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高校专业设置与行业就业均衡性研究

2020-01-10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教育 2020年25期
关键词:供需毕业生状态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张 磊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优化不但要在教育系统内部推动教育资源的地区整合,还应适应教育与社会经济行业的跨系统协调,以就业和人的价值实现为基础促进教育与行业的协同发展。教育的人才供给与行业的人才需求通过一定的传动机制可以表现为对于相关专业的需求与供给,并最终以一种专业供需结构的系统均衡形式表现出来。对这种均衡的考察有助于评估各专业的供求状况,对于教育治理、专业建设、考生报考和毕业生就业具有指导意义。

一、专业与行业互动的系统结构与核心问题

在“教育—人—社会”的系统交互关系中,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满足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需求,社会通过吸收教育对象就业并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维持人类的社会存在并推动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人通过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人文情操并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而实现自身价值。人是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交互的内容、媒介和服务对象,在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两端连接人的关键要素分别是专业和就业,因而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将聚焦于专业结构的人才供给与就业结构的人才需求这二者之间的协调问题。

要实现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需保持系统所有相关组成部分以相当或适宜的比例齐次发展而不是局部相互协调总体失衡,其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好专业设置比例结构和行业就业的数量结构关系问题,也即专业与行业就业的供需均衡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专业总量及其毕业生总量与行业需求总量的平衡问题,另外一个是要保持专业结构比例与其所服务的各个行业的需求结构比例的匹配和对应,要求全局专业的比例与各行业对各专业的需求比例有一个全面的适配。

二、专业与行业就业供需的均衡状况

对京津冀地区157所高校的92个专业类数量与19 个社会经济行业的就业人口进行无量纲处理后,采用供需均衡分析方法进行研判,能够对地区专业供需的整体状况进行多维度把握。

1.京津冀地区专业供需均衡的分布比例在地区整体和个体之间趋向于一致:供不应求的专业类占六成左右,供过于求的专业类占四成左右。如果把轻度供不应求和轻度供过于求的专业视为供需匹配良好的专业,有45%左右的专业类处于较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有23%左右的专业类处于供大于求状态。这个比例印证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摩擦性失业现象,同时也说明在当前状态下作为人才需求的企业方压力更大。

2.处于良性供需均衡状态的专业类数量相对较少。约两成多的专业类处于良好的供需均衡状态,其中包括轻度供不应求的专业类和轻度供过于求的专业类,其代表性专业分别为心理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处于良性供需状态的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满足企业的需求,对于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员工两方面来说都是一种理想的合意状态。

3.处于中度供需失衡状态的专业较多。有超过四成的专业类处于中度供不应求或中度供大于求的状态,并且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专业类基本各占一半,其代表性专业分别为经济学类和设计学类。对于中度供不应求的专业类,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欢迎,但对企业招聘员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对于中度供大于求的专业类,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但对于企业来说则相对容易招聘到理想的专业人才。

4.处于重度供需失衡状态的专业相对较多。有三成多的专业类处于重度供不应求或重度供大于求的状态,代表性专业分别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和林学类。重度供需失衡的这个比例足以说明当前的专业结构出现了较大的问题:20%的专业类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10%的专业类培养出来的学生极度满足不了就业市场的需求。

5.供给和需求体量较大的专业供需失衡状况较为严重,这种占比体量大的专业供需失衡对于就业市场的求职者和招聘方将带来巨大的普遍性压力,其影响力远大于占比较小的专业。占就业人口比例前十的专业类中,除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处于轻度的供大于求状态,占就业人口34%的电子商务类等九大专业处于中度或重度的专业供不应求状态,这些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规模满足不了行业的需求;占专业供给比例前十的专业类中,只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处于轻度的供大于求状态,而占毕业生数量37%的外国语言文学类等九大专业均处于中度或重度的专业供需失衡状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将受到极大的负面冲击。

三、专业与行业的均衡逻辑

教育系统的专业结构所决定的人才产出(供给)结构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匹配状态决定了专业的供需均衡状况,专业和人才的价值就是在专业的供需调整与匹配的过程中确定的。当某个专业开设数量过多,专业供给超过了专业需求,导致该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数量超过了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要么失业,要么流转到专业不对口的行业,要么降低工资收入和在职待遇期望,而无论是哪种选择,都降低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预期,从而也就降低了该专业的培养价值。当某个专业开设数量过少,专业供给少于专业需求,则该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数量满足不了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毕业生在行业就业中将受到企业的争抢,毕业生工资与在职待遇将水涨船高,职业发展也将为毕业生和家庭提供较高的预期,这种预期不但提高了毕业生的价值,也提高了其所学专业的价值。因此,专业与行业的互动是以人才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基础的专业调整过程,这种过程以一种动态均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市场供需调整的角度来说,通过对专业数量的调整可以较好地实现毕业生就业的出清,而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是一个能够较好反映专业供需状况的信号。

四、专业与行业协同的治理路径

只有专业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对应和匹配关系,才能保证教育与社会的协调运转,也才能实现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价值。问题在于,由于社会行业就业结构的不平衡性和教育系统自身的独立性,专业供需,或者说是专业与行业的协同,很难实现自发的结构均衡,需要针对当前结构状态进行治理才能实现全局均衡和协调发展。

1.以教育现代化2035提升专业结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教育系统作为国家制度与行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法治基础上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政府、教育机构与社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良性机制,综合运用制度供给、专业目录、评估指导、重点支持、行业参与、就业评估、招生控制、专业预警、分类指导等政策工具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结构实施科学治理,是实现专业和行业就业全局均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2.对就业市场与专业结构进行持续监测与研判,加强对高校专业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数据支持。

高等教育专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就业市场与专业结构进行持续的监测与研判,这需要组织力量建立教育系统与行业系统联动的数据采集体系,并引入大数据信息化支持手段,开发专业供需、毕业生就业、行业需求相关的监测指标与评估模型,定期发布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等相关信息,以此构建“数据链采集—模型评估—指标监测—信息发布—专业就业指导”的专业治理支持链体系。

3.完善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治理的过程体系设计。

综合运用各个专业治理工具实现既定的治理目标,需要在教育研究、治理分类、试点推广和教育行政方面安排相应的治理路径。教育研究应系统地认识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发展生态及演进态势,为全局性综合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治理方面,要针对不同的目标院校聚类特征实施分类治理,提高治理的精准性。在经过教育研究和分类试点之后,对试点结果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完善,以此按照分类和时间节点逐步开展由局部到全局性的综合治理。此外,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在充分认识地区专业供需状况和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政策、财政和教育管理等具体行动引导院校科学开展专业建设优化调整,以实现既定的治理目标。

猜你喜欢

供需毕业生状态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状态联想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