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心理契约形成研究

2020-01-08包慧君

科教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内化契约

包慧君

(江苏开放大学学生工作处 江苏·南京 2100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内化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学生心理需要和情感期待则是内化的基础。

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Schein教授最早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②此后美国很多企业将心理契约这一概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认为心理契约的达成度与员工的工作效率、对企业的认可度有很大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政治原则、道德规范、思想模式、行为标准等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自觉主动按照体系行动。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

1.1 情感需求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主要来自于受教育者也就是大学生的内心认同,其中情感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教育者首先应该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有针对性的调动其心理动态反应,使情感各要素受到外部刺激而活跃起来,继而产生情感共鸣。激活受教育者内心情感共鸣因子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重点。

1.2 价值认同因素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理性思维基础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影响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可程度,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决定着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原则和基本态度。价值认同程度高受教育者会自觉将教育内容和要求转化为信念与行为,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成效。

1.3 成效期望因素

成效期望指人对预期的成果、效果的期待。教育是个闭循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思想引领与信息反馈的交换循环过程。在思政教育内化程中,被教育者对成效的期待是其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认可的重要检验标准。

1.4 组织环境因素

组织环境是指在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内化效果与组织环境因素的变化密切不可分,包括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国家、学校政策变化以及家庭环境影响。因此,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水平的过程中,要把内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心理契约的构成需要内外要素有机结合。

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心理契约构建情况

基于心理契约思想,笔者做了相关调查,调查样本量为316人,其中大一占30.34%,大二占22.47%,大三占15.19%,大四占32%。

调查从外部环境包括:组织环境、文化环境、情感投入和内部环境包括:情感需求、价值认同、成效期望几个方面进行。

成效期望的调查包括:“你觉得学校举行的学风班风建设活动有成效吗?你觉得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你有帮助吗?你觉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吗? 你觉得目前学校举行的活动和你们的需求匹配吗? 你期望的大学和现在一致吗?”

情感需求、价值认同相关调查问题包括:“你希望老师多和你交流沟通吗?你在遇到宿舍矛盾时首先会想到谁?你在学校有归属感吗?你会在别人面前称赞你的学校吗?如果有机会,你毕业后会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吗?”

组织环境、文化环境的相关调查包括:“你能在接受思想教育后不断提升自己吗?你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用到了老师教的思想理论知识了吗?你赞同做人以诚信为本的观点吗?你有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百善孝为先”吗?你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了吗?你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吗?”

调查结果显示:内部环境的成效期望、价值认可度不高,包括对学校设置的一系列思想教育课程效果满意度一般,并认为学校的教育与自身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学生对学校的期望与学校现状也不太一致。情感需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与老师相比,学生更愿意主动和同学沟通,虽然只是偶尔在别人面前赞美母校,但93%的学生还是愿意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思政教育效果方面,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主观上愿意在接受思政教育后不断提升自己,对于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学生认可度非常高,但是对于学校的思政理论知识的运用有62%的学生偶尔用到,有50%的学生还没有确立职业目标。有68%的学生更接受实践形式的思政教育课程。

从调查来看,学校与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心理契约还没有完全建立,存在沟通不畅,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思政教育内化效果不佳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理论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共同实施教育,才能达到让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目前来看,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实践比例虽然已经提升,但实践课的内容是否能够论证理论,实践后的成效是否可以让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去思考去践行还有待验证。内化的理想形态是指受教育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行为上的共振,最终发挥主观能动性会主动思考和行动。目前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的内动力无法施展,主动积极性的作用难以发挥,造成大学生对教育的内容无法吸收、内化,也无法很有效的践行。

(2)情感供给与情感需求不匹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刚性教育为主,柔性教育缺乏。刚性教育就是按照教育内容照本宣科,在思想引导中缺乏情感投入,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所以很难达成共鸣。教育过程中柔性教育是“以人为本” 的非强制性教育方式,是通过教育者的情感输出让受教育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把教育内容变为个人自觉行动。沟通不畅则也是造成情感供给与情感需求不匹配的原因,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存在的知与行相脱节、公共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则是情感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表现。

(3)价值确立与价值纠错不及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学习观、金钱观、求职观、爱情观等。价值观的重要特点是主观性,善恶、对错、是否,是在一定的思维基础上根据人的主观去判断与衡量的。价值观有它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时代、社会、家庭都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外界因素。

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独立的价值判断,所以出现了崇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缺乏集体观念,学校归属感不强,人际交往技能缺乏的现象。从心理契约角度看,价值确立与价值纠错是循环关系,及时纠错对于大学生修正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如果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只关注外在价值,忽视内在价值,不及时纠正大学生的不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难以内化。因为价值观一旦形成很难再改变,是相对稳定与持久的。比如,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生活,认为只有物质生活富裕才能证明人的价值。如果没有有效引导,那么这种价值追求在条件不变的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4)期望成效与实际成效不匹配。从调查情况来看,受教育者对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期待与最终呈现的成效不太匹配。一方面受教育者多为思想独立的大学生,受当今社会多元化文化以及网络文化影响较大,其心理环境变化较快,控制与甄别能力还不稳定。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园文化定位不清晰,不符合大学生的期待,特别是精神文化的界定。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校精神和校园文明为标志的集体文化,包括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环境文化等。校风、学风是精神文化的灵魂,但研究如何让受教育者从心里认可校园文化、并付诸于行动比较缺乏。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心理契约精神缺失的成因分析

(1)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不利于心理契约的达成,按需施教的理念有待强化。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提倡“以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但是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大多数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传统的按教材授课,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教育手段缺乏吸引力,没有与时俱进,按需施教的理念有待强化,还未形成真正的“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精神。

(2)受教育者本身的期望与价值观有待教育者正确引导。从调查结果来看,现代青年学生在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期待不切实际,“以己为本”只在乎自己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不正确,如择业观、婚姻观。教育者的使命则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看,主力军为高校辅导员,但是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数较多,精力有限,专业能力也参差不齐,做不到精准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全员育人还没能完全实现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不合理需求与不正确的价值观无法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相适应,无法认可学校教育理念与内容,心理契约很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化程度也较低。

(3)心理契约交互程度低,情感交流、契约精神缺乏。契约的达成是双方面的,和经济契约不同,心理契约是建立在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如何产生良性的交互,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形成交流沟通、传递反馈的循环模式,否则很难达成真正的心理契约。调查显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还是传统的教与学,授课与听课,思政教育与一般专业课教学的区别在于,不仅要教授思政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师生情感沟通的缺乏,传递与反馈的薄弱,是导致是师生之间心理契约缺乏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新华网,2016-12-08.

② 张立迎.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契约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内化契约
“生前契约”话语研究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