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索

2020-01-08耿纪莹

科教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素养

耿纪莹 高 焱

(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建国70 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不断革新发展,劳动教育意识不断增强。2018 年9 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强化了劳动教育介于德智体美外的独立性,“五育并举”,将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要求高校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为劳动教育创造条件。目前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各地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不可否认,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高校的劳动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健全;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尚需加强,部分大学生片面的认为“劳动就是体力的支出,与大学生关系不大,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不务正业”,学生不愿劳动,不会劳动;部分家长持不理解、不支持和怀疑的态度,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劳动教育越发难开展;甚至有一些老师认可度也不高,认识存在偏差,相关工作不积极。对此,深化劳动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现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劳动教育的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1]其目的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在实践中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创新灵感、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培养具有全面劳动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1)加强劳动教育是高校全面育人的必然要求。劳动教育具有“融通性”,渗透德智体美教育各个环节,像一条强有力的纽带,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也正是因为这种“融通性”,以前更多把劳动作为其他四育的教育载体,更侧重于“劳动”,忽略了“教育”,无形中降低了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地位和独立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理论学习导致部分大学生与社会脱节,人际交往差,劳动素养低,“毕业即失业”“啃老”等现象普遍存在。发挥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做到“知行耦合”,可改变部分存在的单纯受教和理论灌输等现象。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做好高校与社会的衔接,做到专业知识的有效应用和积累,同时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

(2)加强劳动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宗旨存在共性,就是让大学生将专业所学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得到再认识和深化,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加强劳动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二者紧密结合,互利和关联。[2]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在学习和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将意识转化为行动,落实到创新创业上去,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

(3)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大学生必将作为劳动者走向工作岗位,高校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培养大学生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应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提倡大学生学习工匠们的精神:不断创新的精神,精益求精、专注的精神,严格自我要求的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劳动教育,积极宣传本专业劳动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浓郁的校园劳育氛围,教育引导学生向劳动者的典型代表看齐,学习“劳模精神”: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添砖加瓦。

2 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劳动创造价值,为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路径应更加丰富、多元和立体,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探索:

(1)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以马克思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导向,进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从思想上和观念上培养大学生“懂得劳动”“热爱劳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3]加强劳动科学的系统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载体,将劳动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相融合,把劳动教育从大学生“金字塔”的顶端带入到学习生活中,既有“普及性”,又有“专业性”,贴近和渗入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可。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提出新要求,增加劳动教育元素,扩展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劳动作业、实习体验、面试模拟、职业礼仪培训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学生与社会、企业无缝接轨。

(2)挖掘高校劳育资源,多渠道推进校内实践岗位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为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日常管理可以增设劳动文化周和劳动建设月活动,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设置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在校内,根据各个学校情况,与行政、后勤等管理部门协调,适当增加学生实践岗位,丰富实践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既可以增加学生收入,实现勤工助学,又可以让大学生体验劳动,增强劳动能力。专业学习上,各学院可以设立学科兴趣小组、创新创业部和大学生某专业生产队等,通过组织活动或参与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知行合一。

校外可结合高校产学研项目,加强与当地企业、部门的合作和人才输出,多渠道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专业相关实习锻炼。不仅可以在劳动过程中巩固专业所学、提高劳动能力,又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做铺垫。

(3)根据各专业实际和特点,制定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全员参与。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专业实际和特点为导向,制定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加强考核和激励,把劳动素养评价与大学生评奖评优挂钩,把劳动教育成果与教师业绩挂钩,把劳动教育实效与学院考核挂钩,加大相关经费投入,从制度和政策上保障全员参与,将劳动教育贯穿整个育人过程。

3 结束语

劳动教育现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要立足新时代,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义,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导向,发挥劳动教育的教育引导作用,“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素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