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菌感染引起蝶窦黏液性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

2020-01-10汤加家李爱民

安徽医药 2020年1期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鼻塞

汤加家,李爱民

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连云港222000

蝶窦囊肿临床发病率较低,仅占鼻窦囊肿的1%,占蝶窦病变的15%~29%[1]。该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表现为头痛、视力障碍、鼻塞、脓涕、头晕等,易被误诊为神经内科疾病或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延误治疗时机。蝶窦囊肿常见病因有外伤、手术、自发性感染或肿瘤等[2],由真菌感染导致的蝶窦囊肿较罕见,目前国内仅见零散报道,Prasad等[3]研究报道真菌性蝶窦囊肿发生率仅为0.9%。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于2017年8月收治一例真菌性蝶窦囊肿病人,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及病史 女,58岁。因持续鼻塞、脓涕半年于2017年8月入院,伴头痛头晕,病程中脓涕偶带血丝。未进行正规治疗,症状逐渐加重。以“慢性鼻窦炎”收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科专科查体示:鼻黏膜慢性充血,鼻甲稍肥大,鼻中隔大致居中。外院查鼻窦CT示:右侧上颌窦、蝶窦软组织影。入院后予以抗感染治疗,方案为:醋酸泼尼松片25毫克/片,口服1片/天;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2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天。治疗一周后仍有头晕,鼻塞。行鼻窦MRI检查提示蝶窦内异常信号,考虑为鞍区斜坡占位性病变,查血常规、血凝常规、血清皮质醇、甲状腺功能5项未见明显异常。院内会诊后转入神经外科。

1.2 影像学检查 术前行鼻窦MRI扫描,发现右侧蝶窦腔内占位,约29 mm×25 mm×20 mm,T1WI上呈等高信号,T2WI上呈等低信号,双侧筛窦及右侧上颌窦黏膜增厚,其内可见团片状等T1信号及稍短T2信号,边缘清晰;周围未见明显侵犯征象,增强扫描可见蝶窦壁强化而病灶无明显强化,考虑鼻窦炎,见图1。

1.3 手术情况 体位:仰卧位;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手术经过:头部后仰20°,神经内镜以30°从右侧鼻腔进入,肾上腺素盐水棉条填塞扩张鼻道,于上鼻甲内侧暴露蝶筛隐窝内的蝶窦开口,弧形切开蝶窦开口内侧鼻中隔黏膜,暴露蝶窦前壁及骨性鼻隔,咬除骨性鼻中隔及蝶窦前壁,进入蝶窦。术中见蝶窦内病灶为黄白色脂状物,充满蝶窦腔,质地软,易刮除。予彻底清除,送病理活检。进一步探查见鞍底骨质破坏,鞍底硬膜完全,术后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手术区,鼻腔内填塞膨胀海绵压迫止血。

图1 真菌感染引起蝶窦黏液性囊肿鼻窦MRI扫描

2 结果

术后第1天,病人神志清,精神好,无多饮、多尿、口渴表现,鼻腔无脑脊液漏。继续予病人激素、抗炎治疗。方案:头孢替安2 g,静脉滴注,2次/天;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0 mg,静脉滴注,2次/天。术后病理报告结果示:蝶窦内查见真菌及孢子,另见少许坏死组织。术后第1日行头颅CT检查无囊肿残留或出血。见图2。术后随访一个月,无类似症状,无手术并发症,未见囊肿复发。

图2 真菌感染引起蝶窦黏液性囊肿行神经内镜清除囊肿,术后第1日头颅CT

3 讨论

3.1 真菌性蝶窦炎机制 蝶窦真菌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对免疫功能低下或障碍的病人感染率较高的有念珠菌、毛霉菌、曲霉菌等;第二类对免疫力正常的人也可导致感染得有隐球菌、球孢子菌及芽生菌、组织胞浆菌等[2]。当多种外界因素,如环境、工作等原因导致病人上呼吸道感染,随着病程延长,脓涕、鼻塞症状加重,致上颌窦口被阻塞或形成狭窄,鼻窦内正常环境被破坏,在一定诱因下,如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等,致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上升。病程初期临床表现为鼻塞、流脓涕,随着病程进展,鼻部查体可发现鼻黏膜充血,中鼻甲肥大,可见涕中带血。关于蝶窦真菌感染临床分型具体不详。复习文献,一般副鼻窦真菌性鼻窦炎可分为3种类型:①非侵袭型。起病经过缓慢,涕中带血是唯一首发症状;②侵袭型。可扩展到面颊或眼眶亦可侵至颅内;③爆发型。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国外以侵袭性常见,国内已非侵袭性多见[4]。本例病人免疫力正常,属于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孤立性蝶窦占位性病变,早期仅局限于蝶窦腔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从而易导致误诊。蝶窦位置深,靠近颅底,位于鼻腔后方,蝶骨体内,深居蝶鞍及垂体窝下方。蝶窦囊肿压迫破坏窦壁可以影响周围结构,表现为眼球运动、感觉和视力下降[5]。所以当出现眼部病变时,易被误诊为眼部疾病或者神经源性疾病。相比于眼部症状,早期蝶窦囊肿的鼻部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可伴头晕头痛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慢性鼻窦炎。

3.2 临床症状 蝶窦位置较深,位于鼻窦后上方,与颅底毗邻,骨质薄并且有缺如,囊肿占位常常会破坏颅底侵犯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升高,因此头痛常为首发症状[10]。该例病人因病灶较大,阻塞鼻腔所以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若蝶窦囊肿较大,压迫蝶窦周围的神经和颈内动脉,长期受压会导致视力改变以及面神经的不可逆性变性[11-12]。据Lawson和Reino[9]报道显示:在孤立性的蝶窦病变当中,头痛是最常见症状,高达89%,其次症状为视力改变和脑神经麻痹。

3.3 影像学表现 真菌性蝶窦囊肿CT检查表现为蝶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结节密度或信号影,伴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的钙化。MRI检查表现为蝶窦内混杂信号,真菌结节呈T2WI低信号,炎症片状渗出呈高信号。与细菌性蝶窦病变相比,真菌性多为单侧病变,细菌多为双侧,且细菌性蝶窦病变病灶内密度均匀,无钙化影,窦壁改变多为增生硬化,其中高密度钙化影是鉴别真菌性与细菌性蝶窦病变的要点[6]。

3.4 与蝶窦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有文献报道蝶窦真菌感染CT检查可见密度不均匀软组织阴影,其内有点状或者片状高密度钙化影。钙化机制可能是真菌团块中存在磷酸钙,重金属微量元素,红细胞分解产生含铁血黄素。CT是诊断真菌性蝶窦囊肿金标准,高密度钙化灶是其主要特点[7]。蝶窦恶性肿瘤早期较局限,肿瘤组织密度均匀一致,少有钙化灶。肿瘤组织浸润性生长,向外侵犯临近组织,常伴占位效应,可导致融雪状、虫蚀状或大片状骨破坏。在显示骨壁硬化、吸收、破坏时,CT最具优势。冠状位CT在显示蝶窦周围解剖关系、肿瘤累积范围,根据病灶密度来判断病理改变,但CT在定性诊断是缺乏一定特异性。MRI有良好软组织分辨率,更好的对蝶窦肿瘤进行定性诊断,且多层面核磁成像可精确定位病灶。如若影像学检查难以定性诊断时,需结合鼻腔镜,依靠病理或者真菌培养进行鉴别诊断[7-8]。

3.5 蝶窦囊肿的治疗 对于蝶窦真菌感染的治疗,原则上选择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清除病灶,同时开窗做充分引流[18]。术后结合病理及真菌培养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真菌药物辅助治疗。由于鼻内镜技术的应用,目前多采取鼻内镜来清除病灶。除此之外,还应尽早应用抗真菌感染的药物,对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有重要意义。真菌感染表现和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或稍低下时,蝶窦真菌感染通常局限形成脓肿,手术清除囊肿效果较好。若机体免疫力严重低下,病人可能会出现脑出血、梗死等不良颅脑事件,对于此类情况,除了常规应用药物治疗,还应鼓励病人饮食搭配合理,经常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本例病人病程较长,有上呼吸道感染征象,考虑为上呼吸道上行感染所致。真菌感染局限于蝶窦内形成囊肿。因此,当临床上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鼻塞、脓涕,且保守治疗未见好转时,除常规鼻部检查外,还应及时行鼻窦或头颅CT检查。蝶窦囊肿位置较深,药物治疗效果较差。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手术有容易接近受累的病灶、良好的可视化、损伤小、面部无切口的优点,属于微创手术[13-14]。蝶窦囊肿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可扩大导致压迫周围临近组织,建议立即手术去除病灶减压[15];既往有报道表明,经鼻内镜蝶窦囊肿切除是目前认为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16-17]。真菌性蝶窦囊肿病程较长,因此当临床上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鼻塞、脓涕,且保守治疗未见好转时,为避免误诊误治,除常规鼻部检查外,还应及时行鼻窦或头颅CT检查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辅助药物治疗是该病最佳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真菌性鼻窦鼻塞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全方位护理干预应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的分析
缓解鼻窦疼痛,试试盐水冲洗
鼻子里也会有真菌吗?
浅析地塞米松联合鼻窦内窥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派瑞松联用外耳道双氧水冲洗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鼻塞总在一侧早做检查
鼻塞危害大 千万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