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作业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0-01-07陈秀珠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48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小学

陈秀珠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怎样“教”与“学”才更有效?如何在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全面的发展?教材中的“交流园”“活动园”等如何操作才更有效?……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执教这门课程时的深思。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以中高年段的教学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实践作业的落实方面进行探讨,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一些摸索。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学生;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第3页中关于教材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中提到:“教材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要求,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教材旨在促进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教材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通过具有道德与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毫无疑问,《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写是非常有内涵而且符合小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的一门德育教材。教材内容的设置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又跟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接地气。教材编写的目的非常明确,旨在道德品质的引导等方面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因此,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其实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课堂上重视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除此,笔者也很重视教材的“活动园”,根据其中的探讨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完成实践作业,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感受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活教材”。

一、从“心”出发,构建未来美好生活

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慧眼看交通》时,笔者布置了一次实践活动。围绕单元的主题,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班级学生很喜欢画画的特点,通过组织学生为未来交通工具或道路、桥梁、交通灯等进行创新设计,撰写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把心中的未来交通呈现于画纸,变成一幅奇妙的画作,最后和班级同学分享。

在作业的设计中,笔者整合了《道德与法治》和三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内容,结合线上学习期间,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的关于交通工具的画画内容,在“未来交通”这个主题学习上进行深化,激发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们设计出既神奇又环保的交通工具等,力图使本课程的教学得到延伸,让学生的素养得以更多的积淀。

实践活动最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对学生作品进行评选,评出了获得“最环保设计奖”“最节能设计奖”和“最有创意设计奖”三个奖项的学生,以小奖状的形式进行表扬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本次的實践活动,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大胆想象,不但能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设计的方案,还能把想法变成行动,创作了关于未来交通的科幻画。他们在分享中感受未来交通的新奇与环保,也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构建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感受了这门课程学习的快乐。

二、从“家”出发,传承优秀传统美德

笔者曾经组织过《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实践活动,本课主题是“弘扬优秀家风”。在实施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和寻找自己家的家风,真实地呈现自己家的生活习惯和同学们分享好家风。

学生在这次的实践作业中,通过谈话、采访等形式,了解了自己家的家风,并把自己家的好家风以短视频的方式,通过勤奋、孝顺、和睦相处等生活镜头进行展示。活动中,有的家长和学生书写家风、家训对联,如,“德勤孝义传家宝和善信诚处世风”等。由于家长们也参与了本次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感受了浓浓的亲情和爱,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家风,是一个家庭美好习惯的沉淀。通过本次的实践作业,学生亲身体验,去了解和发现自己家中的优秀家风,在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自己家的家风,感受家的爱与温暖。本活动使学生明白好家风就在家庭生活的小事当中,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传承好家风。在分享家风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了自信和快乐,通过宣传好家风,传播了好家风的正能量。

三、从“国”出发,感受祖国发展成就

笔者印象很深的一次实践活动,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关于“我们的公共生活”的实践作业的开展。

根据单元的教育主题,笔者在作业设计时主要想通过引导学生去感受身边熟悉的一种公共设施,并针对这种公共设施进行介绍,让大家了解身边的公共设施的功能和对人们的好处,感受祖国在公共设施方面给老百姓创造的便利。承接第二单元关于家乡主题的学习,笔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热爱和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了解和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知道公共设施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朋友”,要懂得爱护公共设施。

笔者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寻找身边的公共设施,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公共设施进行介绍,拍下公共设施和实践活动过程的图片,并把自己介绍公共设施的过程拍成小视频进行分享交流。根据要求,学生到身边的社区、公园、健身广场、马路边等地方去寻找公共设施。学生们实践作业中出现的公共设施有快递柜、环保垃圾屋、乒乓球台、路标、公园的石凳、小巷子里的路灯、健身广场上的健身器械等。他们拍下图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录制小视频向大家介绍公共设施的名称、特点和作用等,使大家对于身边本来不太关注的公共设施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家对于同学收集到的一些比较少见的公共设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公共设施就是我们大家生活中的“朋友”。在分享交流中,学生们对一些创新性很强的公共设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祖国的发展成就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们感受了公共设施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感受了祖国在便民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懂得爱护身边的这些“朋友”。

《道德与法治》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一门课程。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既易学,又好玩。”笔者想,如果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关注教材的特点,多关注学生学情,设计出有趣有效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作业为载体,定能促进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