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思考

2020-01-08

科教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中职

陈 静

(广西物资学校 广西·南宁 530007)

工匠精神不仅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体现,也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体现,是我国怎样从中国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工匠精神的主要理念是对待工作的严谨细致,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对于产品的精雕细刻,追求产品完美性,这是加速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方式。中职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在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在中职德育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专业课及实践课方面加强教学引导,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对健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内容及其重要性分析

1.1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 年的两会当中首次提出的,并在之后的各大治国安邦的会议当中有所提及,各大媒体也开始纷纷呼唤工匠精神,在党的各项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地发展与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制造大国早日实现。工匠精神的演绎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应该从角度、层面以及文化的差异性方面入手,对工匠精神的演绎过程进行追求,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继续演绎“工匠”风骨。

1.2 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教育的融合内容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精神,是劳动人民对于技能的追求,也是劳动人民对于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追求。中职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等都与工匠精神密切相关,所以要将中职德育教育与工匠精神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使学生不仅具备完备的职业技能,更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奉献精神。

第一,中国精神教育内容。工匠精神追求的是极致与完美,突出的是严谨务实,一丝不苟,专注敬业等精神。工匠精神中工匠对于产品的打磨可以做到精致至极,使产品更加趋向于完美,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非常重视德行,无德不立,所以工匠精神中对工匠的基本要求是要遵守社会规范,要具有较高的精神品格和人格。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中国精神教育内容非常重要,要通过中国精神的弘扬,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全面的认知,使学生的工匠意识有所提升。

第二,道德品质教育内容。道德是人的立行之本,人只有有道德才能够立身世界。中职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比如认真、朴素、勤俭、正直、谦虚、好学等,这些属于学生个人发展层面的范畴,也属于未来就业的职业层面的要求。所以,在中职德育教育中要提高道德品质教育内容的占比量,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

第三,理想与信念教育内容。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中职学生必须要坚定自身的理想与信念,要树立起根植岗位,奉献社会的思想。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自己,使自己在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可以爱岗、敬业、诚实、友善,这些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

第四,职业生涯教育方面。中职生在进入到社会后,必须要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遵守岗位要求,能够热爱职业、尊敬职业、勤恳工作。而这些与工匠精神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可以被一代代的从业者不断地传承下去。同时,在工作实践中细节与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精益求精,要不断地进行职业创新,不断地追求极致与完美。而这些都可以从从业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以及工作作风中体现出来。

1.3 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是中国实现战略转型性发展的文化前提。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入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并不长,这主要与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不足有非常大的关系,其中产品质量不足,档次低以及发展规模和态势不足等,都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性的提升。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职业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第二,与学生的学习与就业需求相吻合。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中职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阶段,即将步入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接班人,所以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是非常有利的。

2 当前中职德育教育中工匠精神的融入现状

(1)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现代社会需要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培育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制度的引领,更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此进行保障。当前中职学校都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但对于工匠精神的落实却往往缺少具体的规定与制度,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着力点缺少指导性意见,如何有效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考核评价标准等更是缺乏相关制度。

(2)德育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内容提及不多。德育教育不言而喻就是思想品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应成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的中职德育教育中,教学内容也相对老旧,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内容关联性不够,没有根据当前的就业、企业用人以及社会需求进行及时调整,创新意识不够,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工匠精神人才的需求。

(3)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大。目前中职德育教学大多采取的是传统讲授法,在专业课及其他实践性的课程中德育教育渗透较少。有部分教师片面性地认为德育是理论课程,只需要按照教材内容讲解就可以,很少组织实践活动。实际上这种想法并不正确,这给工匠精神的渗透增加难度,也使得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不够,没有将工匠精神与工作实践进行结合,工匠精神并没有被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3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途径

(1)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思政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之一,要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中职思政课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哲学人生”等四门必修课程,教师要利用好思政课程这个主渠道,做好工匠精神培育。首先要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更新与转变,使学生意识到时代的变化,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次要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上,把工匠精神培育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有机融合,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尽职尽责等态度和精神的培养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四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的融入工匠精神,梳理教材中隐含或是显性的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体现,在授课过程中讲述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工匠故事,分析工匠案例,课后推荐品读相关书籍,观看《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帮助学生确立明晰的职业目标,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将敬业、负责、严谨、细致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融进学习和工作中,并能不断地引导与管理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职业人才。

(2)中职专业课程学习中培育工匠精神。德育不仅仅是在思政课中进行,也不仅仅只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肩负的职责。中职学生的技能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获取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工匠精神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需要借助专业技能学习这个有利的平台和机会。因此,必须意识到工匠精神与专业课之间融合的重要性,专业课程教师不应只是重视传授技能,也应重视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培养。从学生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教学的目标,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重视日常的细节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和工匠精神。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职业素养的考核,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重安全守规范讲质量的行为习惯。重视细节,点滴做起,日积月累的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扎实自己的专业功底,为工匠精神的传承与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充分发挥新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中,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对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也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宣传活动,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使德育教育与时代接轨更有活力。比如,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微信朋友圈等等对工匠精神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分享相关的知识,组织开展社交与论坛活动等,让学生对于工匠精神有更加直观的认知,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深入去学习工匠精神,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推动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真正地挥发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价值。

(4)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文化墙、条幅标语等,让学生在环境中熏陶潜移默化,工匠精神入心入脑。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层面,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利用第二课堂对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对德育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更充分地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内涵。例如,举行弘扬工匠精神的演讲比赛或征文大赛,邀请企业工匠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先进事迹成长历程,宣讲励志故事,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围绕工匠精神内涵的发挥进行。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到一起,将德育与工匠精神融为一体。

(5)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企业是培育践行工匠精神的沃土,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过去我们大多考虑学生技能与企业需要是否符合,却往往忽视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企业更重视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一二年级在校期间,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参观与学习,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与深度合作企业开展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企业认知的跟岗实践学习。三年级顶岗实习中,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和角色进入企业,遵守各项制度,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操作规范,明确考核标准,在实践中培养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践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中历练自己,让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实践的地方,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培育实现德育目标与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有效融合。此外,培育具有工匠意识学生需要具备“匠心”的教师,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等亦是不可缺少的。工匠精神来源于社会,也必将服务于社会,所以发挥好企业在其中的作用,校企合力共育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的长远性培育与发展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教育的融合,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内容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研究清楚,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综合职业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中职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工匠赞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