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君昭教授慢性心力衰竭论证心法

2020-01-09梁君昭赵中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阳利水温阳

谭 毅,梁君昭,赵中秋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器质性心脏病,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终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全身组织器官代谢得不到有效血供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乏力,体液潴留或咳嗽、咯血等症状。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危害健康,且该病病程长,易反复,预后较差,反复住院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梁君昭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国家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西安市首届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在中医治疗心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用药精准,擅长运用中医理论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现将梁君昭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如下。

1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名

中医学未明确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归属于“心悸”“胸痹”“真心痛”“水肿”“喘证”等范畴。先秦时期,中医已有相关论述,《内经》云:“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汉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医述》指出:“心主脉,爪甲不华,则心力衰竭矣”。梁君昭教授认为古书所言“心胀”“心痹”“心水”与临床心力衰竭相符。

2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古时多以“阳气亏虚”论述。《灵枢·经脉》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故其面黑如漆柴”;《丹溪手镜·肿胀》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圣济总录》云:“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也”。故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现代名老中医公认心力衰竭多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1]。

2.1 心肾阳虚身渐浮 梁君昭教授总结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经典,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气(阳)虚日久,在其基础上由于人体整体性脏腑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心阳亏耗,日久必及肾阳。中医理论中,心肾间紧密相关,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既济”即为生理平衡状态,心脏阳气盛衰与肾阳密切相关,肾阳充足,则上济心阳,心阳充盛,也可下归于肾,鼓舞肾阳,推动血脉,营运全身,慢性心力衰竭起病主要是由于“心肾阳气互资”生理平衡状态被打破[2],上下阳气不得交通,周身不得温运。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初期主要以心气亏虚为主,随着疾病发展,因气损及阳,或气损及阴,阴损及阳,均导致心阳亏损,不能下助于肾,最终导致肾阳虚衰,下焦肾阳不得温煦,以致气化不利,周身水道不利,上凌心肺可出现心悸、咳、喘;水停中焦可见胀、呕、腹水等;留于皮下则四肢颜面浮肿;同时,肾阳虚衰上济心阳失司,心阳进一步亏少所成恶性循环。故曰心肾阳虚即为“本虚”。

2.2 水瘀互结心失养 “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3],心阳不足,鼓舞气血无力,血脉不利,血运受阻,瘀血乃成,表现为面部、口唇、肢体、舌象色暗或青或瘀斑、瘀点。《金匮要略》所说“血不利则为水”“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气壅则水壅,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与瘀血同生同源,互促互生,瘀血加重饮邪内停,痰饮可痹阻血脉,二者即为“标实”,常水瘀互结,缠绵难愈,进一步妨碍心阳的温通。

梁君昭教授总结,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初发表现,心阳亏耗标志着疾病的进展,心肾阳虚标志着慢性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而水饮、瘀血互结是慢性心力衰竭出现的病理产物,可作为病因损耗心肾阳气,如此往复,加重恶性循环。由于水瘀互结,进一步损耗阳气,并阻碍心肾阳气互资,气虚血瘀,阳虚饮停;血瘀气愈虚,饮停阳更损。

3 辨证论治

梁君昭教授认为,辨病辨证结合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张仲景《伤寒论》是较好的例证。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类型心脏疾病后期的终末阶段,多伴有心肾阳虚、血瘀水停等共同病证,唯有明确疾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总结梁君昭教授论证心力衰竭经验。

3.1 温阳益气扶心肾 心在上,居阳位,肾在下,心肾为水火之脏,心阳根于命门之火,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肾阳亏虚,水饮上凌于心,肾阳为心阳之根本,心阳不振,日久必定及肾。梁君昭教授认为,温通心肾阳气应贯穿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过程,临床中常选用人参、黄芪、桂枝、附子等。慢性心力衰竭后期,由于严重肾精亏耗,阴阳俱虚者,梁君昭教授常施以培正固本法,偏于肾阳虚者,主症以畏寒肢冷;脘腹或腰背发凉,困倦嗜睡;喜热饮,面色白,小便不利或不固,身浮肿甚,伴有胸水或腹水者。舌象:舌淡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或白滑。脉象:脉沉细弱或迟、结、代。选用右归丸合真武汤加减;若阳损及阴,主症以口渴欲饮,五心烦热,盗汗,手足汗出者,渴喜冷饮,尿黄等。舌象:舌质红,舌体偏瘦,少苔或无苔。脉象:脉细或细数。常选左归丸合生脉散加减。

3.2 化瘀利水养心神 慢性心力衰竭日久,标实以水瘀互结为主,心阳被遏无力,此时治疗上应注意活血化瘀利水。临床主症以心悸、胸闷、胸痛、舌暗苔白或腻或厚,脉沉涩或结,《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阴弦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水饮内停。梁君昭教授常选用苓桂术甘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共奏化瘀利水两功,用药上可加重丹参、川芎等活血药物剂量;鸡血藤、当归活血补血;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可适当选取枳壳、香附等理气药,气行则血行。

3.3 健脾利湿排浊毒 脾为后天之本,一者脾虚失健,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导致宗气来源不足而虚弱,宗气亏虚则不能贯心脉行气血,致血脉不畅而为瘀[4],气虚不能自护则心悸不宁;二者脾气亏虚或脾阳虚弱,则水液代谢失调,不得温化水饮,酿生痰湿,而痰湿又可上泛心胸,反困胸阳。梁君昭教授临证中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常有脾气亏虚,不能温化水饮情况,究其原因:肾阳亏虚,不能行水,水饮内聚,困遏脾土,脾气渐衰;慢性心力衰竭日久,心阳不足,火不暖土,脾阳渐亏。而脾运失常,内生痰湿,困遏脾阳。梁君昭教授每每于用药中以茯苓、薏苡仁、炒白术健脾利湿,木香、砂仁行气醒脾。

3.4 临床重症不可拘泥 慢性心力衰竭虽然以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为主,但临床若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出现阳气厥脱、肾不纳气之危象,此时,应与摄阳固脱、温肾纳气为主,不可施以利水、活血之消法,消法恐亏耗仅剩阳气;或如瘀血内阻之证较明显,阳气尚可,水饮停于胸膈,喘、咳明显,声高气粗者,梁君昭教授认为可减少温阳力度,加重利水、活血之功,常收效迅速,缓解痛苦,后续再以两方面并重治疗[5]。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由外邪袭肺攻心等诱因加重心力衰竭,治疗上注重祛邪宣肺可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冠心病所致心力衰竭常伴痰瘀互结一证,祛痰化瘀法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故临床辨治慢性心力衰竭应根据原发病选用恰当的方法。

4 自拟组方温通汤

梁君昭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临床常以温阳益气、祛瘀利水法,自拟组方温通汤,以桂枝、淫羊藿、党参、莪术、清半夏、薤白、泽兰、鸡血藤等组成,其中桂枝为君药重在“补心气之不足”,助阳通络,温阳益气;党参、淫羊藿入脾肾,温补先天后天之本为臣药;清半夏、薤白宽胸散结通络,莪术消滞化积,泽兰活血兼利水两功共为佐药,鸡血藤 “养受损之心体”,活血补血通络为使药。纵观全方,补益而不留邪,祛瘀而不耗气,利水而不伤正,标本同治,水瘀同祛。梁君昭教授强调随证加减,不拘泥一方,灵活变通,当病位偏于心肺,肺气虚弱,宗气亦弱,常兼咳、痰、喘等症,梁君昭教授常以西洋参补益肺气,对肺阴虚耗者,加用百合、知母、玄参、牛膝等滋阴降火之品,咳、痰、喘较明显者,酌加苏子、厚朴、瓜蒌等化痰、平喘、宽胸等功效药物;对脾虚失健,气血生化匮乏致心神失养,佐以炒白术、山药以健脾益气;心力衰竭病人注重大便的通畅,常以麻子仁丸润下;对肝失藏血,心血亏虚症见心悸怔忡、面色无华偏淡、舌淡、脉沉细者,常加白芍、五味子之品以养血补肝;肝郁气滞者加柴胡、佛手疏肝理气;肾精不足者,常用杜仲、酒萸肉滋补肾精。

5 病案举隅

[病案1] 病人,男,70岁,4年前因“胸闷、心慌、气短、双下肢水肿”就诊于当地医院,期间诊断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出院后间断口服阿司匹林、雷米普利、螺内酯、呋塞米等。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冠心病病史6年。2018年9月18日初诊,症见: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下肢水肿,畏寒肢冷,食纳差,夜寐差,尿少,大便不畅。查体:血压130/80 mmHg,脉搏78次/min,心率78次/min,律齐,心音低,双下肢轻度水肿。面色晦暗,唇紫暗,舌暗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尺脉沉涩。查心脏超声示:左室大,二尖瓣反流(轻度);左室射血分数35%。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4、V5、V6ST-T改变。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病,证候诊断:阳虚血瘀水停,治疗温阳益气、化瘀利水。组方:桂枝10 g,淫羊藿12 g,党参10 g,莪术10 g,清半夏12 g,薤白15 g,泽兰15 g,鸡血藤30 g,葶苈子15 g,大腹皮12 g,川芎12 g,茯苓10 g,炒白术15 g。7剂,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2018年9月25日,二诊:胸部憋闷感明显缓解,双下肢稍肿,仍感肢体困乏,食纳较差,舌、脉无变化。纳差加用醒脾化湿药石菖蒲12 g、佩兰10 g,并调整大腹皮15 g、茯苓12 g以利水消肿。组方:桂枝10 g,淫羊藿12 g,党参10 g,莪术10 g,清半夏12 g,薤白15 g,泽兰15 g,鸡血藤30 g,葶苈子15 g,大腹皮15 g,川芎12 g,茯苓12 g,炒白术15 g,石菖蒲12 g,佩兰10 g。服法同前。三诊:病人下肢水肿基本消退,现胸闷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困乏改善,舌暗,边有齿痕,苔较前转薄,脉沉涩。梁君昭教授认为此病人肾阳不足,水饮温化不及,在原方基础上调整淫羊藿20 g。四诊:病人自诉诸症较前改善,现胸闷发生次数明显减少,脉仍沉涩,梁君昭教授在此基础上加强活血药剂量,组方:桂枝10 g,淫羊藿20 g,党参15 g,莪术8 g,清半夏9 g,薤白10 g,炒白术15 g,鸡血藤30 g,大腹皮15 g,川芎12 g,茯苓12 g,川牛膝15 g,石菖蒲12 g,延胡索12 g。2018年12月25日来诊,诉诸症已消,生活质量明显好转。

按:此案例病人呈本虚标实临床表现,以心肾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标本同治,故自拟温通汤以温阳益气,化瘀利水,初诊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为治疗重点,兼顾扶助心肾阳气,待心慌、胸闷、水肿症状缓解后,加重补益肾阳力度,每诊加用茯苓、炒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重视后天之本,共奏温阳益气、祛瘀利水之功。

[病案2] 病人,男,57岁,就诊时间:2019年4月5日。主诉:反复胸闷、气短2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个月。现病史:病人2年前因胸闷、气短于外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1个月前,病人因情绪激动及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浮肿,午后尤甚,头蒙头沉,四肢困沉,食纳差,夜休差,大便溏,小便频数。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200/110 mmHg,冠心病病史2年,现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苯磺酸氨氯地平、贝那普利等。查体:血压130/85 mmHg,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率75次/min,律齐,心音低,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舌暗红,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涩。辅助检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电轴左偏,ST-T异常改变。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病,证候诊断:心肾阳虚,水瘀互结。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Ⅲ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法:益气温阳,化瘀利水。组方:桂枝12 g,红花12 g,葶苈子12 g,猪苓10 g,大腹皮15 g,茯苓12 g,炒白术15 g,黄芪15 g,炙甘草10 g,川芎12 g,薤白15 g。7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200 mL温服。2019年4月13日,二诊:病人诉服上方后,胸闷、气短较前缓解,水肿减轻,仍觉肢体困乏,头晕头沉,食纳差,舌脉同前,梁君昭教授认为本病气虚日久,不能温化水饮,故应以芳香醒脾化湿等药。组方:桂枝12 g,红花12 g,葶苈子12 g,猪苓10 g,大腹皮15 g,佩兰15 g,炒白术15 g,山楂12 g,黄芪15 g,川芎12 g,薤白15 g。7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200 mL温服。三诊:服上方后,病人诉肢体困乏,头蒙、头沉明显改善,食纳一般,双下肢水肿消失,舌暗,苔白,脉沉细。继服原方7剂。四诊:病人诉未觉明显不适,偶感胸闷不适,梁君昭教授认为在此基础上加强活血养心之功。组方:黄芪15 g,茯神12 g,太子参12 g,丹参15 g,龙齿15 g,炒白术15 g,桂枝10 g,白芍12 g,大腹皮12 g,红花12 g,山楂12 g。7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200 mL温服。五诊:病人诉诸症消失,未再发作。

按:此案例病人表现为虚实夹杂的临床特征。本虚为心阳亏耗,标实瘀血、水饮,标本同治,治疗上注重固护阳气,以温阳益气为法,辅以化瘀利水养心。因气虚日久,无以健运痰湿,梁君昭教授每诊加用健脾益气之品,如茯苓、炒白术等,以期共奏温阳益气之效。

猜你喜欢

心阳利水温阳
标点符号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再见初恋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