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肺气血与慢性心力衰竭

2020-01-09赵振霞赵志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气素问心肺

赵振霞,赵志尧,贾 奎

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液潴留和体力活动受限,西医治疗心力衰竭使用利尿药、洋地黄类药、血管扩张剂等。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是由不同原因引起心脉、心体受损,心脏推动血液运行无力,血流不畅,出现口唇发绀、喘促、心慌、下肢水肿等症状[1]。中医学称为“心水”“喘证”等。张伯礼院士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心阳不足,标实为血瘀、水停[2]。临床辨治分为稳定期、控制后缓解期和急性加重期3个主要阶段,缓则扶正、急则治标;缓解期注重扶正祛邪。该病的防治已成为中外医家关注的重点,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变,或熬夜、过度安逸,导致气血运化失调。中医治疗关键在于恢复人体内在气血、津液、阴阳平衡状态,现从心肺、气血津液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的治疗。

1 心肺相关

1.1 心脉相连,心肺络属 心者,主血脉,主行血,具有推动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内经》心为血之主、脉之宗、在体合脉,在液为汗。《医学入门》“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血是由水谷精微、精等化生,流注于脉中,循行周身,内注五脏六腑,外达四末,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之一,血液在体内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推动,心气充盛,鼓动有力,则血液周行全身而诸脏得养。脉,称“血腑”,即血管,为人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由脉及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皮毛肌腠;血液在脉道循行,运行周身,濡养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从而维持各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灵枢·本脏》言:“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脉载血、血濡脉,脉管通利、血液充盈、运行气血功能正常、濡养四肢百骸,“心主血脉”基础为心脉和心血互为体用,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总之,心气是循行动力,血液是物质基础,脉道是通行道路,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肺同居上焦,血脉相通,经络相连,位置相邻,构成相关的结构基础。《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复从心系却上肺”。两者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和影响。

1.2 心肺生理、病理相关

1.2.1 肺主气,气生血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与来源于中焦的谷气化合为宗气,宗气分为营卫之气,宗气行呼吸,贯心脉,助心行血。宗气“助心行血”……调节心律。宗气足,心气充沛,面色红润、呼吸平稳、精神饱满,动作矫健。宗气虚,心肺气血功能失调、气虚日久瘀血内阻,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喘促、呼吸困难、精神不足、心慌等。《难经》曰:“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谓之荣卫”。《医宗必读》云:“气血者,人赖此以生者也。”《医方考》视气血为“人身之二仪”[3],二仪者,气血也,阴阳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肺主气,气生血。水谷经中焦运化产生的精微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在肺内化生营血,之后经肺脉循行全身,以维持各脏腑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肺气有助于血液生成,只有肺气充盛,血液方能化源无穷;气的气化、推动、固摄等作用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

心肺病理上表现为气血、呼吸异常。《灵枢·病传》曰:“大气入脏……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说明心病可传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语音低微、少气不足以息、咳痰等肺系症状;心则出现心慌、胸闷、口唇发绀等症状。宗气不足,助心行血功能弱,心率和心律波动异常,气血失调,形成一系列心系疾病[4]。中医认为,心脏搏动功能异常表现为虚里,若太过或不及皆为宗气功能失调表现[5]。李晶等[6]认为宗气亏虚是心力衰竭的病机,临床症状可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是宗气虚损的渐进发展过程[7],宗气早期失调,积极补气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喘脱,危及生命。

1.2.2 心主血,肺朝百脉 心主血脉,主行血,血和脉紧密相连,心气推动全身血液运行。《素问·经脉别论》曰:“肺朝百脉……以决死生”。“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通过百脉流经于肺,脉中之血与肺中清气化合,再通过肺将载有清气的血液经百脉而输布周身。肺吸入的清气通过毛脉合精而弥散入脉,与血液结合后输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到滋润、濡养作用。肺朝百脉与现代医学肺循环和体循环机制是基本一致的。

1.2.3 肺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发、肃降对机体内水液输布、运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心肺在气血生成及运行,呼吸方面作用重要,二者均参与水液代谢,血液吐故纳新依赖于肺主治节而朝百脉功能。各种慢性心脏病,心气、心阳虚则温煦、推动血液在血管内运行减弱,“血不利则为水”水停上焦影响到肺,肺通调三焦水道失司,水液输布异常,反之加重心脏负担,出现气促、喘息,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肺通调水道,宣肺发表则肺气展,毛窍开,三焦通利,水液下输膀胱而出,是开上闸,通下焦和提壶揭盖治疗,临床凡水肿兼有肺经证候皆可用之。

2 心力衰竭与心肺

中医经典《素问》云:“心痹者,……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医门法律》云:“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华盖而覆于心上,以布胸中之气,而燮理其阴阳。”表明心肺相关;《本草述钩元》云:“故阴得阳而血化,血化而气益畅……气清而血得静。”说明心火可温肺,以防其过寒;心阳依赖于肺阴的滋养,以防心火偏亢。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亦云:“心火温肺,而后胸中阳和……故心火者,乃肺之主也”。心力衰竭的基础是心气虚,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则血行滞缓,因虚致瘀。气虚血瘀水停是总病机。解琳莉等[8]指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力衰竭的总病机,气、血、水三者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为气虚证,其次为血瘀证和水停证[9]。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证,本虚包括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而瘀血、水湿证、痰浊为兼证[10]。

3 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的治疗

3.1 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宗气是心肺相关的功能基础。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补气能生血,心气充足促进血液运行,减少瘀血产生。《丹溪心法》有“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唐容川《血证论》深得气血阴阳要旨,提出“血虚之证,补法不一,先以补肺胃为要”,其用《十药神书》中辛字润肺膏以补肺阴、滋津液而治血虚。根据心肺相关理论,治疗重在益心补肺,使清气得以入肺,清气得以入血。着重于补正气,补心之血气,补肺之宗气,使气血通畅。慢性心力衰竭(缓解期)病人临床表现为气短、倦怠乏力、自汗,动则喘甚,部分病人有面色萎黄、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症状,舌淡白胖大,边齿痕,苔白,脉虚细等。补气可选黄芪建中汤,具有补益心气,温运血脉,调和营血之功,方中炙黄芪、生黄芪同用,生黄芪利水消肿治其标,炙黄芪则补肺健脾、益气以资化生之源。黄芪能补肺益气,还可使宗气充盛,补益心气、行气血。有研究表明,黄芪通过对心力衰竭心肌能量底物选择的纠正,改善心力衰竭心肌机械收缩力[11]。党参归肺、脾两经,与黄芪同用,加强补益心气之功。《医林改错》中方剂补阳还五汤,以黄芪为君药,佐以当归尾、赤芍等活血化瘀药,旨在益气活血,主要用于气虚血瘀证的治疗[12]。该方补气活血却不伤正。活血必先养血,活血若不养血则会耗血。临床善用补血养血之品,如当归、芍药、川芎“增血行瘀”治疗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白芍、地龙、虎杖等,皆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水钠排泄,还可扩张周围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和恢复左心室舒张功能[13]。

3.2 心肺同治,补气行水 心力衰竭的治疗是恢复心肺功能。肺主治节,肺“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采用心肺同治。如“喘息咳唾、胸背痛”之瓜蒌薤白诸方,以薤白宣通心阳,瓜蒌理肺宽胸。如“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之枳实薤白桂枝汤,以瓜蒌祛痰宽胸,厚朴、枳实下气除满,桂枝、薤白宣通心阳。充血性心力衰竭常用参芪补肺,葶苈子泻肺。葶苈子为攻利峻品,葶苈子入肺则泻肺平喘,且宣肺布津消肿。肺水除则肺之宣肃功能恢复,肺主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的功能正常。如《神农本草经》葶苈子“主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水肿明显者,可选车前子、泽泻、益母草、泽兰、水红花子等利水祛湿、利尿药物。

3.3 以通为用,调整阴阳 心主血脉,血液运行依赖心气、心阳的推动。心脉以通为用,《素问·调经论篇》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素问·举痛论篇》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留,泣而不行”,说明“温”使血液在脉中环流不休,从而达到通的目的。慢性心力衰竭,“阳不足,阴有余”为冠心病的证本质,补阳不足,损阴有余,阴阳为八纲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4 典型病例

病人,女,62岁,心慌、胸闷10年,加重7 d为主诉入院,10年前劳累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 min后症状缓解,当时未重视,未系统治疗。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每因遇冷、劳累后而加重,休息、服药后症状可缓解。1周前因劳累后再次出现上诉症状,休息、服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今为求中医诊治来我院门诊。现症见:胸闷,气短,喘促难卧,四肢逆冷,腰膝酸软,双下肢浮肿,神疲,乏力,寐可,纳少,便溏,少尿。2017年5月23日行心脏超声示:主动脉轻度反流;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射血分数48%。舌暗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Ⅲ级。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胸痹(心肾阳虚证),水肿(脾肾阳虚证)。处方:红芪20 g,党参10 g,丹参10 g,赤芍10 g,红花6 g,桑白皮20 g,泽泻10 g,益母草10 g,猪茯苓各10 g,车前子15 g,泽兰10 g,附子3 g,郁金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巩固治疗月余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案中为老年女性病人,冠心病、心力衰竭诊断明确。老年女性,肾阳已亏,肾阳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阳不足,心阳亏虚,无力动血,则心脉痹阻不通,发为本病;处方中红芪、党参补肺气,丹参、赤芍、红花活血利水;泽泻、益母草、猪茯苓、车前子利水,全方既利水消肿治标,又顾心肺气虚之本以温煦心阳,标本兼顾,共奏益气活血利水之效。

猜你喜欢

心气素问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机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壮火食气”的科学内涵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