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2020-01-10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西青区富力中学张晓南

天津教育 2020年25期
关键词:效能个体家长

■天津师范大学 吕 勇 ■天津市西青区富力中学 张晓南

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学生似乎越来越常见。例如,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只要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内容,他们就会摇头说“我不行”或者“我学不会”。他们不喜欢迎接挑战,遇到障碍要么躲,要么拖。这种“畏难表现”很大部分是由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过低,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常常表现出唯唯诺诺,顾虑多,害怕困难,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化严重、敏感多疑,使本来具有的知识、技能不能正常发挥。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我期望值较高,遇事往往比较理智,乐于迎接挑战。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用来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能力、行为动机、行为能力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感的实质就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曾经说过:“成功不一定由自我信念造成,但失败却必然由自我信念导致。”当学生深信自己无法成功时,他们会轻易放弃,而且不会设立很高的目标。换句话说,他们剥夺了自己进步的机会,因此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一个人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事都没有100%的成功率,但是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却决定了成功率的百分比。做出非凡成就的人往往具备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相信自己具备取得成功的要素,高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没有在挫折面前认输,并最终获得成功。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成败经验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

(一)外部强化

1.家庭。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家长对孩子过度照顾和保护,孩子就没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没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中学生正经历人生的第二次飞速发展期,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迅速增强,因此任何有关孩子的事,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要尽可能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即使家长认为是不正确的,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出诚恳的建议,不要粗暴地予以否定。

要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觉得成功不是遥不可及的,使孩子在成功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感受,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争论问题。自己站在错误的立场上,让孩子在争论中取胜,然后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家长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孩子产生压力。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孩子降低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因而自我效能感降低。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2.学校。

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做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合作化奖赏结构。这种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开展社团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内部强化

1.认知改善。

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改善他们自我认知的途径。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分享“我的自画像”,让学生通过“父母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以及“我的自我评价”,清晰地描绘出立体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我”,接受一个“真实的我”。学生接受了“平凡、普通、真实的自我”,就能“悦纳不完美的自我”,每天都看到自己成长,就会更多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2.归因训练。

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六个原因,并将其纳入内控与外控、稳定与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三个向度。只有努力属于可控因素。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帮助其分析进步的原因主要源自他们自己的努力,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效果的,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能力。学生一旦学会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努力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3.目标引导。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与其成败体验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增强自我效能感,就需要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减少失败的机会。

学习动机不明朗、缺乏目标激励,是学生自我效能感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鼓励青少年憧憬和规划“理想的我”,指导学生进行“生命线分析”,描绘“未来十年我的人生图谱”“寻找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梳理过往的人生体验”等,都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时间我做主”“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相信我能行”等自我效能体验。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着重制定一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微习惯》一书的作者就是“自我效能感”不断强化后的受益者。开始的时候,他给自己制定的运动计划是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但随后不久,在完成计划中的1 个俯卧撑的基础上,他往往觉得自己状态不错,就多做了一、二个,这样每天完成的运动量逐渐增加,自我效能感也不断得到强化。因此,不要一味追求自己想要的完美,完成更加重要。利用微习惯效应,将庞大的目标任务拆分成适合自己的最小单元,每天毫不费力地去执行,一次又一次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坚持一直行动下去,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会来到。

4.学习策略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记录、复述、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复习、检查等学习策略,变机械学习为意义学习,使其学习效果更佳,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经验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或模仿。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相似。

有的学生由于自我效能感偏低,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教师可通过为学生提供榜样示范“替代经验”来改善他们在学习上的无能力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学生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生寄予一定期望。学生一方面可以参照他人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效能期待,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他人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激起学生追求成功的自信心,逐步改善自我效能感。

三、言语劝说

人们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时,这种影响力非常大。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班杜拉认为对个体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如果说服者的言语劝导与个体的实际能力不相一致时,一开始可能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经过验证后,反而会加剧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希望孩子更优秀,往往利用指出缺点的方式帮助孩子改正不足,甚至使用语言暴力,这种做法的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家长应该使用积极语言鼓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积极语言是指能引发个体积极情绪,发现自身优点及潜能,促进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语言,它能为个人带来愉悦体验和情绪,引导其发挥优势和潜能。

用积极语言给予对方正向、具体、有目标的引导,常常能够使预想、期待的积极品质得以表现。教育者应该首先期望受教育者具备或可以达到某种积极品质的培养目标,然后通过指导和支持让对方去做能让这些积极品质表现的事情。应该引导受教育者抓住与期望中的积极品质和希望发生的行为之间的关键点,运用有效赞美和正向“惩罚”引导他们实施新行为的过程,使其向着某种积极品质的行为特征发展,达到目标。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并通过“质性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情况,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如可采用档案式评价等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降低情绪唤醒

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如果教师经常采用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手段,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形成学习应有的自信和主动性。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一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除了通过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降低情绪唤醒等途径培养自我效能感,还应关注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的自我效能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教学的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是学生的人格榜样,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效能个体家长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家长请吃药Ⅱ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