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70年的上学路

2020-01-06袁会芳武汉

审计月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田坎院墙花坛

◆袁会芳/ 武汉

每个人的人生“第一季”就是上学,上学之路千万条,有坎坷、有坦途,有辛酸、有欢笑,有放弃、有坚守,各有故事值得品咂。

1950年:祖父的上学路——那堵高高的院墙

祖父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贫穷困苦的时代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他是家里那一辈年纪最长的,下面有四五个弟妹,他早早就要担起养家的责任。祖父的回忆把我们带去那个时代深处:“那时候日子苦,从早到晚的体力劳动,吃的是粗苞米,穿的是粗布衣、草垫鞋,十几岁的后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地主家做长工劳动过量加上营养不良,个个瘦骨嶙峋。最开心的是梅雨天,因为无法下地,年轻的长工通常就在地主家院子里喂猪、劈柴,干活间歇,若是听到隔壁院子里的读书声,便偷偷爬过高高的泥巴院墙,趴在窗边跟着鼎沸的朗读声读,也算是习得些文章。”

一堵高高的院墙阻断了祖父的上学路,他虽然没正经上过学,讲不出大道理,却总是不厌其烦地唠叨这些过往,教育孙辈珍惜当下、努力读书,不负好时代。

1975年:父亲的上学路——泥泞的鱼塘边、田坎上

父亲有兄弟三人,虽然家里光景不好,但祖父对上学问题很是重视。那时候因经济落后且人口稀少,学校也少,要上学的孩子只能去到三十里地之外的邻村。父亲说:“那时候,天一麻亮就得起床,带着粗干粮以备中午吃食,挎着家里手工缝制的绛蓝色单肩包,在村东头等着附近一般大的小伙子,三五成群结伴步行两个多小时,穿过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鱼塘、田坎,才能到达学校。天晴还算好,若是碰到雨天,上学就困难了,尤其冬天,泥泞的小路,刺骨的寒风,单薄的衣物,冻得耳朵、鼻子都生疮,天一暖和,扎心的痒。”就这样,有人因受不了跋涉之苦,有人因家里经济困难,渐渐地,结伴上学的人越来越少。本就条件艰苦,加之又遇上涝灾,情势更差了,父亲挨到初中毕业也辍学了。

1998年:我的上学路——充满欢笑的碎石路

我上小学已经是20 世纪90 年代末的事了,我所读的小学学生不多,平均每个年级15个人,但在村子里就能上学,已经幸福得多。每天早上,母亲就扯着尖尖的嗓子在厨房叫唤着:“上学要迟到了,再不起,去到学校是要罚站的……”小学离我家约莫一公里,我总是和三两小伙伴,嬉笑打闹,伴着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奔走在那条通往学校的碎石毛路上。

推开学校镂空的铁闸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溜椭圆的水泥砌的花坛,每个花坛里屹立着三棵宝塔状的长青之柏,威武地守卫着这片祥和宁静的乡村校园,青柏间隙有三两栀子花、水仙花簇拥着。穿过花坛,拾级而上,可以看见一排红瓦蓝墙的房子,那便是教室,课桌是黄色的双人普通木质桌,虽然简陋,但也伴我度过充实快乐的童年时光,教会我人生的第一课。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前行,我幸运地走进快乐读书的新时代。

2019年:侄女的上学路——黄橙橙的校车

如今,我回到家乡,一条条灰白色的水泥路映入眼帘,像一根根白丝带滑过房前屋后,成为适龄学子通往知识殿堂的指引路。

随着国家乡村教育改革,为快速整合优化乡村教育资源,乡村撤校合并已接近尾声。在“公路村村通”也已经基本得到实现,一应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为让孩童得到更科学、更完善的教育,许多规模过小的乡村小学已经裁撤合并,替代原始步行上学的是一辆辆崭新的、黄橙橙的校车。现在的校园也升级换代,教室是干净整洁的三层楼房,室内有空调、多媒体教学设备,宽阔的操场上塑胶跑道、足球场地俱全。学校还有卫生营养的餐食供应,孩子们的文化教育和强健体魄均有保障。

这就是我家四代人不同的上学路,也是一条穿越70年的上学路。这条路的变迁,印证的是祖国70年的发展历程和奋进之路。如今,我早已不再上学,记忆中的那条路也越来越模糊,但眼前的这条路更漂亮了,人们生活更美好了,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了。我走上工作岗位,唯有奋力奔跑,砥砺前行,才能不负上学之路,不负中国之梦。

猜你喜欢

田坎院墙花坛
院墙重重
感情强烈的叹号
“田坎玉米”喜获丰收
院墙上的风景
落在院墙上的白幕
托比
冬日清晨
托比
金建航:院墙外的天空
美丽的花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