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女性流行音乐教育探微

2020-01-06周楠

人物画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音乐教育

周楠

摘 要: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民国时期社会虽动荡不安,但教育制度仍得到较大的建设与改革,各种新型的音乐形式陆续出现,本文中以流行音乐为例,笔者将从女性的角度对民国时期流行音乐教育各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音乐教育;流行音乐教育

一、民国时期流行音乐概况

流行音乐一词是根据英文“popularmusic”翻译而来,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民国时期,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音乐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女性流行音乐教育。接下来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展开: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912-1936年);第二阶段发展之巅(1937-1949年)进行简述:

1.1第一阶段-萌芽时期

1912年大清帝国正式终结,我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也宣告灭亡。开始踏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开始大力提倡“美育”的思想,先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章程,直至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大量的西方音乐思潮的传入,使得新型的音乐形式—流行音乐开始得以萌芽。

流行音乐的开山之人是黎锦晖,自幼对音乐的表现有着过人的天赋。一生中坚持创作有《葡萄仙子》等作品,还建立从“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后因生存和學校运营的需要,开始创作了大量的家庭爱情歌曲,“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的问世,使得黎锦晖的名声大振。

1.2第二阶段-发展之巅

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但中国音乐发展仍然突飞猛进,中国的许多音乐家如江文冼星海等人也仍坚持音乐创作与音乐教学,音乐教育这块没有被落下。直至1945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多个解放地区的群众音乐运动逐渐开展起来,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开展了以抗战歌咏和农村剧团为主的一系列活动,中国音乐教育仍向前进一步发展。

上海作为我国流行音乐的发源之地,在史上达到巅峰,流行音乐在上海有着“时代曲”之称,是我国的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在上海的流行音乐被称为“上海时代曲”。

二、民国音乐教育

2.1民国音乐教育

从古代到清代音乐一直是一门不被重视的学科,到了民国才逐渐得到了重视,大其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乐社团的成立,如大同乐会、中华美育会等的建立,为后期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第二;社会性学校的建立,民国时期政府师范学校规程,以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唱歌、乐器弹奏及音乐教学法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三;艺术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1927年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专”的建立,往后各类专业音乐教学机构相继增多。

2.2民国流行音乐教育

民国时期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黎锦晖所创办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中,在其发展中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局势与经济环境环境,都有不同的名字,但名异实同。如开始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中华歌舞团”“美美女校”“明月音乐会舞团”“明月歌剧社”等等,其教学采用一边训练一边演出的形式,所演唱的流行音乐也广泛流行开来,培养了大量的电影明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女性流行音乐教育

民国时期女性的音乐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体现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颁布的《壬子学制》中,后改为更为完善的《壬子癸丑学制》,许多教育政策陆续实施后,逐渐使得音乐课成为了女性必修的、选修的课程。在研究民国时期女性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最为激发笔者好奇心的是女性流行乐教育的这一大亮点,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述:

3.1教学内容

黎锦晖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们讲国语,用国语音调演唱歌曲,因为国语词汇的音节轻重和四声升降可以更好地表现乐律。在音乐的学习中,黎明晖、王人美、周旋等人改变了以往少量民歌音韵味和地方口音。

在教学中,从唱法、钢琴、舞蹈课等的学习都需要的打开大门向西方学习,“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首先关于如何更好进行演绎的唱法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初期黎明晖等人“尖直白”的唱法,到了后面周旋等人在进行演唱学习时发现这种发声法的弊端,,并凭着勤奋学习,发现西洋发声法的优势,将中西的唱法相结合;其次在钢琴课与舞蹈课教授时,不按外国的要求进行教学,坚持要有民间色彩。演绎好一首乐曲则需要对其创作背后的相关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黎锦晖则注重让学生对民族风格的音乐和民族乐器的学习,才能更好地表达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后,西方音乐家纷纷来中国,将西方的音乐理论与作曲技巧带来中国,并进行识谱练琴、乐理等进行授课。黎锦晖为了吸引群众的好奇心,创造出一种“中西合璧试”的学习方法,流行音乐文化内容的学习越来越多样化。

3.2师资力量

民国时期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词曲创作人和歌手等音乐人才的支撑,本无所谓的“音乐天才”,需要教师耐心的教导。明月社创始人黎锦晖凭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言传身教地教授给学生,多种形式培养这些学生成为歌舞人才。

黎锦晖办学不是为了牟利而是真正地热爱音乐。由于入学的学生不需要交付学费,学校的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多余的前聘请教师,师资力量极其不充足,黎锦晖无奈之下邀请一部分在歌舞上有一技之长的亲朋好友义务兼课,如其七弟黎锦光在歌舞团中担任中国传统乐器地教授。中国的音乐大门打开,大批的留学生归来,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黎锦晖邀请他们前来教学,如蔡元培、李叔同等人。除此之外,伴随着音乐文化的逐渐交融,还聘请了许多外籍教师,“中西合璧”的师资力量雄厚,俄国舞蹈教师马索夫夫人,武艺高超,对待教学工作极其认真,对待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3.3教学模式

民国时期流行音乐教学的场所不固定,形式规模自由,设备简陋,在其发展过程中,明月社在各个阶段为了适应其发展,都有各个不同的学校名字。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在明月社中大部分时候采取“小先生制”,即先学会的教后学者,比如黎锦晖在教一首歌曲时,谁先学会,谁唱得好就是小先生,这种教学方法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力度上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明月社不需要学费,没有任何合同,从入校入团都没有任何约束,来去自由,并且每场演出后还抽出部分收入分给学生,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一样关心,提供吃住,教习歌舞艺术,促进民国时期流行音乐的发展。

四、学习与思考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音乐一没有缺席过人们的文化生活,且音乐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流行音乐这一新形式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其中女性如何接受流行音乐教育这一问题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与启示。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4.1教学体系的优化

自古以来,在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将女性流行音乐教育单独区分开来,建立独立的女性流行音乐的教学体系,笔者通过以上的相关探究,在遵循严格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女性流行音乐的教学目的,灵活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设计教学内容,让女性成为音樂课堂的主人翁,并贴合女性的自身的学习能力,研发符合要求女性流行音乐教育的相关音乐教材,并定期地组织公开的研讨方式,培养女性更好地音乐教育,完善音乐教学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因此在当代高校的流行音乐专业教育中,应努力做到“教材与教学的针对性”将焦点聚焦于女性这一块,只有如此更多个性鲜明的女性流行歌手才有可能呼之欲出。

4.2社会价值的体现

教育不断得到重视是社会进步的阶梯,音乐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相较于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发现民国时期的女性流行音乐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其一;流行音乐的创作内容贴合人们日常生活,所以女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她们深刻地感悟生活,进而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二;身处乱世之中的女性,以自身的努力在演唱技巧与表演上进行不停地学习,改变了以往“歌女”的贬义,她们所演唱的歌曲层2在歌厅、影院一度流行,使得流行音乐得到了大规模地创作,进一步提升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其三;从这一时期的女性流行音乐教育中,女性以其娇柔的形象在演唱中对敌军进行“糖衣炮弹”,体现女性强大的精神风貌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当时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综上所得可以发现女性流行音乐教育在我国社会在进步,人民思想解放,对于推动我国的发展起了积极有力的促动作用。

结语

民国时期女性流行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离不开女性教育的发展的问题。当然在音乐方面亦是如此,话说“音生于心,理生于里”,女性通过音乐教育提高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认同。在文中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发展,并将其与女性音乐教育相联系,探究女性流行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笔者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仍存在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之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女子教育史[M].武汉出版社,雷良波等著,1993

[2]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孙蕤编著,2004

[3]民国风华我的父亲黎锦晖[M].团结出版社,黎遂著,2011

[4]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郭卫东.历史档案.2001(04)

[5]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述论[J].陈祖怀.史林.1996(01)

[6]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J].李佳欣.北方音乐.2019(10)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女性音乐教育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