楚学校办学历史积淀和特殊基因助力人才培养特色的贡献”。该活动实质上就是逐层分解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全方位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此次活动的开展解放了师生思想,统一了师生认识,夯实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基础。

二是专业层次的任务确定。实践中各专业立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目标,综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规格中由第二课堂活动负责达成的可考核指标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大学生课余活动分布情况等,由专业负责人牵头,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集中全部教师和辅导员智慧,将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细分为六大类,共100个左右的活动主题,贯穿学生在校四年历程。在拟定活动主题时,对既有活动重点是优化活动方案;对集体论证中发现的缺项漏项,立即整改补齐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适当增加活动主题的方式来满足部分学生的额外需求。明确活动主题之后,每个活动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范式进行项目化和课程化设计,明确每项活动与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前导后续关系,明确每项活动与对应的可考核指标点的支撑强度,确定每次活动在第几个学期组织开展,明确参与的学生群体、主导老师、组织发动流程、最终成果形式、评价反馈等诸工作环节的详细质量标准。于是,基于某一专业既包含由100个左右活动组成的第二课堂活动集合,又包含具体活动质量标准要求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便构建完成了。

三是学生层面的组织实施。在列清楚所有活动主题和具体活动标准要求之后,接下来就是组织实施、健全活动组织保障和评价体系了。在这100项活动中,有些活动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完成的,有些是自主选择的,因每项活动都被赋予了一定分数,学生要按照要求积累完成最低标准分数即可。按照设计初衷,一部分活动以课程或学分形式进入教学计划,另外一部分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考评,最终全部活动均纳入学生培养过程,完全融入了人才培养体系。第二课堂活动终于由随机自发转向理性自觉。用第二课堂活动大纲、活动目标任务与可考核指标点的勾稽、责任教师、学分明细、考核评价及结果运用等规定性提升了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专业性,以某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执行表》的形式,系统地进入了人才培养体系,并还将以持续改进的态势助力人才培养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4.2 反思评价

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后,按计划按标推进第二课堂活动,就是体系构建的重心了。受时间较短所限,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各专业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与组织实施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完成一个四年周期循环。第二课堂活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设计谋划和组织实施,进而全方位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这无疑是当前最令人高兴的,这彻底解决了如何构建第二课堂的认识论问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任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融合度、课堂教学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度都在不断强化,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也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前景更令人可期。但从工作实效看,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的地方,如不少活动主题的设计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取得想象中的效果,新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有时候难以胜任部分活动任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融合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部分学生倾向选择容易完成的活动任务及应付心态而致使活动质量不高等问题。另外由于工作的精细化而导致指导教师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的大幅增加也是很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减轻其工作量已迫在眉睫。

5 结语

从目前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现状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大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论证,与课程体系建设相比,其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都相去甚远,难以真正融入和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二级学院,其教师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和思政工作队伍也并未真正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由若干单个活动堆积起来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因设计简单、组织粗放难以对人才培养给予更多支撑而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基于此,笔者立足高校主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提升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视角,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建设的原则、思路与框架、措施,将对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的工作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体系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第二课堂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