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明君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2020-01-09赵明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心肌炎黄连病毒性

潘 超,赵明君

“气有余便是火”出自朱丹溪《丹溪心法》。近年来,诸多医家基于该理论思想,从“气”“火”角度诊治多种火热性病症取得满意疗效。赵明君认为病毒感染是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普遍因素,这与火毒之邪侵入人体致病极为相似。多年临床实践中,赵明君遵从“气有余便是火”理论,善用黄连,通过调气、降火之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良好疗效。因此,结合赵明君多年临床经验,查阅、复习大量中医药文献,现基于“气有余便是火”理论从“火”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1 “气有余便是火”理论

检索、查阅文献过程发现,从古至今多数医家根据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观点皆认为“气有余”即是亢盛之阳气,这种观点过于片面。现从以下3方面论述赵明君对“气有余便是火”的认识。

1.1 六气角度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6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人类机体长达几百万年不断繁衍进化中已对这6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通常情况下,六气不会使人发病。若自然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而机体无法与这种变化适应,六气变为使人发病的“六淫”邪气。此时“气有余”即是六淫邪气太甚。“六气皆从火化”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外感六淫邪气均可化火的现象。火散化于全身出现耗气伤津、扰乱心神、生风动血等症状;散化于某一局部,则可致疮斑肿痛。

1.2 气机角度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其运动方式有4种,即升、降、出、入。正常情况下,机体将自然界不断汲取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通过4种运动形式布散到全身各脏器组织,而且由于气化功能存在,机体物质新陈代谢和能量保持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运行。若是气的升降出入反常,导致脏腑组织功能紊乱,使机体罹患各类疾病。这时“气有余”是不畅之气。如饱食太过亦或嗜食肥腻厚味,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运化失司,聚于胃肠,便可化火,则见胃火炽盛或大肠湿热之症。

1.3 阳气角度 倘若外感风寒,致使皮肤肌腠闭塞不通,阻滞正常的阳气,从而化火;又如平素体质即为偏阳型,则阳气极易亢盛,进而化火,煎熬阴液,此时既可出现实热征象,亦可出现虚热征象,应结合临床灵活把握。这时“气有余”是通常所言的亢盛之阳气。

2 “气有余便是火”与病毒性心肌炎

查阅中医历代文献,并未见对病毒性心肌炎设有专门的资料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中记载 “心瘅”一病,认为该病可能与感受温热毒邪,内传于心,继而损伤心之肌肉、包膜,出现发热、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且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将其归属于中医“心悸”“胸痹”“怔忡”“虚劳”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时邪温毒、素体虚弱、情志失节、饮食失调等诱发,主要与“火”有关,主要包括温邪之火、痰火、七情化火、瘀火、火热之毒等病理因素。

虽说心瘅病位在心,但肝、肺、脾、肾等诸脏均可受累。《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喉,时邪温毒或从肌表内侵,或从口鼻而入,导致肺卫不和,正邪斗争,体质虚弱者,邪毒易留恋入里。又因肺主治节,贯心脉行气血,故邪毒可沿肺朝百脉的路径,侵入血脉,血脉又为心所主,邪毒入血而内传于心,或损其阴阳,或导致心脉瘀阻,发为心瘅。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若长期忧思不解,心情不悦,可劳伤心脾,导致气机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瘅。饮食不洁,温毒之邪随食物从口而入,化为湿热温毒之火蕴结在胃肠,若素体脾胃功能较差,或邪毒较甚,则湿热温毒之火可沿脾之经脉,从胃入膈,注心中,心脏体用俱损发为心瘅。由此可见,火邪不仅是促使机体发病的病理因素,也是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充分说明火邪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朱丹溪倡导的“气有余便是火”观点,提示“火”邪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核心地位,其认为“气有余便是火”即是正常人体内阳气(生理之火),由于某些诱因(如外感温毒)变得过于亢甚,便可化火,此火可为郁火、痰火、火毒等病理之火。从哲学思辨角度分析,任何新事物产生,必然经过量变与质变的转化,说明“气”到“火”的转变符合这一客观规律。“气”到“火”的转变,必然是由于“气”的累积(量变),突破其所能承受的“度”,从而发生质变,产生新事物,即“火”。此为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关键所在。

3 从“气有余便是火”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3.1 调气、降火 基于上述提及的“气”与“火”哲学关系,从以下两种途径防止“气”与“火”之间发生转变:①减少“气”来源,阻止积累,使其无法达到发生质变的“度”,即采用“调气”之法;②给“火”以出路,即采用“降火”之法。通过“调气、降火”之法,让量变无法达到质变,将所谓的“度”抹杀在萌芽状态,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将“有余之气”恢复为正常的阳气,“衍生之火”变成生理之火。

3.2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3.2.1 黄连之“调气、降火” 黄连属于毛茛科植物,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黄连主入心经,其味苦、性寒,苦能泄、能降,寒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因此,苦寒合用,清降心火之力甚强,可治疗热入心营的高热烦躁、心火亢盛的怔忡失眠。外感温热火毒之邪,与现代医学病毒感染相差无几。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B3型)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因此,黄连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中发挥重要作用。潘晓丽等[2]利用体外抗炎实验得出,黄连素药理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使下游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等炎性因子释放减少,从而发挥抗炎、抗病毒作用。病毒感染导致炎性因子释放是病人发生高热、流涕、全身疼痛、咽痛、口渴等代谢加快的主要原因,因此,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推荐使用以黄连为主的清泻心火药物,是防止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

黄连又入胃、肝二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其经属胃,络脾,而脾者,又可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黄连不仅通过调阳明胃气的作用将多余的气从大肠排出去,防止有余之气沿着经络入心化火,而且间接地把胃生化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心之包膜肌肉,有利于受损的肌肉包膜组织迅速恢复。肝主疏泄,调气机,因此,倘若心之脉络受到痰、瘀、火热之邪闭阻时,入肝的黄连通过疏泄肝有余之气,恢复气的推动作用,使气血得以流畅,散去脉络之中阻塞的痰、瘀、火热之邪。钱晨曦等[3]认为黄连素可激活一磷酸腺苷(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活性,从而保证缺血心肌内能量的有效供应,降低心肌细胞缺血程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总之,黄连通过心、胃、肝三经,利用“调”“降”手段,不仅使有余之气无法化火、已化之火得以清泻,而且使痰瘀热毒之邪从脉络之中尽数散去,故而黄连可作为应用“气有余便是火”理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首选药物。

3.2.2 活血化瘀祛痰,清热解毒 血液运化失常的产物为瘀血,而水液代谢不良的产物为痰浊,中医素有“津血同源”之说。血不利则为水,水液停聚日久可生痰,痰瘀常可相间为病,有因瘀致痰者,亦有因痰致瘀者,因此,痰瘀阻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活血化瘀祛痰为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治法[4]。治疗上选用瓜蒌、半夏以化痰,丹参、红花以活血化瘀。瓜蒌注射液作用于二磷酸腺苷(ADP)或花生四烯酸(AA)途径,明显抑制家兔血小板和血栓烷A2活性,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5]。金银花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炎作用,被誉为“植物药中的抗生素”。庄丽等[6]报道,金银花中含有绿原酸和咖啡酰奎宁酸类等抗病毒作用的活性物质,其中绿原酸可显著抑制柯萨奇病毒B3型,从而发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现代中药药理学证明,金银花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清除内毒素、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等,清热解毒药联合活血化瘀药疗效明显优于使用单一的清热解毒药物。因此,在应用黄连基础上,酌情添加一些活血化瘀药可增加黄连清泻心火的能力。

3.2.3 怡情解郁,益气养阴 部分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由于错失最佳的治疗时间,加之该病本身具有火毒痰瘀夹杂的特点,从而导致病情极易反复或缠绵难愈。这种情况下,病人常遭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长时间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不利。因此,在原有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疏肝解郁、怡情易性药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合欢皮、郁金、远志、柴胡等药物可缓解病人紧张情绪,同时改善心血管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

部分病人或因治疗不当、不及时,或久病不愈,则易耗伤气阴;或为老年、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基础状况差,免疫力低下,此时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有研究表明,黄芪通过抑制病毒的自我复制,显著降低心肌细胞病毒滴度,清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目的[8]。

综上所述,黄连一方面通过“调气”“降火”之法,使有余之气无法化火、已化之火得以清泻;另一方面将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祛痰药、益气滋阴药引入心经,直接作用于痰瘀热毒等火邪靶点,双管齐下,共同达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目的。

4 临床验案

病人,女,35岁,2018年11月13日初诊。病人反复心慌两周,1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心慌、气短,持续低热,咽痛,四肢酸痛无力,自服“感冒药”好转。2周前出现心慌,在当地县医院门诊查: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均明显增高;心电图示:T波低平、ST段轻度压低。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予以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同时口服心速宁胶囊、辅酶Q10等药物。治疗10 d后,上述症状未明显缓解。病人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现症见:心慌、气短,全身乏力,颜面潮红,咽痛,口干口苦,夜休差,纳差,舌红苔黄腻,舌下脉络迂曲,脉滑数。辨证为“痰热扰心兼瘀”,治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为要。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组方:黄连6 g,竹茹10 g,半夏10 g,陈皮6 g,茯苓12 g,赤芍12 g,丹参15 g,香附10 g,石菖蒲10 g,灯芯草3 g,青蒿12 g,牡丹皮12 g,麦冬15 g,蝉衣6 g,炙甘草6 g。共7剂,水煎温服,日1剂。11月20日二诊:服药7 d后,病人心慌,口苦口干,咽痛等症状好转,仍诉全身乏力、睡眠差、纳差,故上方去青蒿、牡丹皮、石菖蒲、灯芯草、蝉衣,加炙黄芪30 g、北沙参15 g、粉葛根12 g、山药15 g、远志12 g、琥珀粉3 g(冲服)、酸枣仁15 g(打碎)、鸡内金10 g。共14剂。12月4日三诊:服药14 d后,病人心慌、气短逐渐好转,全身乏力、夜休差、纳差等症状改善,复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明显下降。心电图:ST段基本回升到基线水平。后继续以原方加减对症治疗,1个月上述症状基本消退,病人再未出现过心慌、气短等表现。

按:病毒性心肌炎以病毒感染多见,进展期多合并微循环障碍及心肌免疫损伤,赵明君认为这与火毒痰瘀等致病因素密切相关。本例病人咽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支持痰热扰心证,故以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病人可见舌下脉络迂曲,说明兼有瘀血,火毒痰瘀相互搏结,易使病情反复,久治不愈,因此,稍加赤芍、丹参、香附以行气活血。火毒之邪最易耗气损阴,故后期治疗方案中加山药、粉葛根、北沙参以滋阴益气,帮助受损的心肌细胞快速恢复。火毒痰瘀虚是病毒性心肌炎基本的病理特征,在清热解毒化痰同时注意调节气机,给邪气以出路。方中以黄连为主,兼有调气之陈皮、半夏、香附,降火之黄连、竹茹、灯芯,可使有余之气无法化火、已化之火得以清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 小 结

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由“火”邪引发的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异常,痰瘀热壅滞于心之络脉等病理变化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病理基础。故基于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理论,针对“火”邪,选用中药黄连作为主药,采用“调气、降火”手段,使得有余之气无法化火、已化之火得以清泄,并引诸药入心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丰富了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心肌炎黄连病毒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不一样的“双黄连”
警惕感冒引发的心肌炎
“小矮子”黄连
治病毒性感冒
黄连最清胃火,但体寒者慎用
“华中药库”抢收黄连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