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融合、双证融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01-08喻洪流

科教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假肢应用型校企

石 萍* 喻洪流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上海 20093)

0 引言

假肢矫形工程是一门医工结合,研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提高残障人士生活质量的生物医学工程分支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亦是工程技术与康复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2014 年,国务院召开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常务会议,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引导和促进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本科专业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同年,上海市教委决定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作为特色显著、应用型强的本科专业入选上海市第一批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根据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照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对接的原则,我们以行业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需要,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双师融合”为支撑、以“双证融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

1 建立全方位“双证融通”为导向的培养机制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学校、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双证融通”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围绕这一导向,构建了相适应的培养方案,并建设了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学生毕业时可以考取假肢矫形器相关中级职业证书。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推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

(1)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①构建了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与创新教育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②按知识层次构建了3 个知识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并按学科体系构建课程体系;③制定了完备的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有课程建设规划和完备的课程档案。

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双证融通”为导向,参照国际假肢矫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发挥我校理工学科优势,在培养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创新,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双证融通”的实践教学课程,开展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改革,从而建立起“双证融通”的培养体系。

(2)在课程建设方面,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本专业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改革优化,特色突出。教学内容上围绕假肢矫形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康复器械设计与装配的特色;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点—知识线—知识体系课程群,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设置;积极选用符合培养要求的高质量教材,并将国内外前沿和专业教师的最新实践成果充实进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渗透到了培养方案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实践型学习能力。

(4)坚持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注意与本专业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接轨。“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实施因材施教,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国际ISPO(国际假肢矫形器学会)对本科假肢矫形器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在满足ISPO基本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工程特色课程,使课程体系既具有自己特色,又能与国际规范接轨。对所有学生要求“宽、专、交”,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同时,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形成不拘于本专业思维的开阔思路。对少数拔尖学生提出“精、深、通”和批判性思维的更高要求,以此造就实践型和学术型相融合的卓越创新人才。

2 校企协同育人深度融合,建设“职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实现学生“双证融通”的目标,我们构建了校企融合的“职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2]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指导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提升,选派教师到企业、国外实习、学习、兼职,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保证专业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此外,聘请企业界工程师到校讲课,保证师资中来自第一线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占有一定的比例,并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这种“校企融合、师(教师证)职(专业职业资格)融合”的“双师融合”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3 构建教学、实践与创新相融合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3.1 创建校企一体的实践平台

为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创建校企一体的实践平台,在校外建设了12 家实践教学基地,校企之间通过科研创新平台、特色工作室支撑学生生产实践、毕业论文及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内建设了400 多平方的现代化一流实践教学实验室,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应用需求全方位融合。最重要的是以“职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实施“教师教学—实习实践—学生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设计集成的竞赛指导课程群,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学相长,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将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进行有机地融合。学生组成3-5 人的实践小组,以各级创新实践大赛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与企业联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科技文化活动,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专业学生人人有特长,个个有技能。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积极作用,分阶段地将创业认知、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课程全面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将专业课程中的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结合,通过直接到合作企业拍摄情景实践教学视频等方式,打造以培养双创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校企一体化实践平台。

3.2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合作新模式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合作新模式。结合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规格,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推动专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秉承“注重基础,加强实践,力求创新”的原则,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毕业证书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通过企业群支撑专业发展,融合企业发展需求、岗位能力需求以及专业素养需求,形成面向残疾人事业的人才按需培养。专业人才的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精确匹配建立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基础上,这一做法可有效缩短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假肢矫形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举措

4.1 加强规范管理,保障教学质量

实施制度保障,加强过程管理。依托学校出台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强化考核评价,完善监控体系。建立“三级双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学校教务处和督导室、专业教学科和督导组及同行、领导和学生评教“三级监控”,实行教学督导反馈和评教反馈“双向反馈”制度。对实习实践带教老师的教学实行实习基地管理人员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与此同时,加强行业依托,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以此为契机形成完整的多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4.2 强化系统设计,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确保学生专业修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构建了“13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围绕“1”条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抓好理论加实践课程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3”个实践教学关键环节,实现工学交替、理实结合;建立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业创新大赛“3”大实践能力辅助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

4.3 明确校企协同育人的社会定位

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及时掌握社会需要,达到教学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在假肢矫形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的协同育人机制,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坚持本土化战略,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宗旨,寻求与专业实力匹配的企业,实现高效合作。

5 结语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基于“职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推进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等方式构建了“双证融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精神实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上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假肢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装上假肢的动物们
一个给动物做假肢的专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