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台独民粹主义”的特征、形态及对策思考

2020-01-08周天柱

统一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中华民国民粹主义

周天柱

2020年以来,涉台研究领域出现一个新的政治术语“台独民粹主义”,让初见者大感突兀。

欲剖析“台独民粹主义”,先说说“台独”的兴起与发展,以下三个时间段很能说明问题:1945年日本投降后,因台湾当局镇压、打击,军国主义分子与汉奸在台湾建立的“台独”组织被迫移居海外,依靠美、日等外国势力支持生存发展;1977年8月,以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公开提出“台湾的将来应由1700万住民决定”的“台独”主张;1986年9月成立的民进党,通过党纲主张“台湾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决定”。1991年10月,民进党公然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政治诉求列入新党纲。

政治学针对民粹的定义为:“煽动庶民偏见且经过政治精算的一种意识形态。”这20多年台湾的民粹现象,一开始带来所谓的“民主”,但是民主化的持续民粹,看似由暴民集体分享所谓的社会成果,但实际上是沦为特定政治势力及政治精英所操弄,权利根本与庶民无关。

台湾的政治民粹一旦与“台独”紧密相连、相合、相融,越显其互相依靠、互相作用、谁也离不开谁的特质。其发展的动向必然是陷入走偏锋、极端化、失去掌控的暴力倾向而无法自拔。

“台独民粹主义”的特征

翻阅欧美西方史卷,追踪、总结民粹主义的特征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内涵及表现形式的民粹主义一般都具有三大特征,即非理性、对抗性、极端性。这三个特征在学西似西、学西胜西的“台独民粹主义”那里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蔡英文感到光有这“三性”还不够,她所发挥创造的第四性,即外溢性,则有助于扩大“台独民粹主义”的影响力与蛊惑力,从而有助于民进党在岛内一党独大,长期执政。

特征之一非理性:“台独民粹主义”的非理性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以两岸经济合作为例。台湾岛距离祖国大陆相当近,缺乏独立、完善的工业农业体系,当年因认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当局与祖国大陆协商所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让台湾获益匪浅。可以很明确地说,近10年每年台湾在两岸进出口贸易中平均顺差600-800亿美元,都离不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目前正在享受的出口祖国大陆的539项产品零关税,以及从祖国大陆零关税进口的267项产品,都极具价格竞争力。

2016年蔡英文上台时,尽管民进党当局没有明确接受“九二共识”或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但祖国大陆基于善意,让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继续运行,耐心等待民进党当局迷途知返。但民进党当局不仅继续坚持“一边一国”“一中一台”的两岸关系政治定位,而且大肆推动所谓“国家正常化”的“台独”分裂活动,极其顽固地以“亲美反中”路线对抗祖国大陆。如此非理性地颠倒是非曲直,是祖国大陆绝对无法接受的。

特征之二对抗性:当今的台湾,“台独”合法化后,由民粹作为支撑,蔡英文当局什么都不怕,似乎胆子越来越大。某些以前敢做不敢说的“台独”,如今不但敢做,也敢说了。而其护身符很简单,只要转嫁于“主流民意”,抬出各种受其蛊惑、煽动的民调即可。如此这般,其对抗性自然就大大增强。这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放出魔鬼“台独”,搅乱了台湾社会,引起思想混乱,认同混乱,造成族群对抗,蓝绿对抗,统“独”对抗,社会对抗,政治对抗,台湾陷入一个处处与祖国大陆对抗的泥潭。分裂主义的发展,造成民粹主义泛滥与盛行,民粹如同幽灵始终笼罩在台湾上空。带有分裂主义印记的“台湾”一词被神化,它代表着“国家”,代表着“正义”,代表着“主权”,丝毫不能被“矮化”,不可“退让”。“爱不爱台湾”是衡量一切问题的惟一标准。在此逻辑下。民粹主义进一步猖獗,进一步蔓延,连纯医学领域的疫情防控也涂抹上对抗、抵制祖国大陆的色彩。可以慷慨地将几千万只医用口罩主动捐赠给美国,但一只也不会送给祖国大陆,自认为以此就可以羞辱、中伤、折损祖国大陆。而没有连任压力的蔡英文及其团队,把更多统“独”议题摆上台面,如推动华航改名;进一步检讨“中华民国护照”的英文“国号”;欲伺机进行“台独”“公投”等,公然摆出一副为所欲为、四处挑衅的架势。

特征之三极端性:民进党的“斗争政治”以网络社群作为新的场域,谁能在网络上呼风唤雨,谁手上豢养的网军战力最强,谁就能冒头分得一杯羹。即便在现实政治落选也无碍,照样有酬庸和资源作为补偿。在这种生态下,民进党一方面延续了原有派系和家族的政治传承,另一方面也及时发掘和补充了新生力量,并且在培力过程中扩大了青年支持基础,进而和“反中民粹同温层”的建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当然,这也造成了当下“反中”民粹覆水难收的困境。这是民进党在网络时代操弄权力政治的必然结果,给两岸关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恶果。

“议题排异”的极端性则是“台独民粹主义”最爱采用的煽动方式。民进党通过各种议题,如“转型正义”“守卫家园”等煽动民粹,形成各种有利于“台独”的认同,形成全方位垄断的“合法”地位和越来越偏激偏“独”的强制性,造就夺取阵地、同化异端和巩固“台独”阵营的结果。

“台独民粹主义”的极端性在两岸经济交流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明确。既要考虑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要首先考虑政治安全。台湾积极争取外资,却拒绝与阻碍祖国大陆资金流入,对陆资大力设卡与管制,但对美、日资金不设限。不开放祖国大陆农产品入台,不开放祖国大陆劳工在台合法就业,而与此同时在台的外籍劳工超过了40万人。如此不讲理的极端性,在当今世界堪称独此一家。

特征之四外溢性:近年来,岛内“台独”势力充分利用“台独民粹主义”,与一切旨在谋求分裂中国的境内外分裂势力互相勾结或进行外部整合,呈现向外延伸的发展态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勾结、支持香港反对派,暴力反对香港特区政府,反对祖国大陆。

2019年“台独民粹主义”势力与外部势力联手策动的香港“反修例”风波,运用所谓的“民粹政治”,攻击中国中央政府,极力歪曲抹黑“一国两制”,妄图趁乱夺权,颠覆香港特区政府。当风波越闹越大后,被煽动者只能被动跟着“送中”这个符号走,理性思考与修例意义被彻底扭曲。“台独民粹主义”利用香港风波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一是蔡英文当局利用香港风波,全力反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提出的五点主张,要印证“一国两制”在台湾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二是依此进一步推理,蔡英文一直就是坚决反对“一国两制”。只要选民支持其连任,保证台湾决不会接受“一国两制”。蔡英文狂胜对手265万票的成功连任,大大激发了“台独民粹主义”外溢的非理性、对抗性、极端性与冒险性。

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一般认为,民粹主义的温床是各国、各地区的重大选举。但选举过后,竭尽种种手段胜选的派别或政党,为稳妥上台执政,发热发烫的头脑会逐步冷却下来,不断修正超越底线的政治轨迹,使得社会秩序恢复走上正轨。而台湾民进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度政治化的台湾社会在民进党操持、蛊惑、煽动下,以祖国大陆为最大对手,千方百计在“去中国化”的绝路上越走越快。

“台独民粹主义”的形态

回顾台湾历史,在岛内政坛盘踞70多年的“台独”,已不是简单的“台湾独立”,而是具有更为复杂形态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在完全执政的民进党当局培育、纵容、唆使下的“台独民粹主义”,具有更为危险、好战的特性,主要表现形态有以下几种:

“中华民国台湾”。这种形态的创造发明权应归属于蔡英文。其文理、文法不通暂且不说,因蔡英文说得太多,自我感觉好像知名度有所提升,但可惜的是即使受惠台湾的15个所谓“邦交国”代表,在联合国提案时也仅说“中华民国”,气得蔡英文暗自叫苦,做的全是无用功。

民进党在“台独民粹主义”的主要表现形态上花了很大“心血”。从“中华民国在台湾”,到“中华民国是台湾”,确确实实是向着“台独”迈进了一大步,再进化到“中华民国台湾”,实在是让台湾民众一头雾水。从表面上看,“中华民国”与“台湾”等同,但究其实质,究竟是“中华民国”的“台湾”,还是“台湾”就是“中华民国”,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条让人明白,宪制性规定的“一个中国”已束之高阁。所谓的“中华民国”仅仅是“台湾”的遮眼布。“中华民国台湾化”是当下在民进党当局一手操弄下,整个台湾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边一国”论。这个论述自成的形态,是陈水扁在李登辉“两国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台湾国家论”。历经近20年风云,已被绿营公开定位为“台独民粹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

尽管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的第一份就职演说提到“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时,自辩“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关系人民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但整个论述仍然是“台湾—国家”框架,其策略是偶然用“中华民国”,如今是干脆不用,而在涉外正式场合一律用“中华民国台湾”。于是形成了蔡英文的“台独”新表述:“中华民国=台湾=国家”。

“台湾历史与起源建构论”。蔡英文首度胜选上台后不久,即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正式向原住民道歉,推动“原住民转型正义”,以确立原住民是台湾真正的主人,而汉人仅是外来者,以此从历史源头否定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论述。

为切割两岸血缘关系,建构“血缘”上的“去中国化”,民进党当局炮制的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煞费心机地加入“南岛语族”与“有唐山公,无唐山妈”等概念后,再用粗糙与错误的数据,力主台湾近85%以上的人都有平埔族的“南岛语族”血统。这种“台湾国族血统论”自然经不起遗传学的科学检验,但是却被民进党拿来作为“教育台独”“文化台独”的依据。蔡英文2017年访问南太平洋岛国时,即别有用心地定名为“寻亲之旅”。在蔡英文眼中,太平洋岛国的原住民才与台湾是一家亲,进而想尽办法杜撰了莫名其妙的“台湾民族论”,认为“台湾原住民属于南岛语族”。这样做的玄机何在?蔡英文当局幻想用“南岛语族”取代“中华民族”地位,甚至从脱氧核糖核酸(DNA)角度否定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试图从民族角度“去中国化”,配合捏造“台独”理论中的重要支撑——“台湾民族论”。

变相“法理台独”论,即推动“准法理台独”与“释宪台独”。许多学者认为,蔡英文第二任期不会也不敢推动“法理台独”。但应该看到,所谓的“法理台独”也有两面性,一面是刚性,如公开制定“台独”“宪法”,或公开宣布建立“台湾共和国”,这些是标准的“法理台独”;但与此同时,另一面是渐进的,即“准法理台独”与“释宪台独”。李登辉大搞“修宪台独”;陈水扁一味推动“公投制宪”,故被称为“制宪台独”;蔡英文则更进一步,提名公然宣扬“两国论”的“台独”大法官,未来存在“释宪台独”的可能性,即通过大法官解释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与台湾“国家性的宪法”解释,就有可能实现某种程度的“释宪台独”。

对策思考

今天的台湾,面临的最大现实是如何面对祖国大陆。台湾无法回避祖国大陆,无法回避两岸议题,无法回避两岸关系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此,当下就祖国大陆而言,如何遏制、打压“台独民粹主义”显得格外重要。

为迎头痛击“台独民粹主义”的猖狂势头,加快两岸统一的步伐,可以同时抓两手,一手抓15年前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的升级版,针对“准法理台独”与“释宪台独”等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与宣示。进一步阐明台湾岛内外最为关切的祖国大陆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红线。另一手更为重要,要适时、尽快颁布实施《中国统一法》。

需要明确,民粹决不等同于民意。民粹是被某种极端势力操弄、引导、偏向的民意,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与冒险性。岛内民意呈现多元、复杂、多变,甚至经常是自相矛盾的。对于多变、捉摸不定的民意,需要冷静、及时、实事求是地进行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分析。祖国大陆关注的民意,是指与两岸关系变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岛内主流民意,囊括岛内同胞的思想、思潮、动向、意识等。要想引导台湾的主流民意向着祖国大陆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决非易事,这是祖国大陆必须面对的现实,但这也不是意味着祖国大陆无所作为。

欲改变“台独民粹主义”思潮,可抓住涉及两岸关系重大事件的关键时刻做工作。譬如突然暴发新冠肺炎疫情,蔡英文当局想方设法“以疫谋独”而责怪祖国大陆。要通过实例,向岛内民众讲清楚,只有两岸合作抗疫,才能真正战胜病毒,双方彼此之间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生命共同体”。近来,台湾各界十分关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到期后,祖国大陆会不会续签协议。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沈荣津多次强调,就算大陆停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清单,对台湾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小。而事实是,少了这一块,岛内会有很多企业活不下去,会有很多劳工失业。需要提醒的是,岛内外有多家权威机构预言,后疫情时代很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经济大萧条。台湾靠贸易撑起经济发展,一旦出现人、货交流锐减,甚至停滞的逆转局面,台湾受伤的状况难以想象。紧紧抓住一个个重大事变后的教训与反思,才能让台湾民众有切肤之痛,才有可能回归理性思考,才能逐步认识“台独民粹主义”的极大危害。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完全靠改变台湾的主流民意,更重要的是靠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和坚强意志。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中华民国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北海之南,海水正蓝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民国李剑琴及其《健与美》发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