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的研究与思考

2020-01-04田辉

银幕内外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摘要:新媒体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社会发展应有之义,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具有长期性、发展性、系统性的特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其内容及形式建设明显滞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体系;强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途径,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氛围;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机制。

关键词:民族团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思政教育

一、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多民族国家增强内部凝聚力和进行国家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从主观上约束和消除民族消极态度影响,对其他社会成员建立客观、理性、平等、尊重、理解的观念的重要内容。随着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子数量不断增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已不再囿于特定地区或民族院校,而是逐渐进入整个高校系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系到校园稳定、社会治安、国家发展,是思政教育和党的统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发挥高校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和统战工作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其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成部分。高校是各民族优秀人才汇集和培养的高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走在全社会前面。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新时期,各种思想相互渗透碰撞;国际反华组织和“三股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分化渗透;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破坏民族团结、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不利因素。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防范能力不强、极易受到影响。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推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开放、多元、理性的文化视角和文化态度,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大学生的“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关系到校园和谐,也是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高校民族大学生担负着继承民族传统,推动中华文化融合的双重使命。是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学有所成,投身民族地区又可以转化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示范力量,而这股力量对其所在地区青年一代的影响不可小觑。近年来,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民族分裂势力或宗教极端势力活跃的现象,要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广泛而深入的民族团结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要特征

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等特点,相应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形成了长期性、发展性、系统性的特征。

长期性是指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观念非朝夕之功,需长期不懈地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多民族长期共存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现实情况,也是影响我国稳定和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之外,还应当将民族团结进步的观念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和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中,保障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持续性。

发展性是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与时俱进。作为“上层建筑”,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历史发展、国际形势和国内外民族关系产生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完善,使之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新时期,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随之赋予自身新的内涵。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步的系统性是指,该观念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乎校园和谐、社会稳定,其形成和相关实践的展开受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要素影响,需要全社会多方面通力合作。

三、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观念的陈腐、教育角色定位的偏差、教育内容的滞后、教学方式的僵硬、教育手段的原始和孤立等情况,已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且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和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创造发挥”2如,高校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工作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应有的机构设置;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人员配备和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高校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多种内外部因素。

首先,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时有勾结,企图通过多种渠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灌输或文化渗透,意在分裂中国团结,妨碍中国积聚培养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开发困难,其经济发展仍面临突出困难,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

其次,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識逐渐增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区发展差距逐渐加大,民族文化逐渐边缘化,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日益重视对本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保护,并迫切要求提高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思想认知的敏感性成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中难以有效把控的因素。

第三,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及形式建设明显滞后。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及教师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精力投入不够,相应的专业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难以提升;普通高等院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多依托于普通思政教育课,鲜有符合当代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教材,相关课程建设也明显滞后,甚至缺席;此外,各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形式多停留于课堂教学,忽略了社会实践、校园生活等隐性载体,阻碍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实效发挥。

第四,高校民族團结进步教育制度亟需完善。“民族团结教育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长期化,必须建立健全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运转有效的制度为基础,但在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在长期发展规划和局部规范建设的制度方面都较为缺乏,制定涵盖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四、创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近年来,各教育部门、高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等会议精神,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不少高校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的机构和基本工作体系,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供了运营保障。部分高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合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部分高校致力于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学科背景或相关民族团结工作经历,以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各高校通过各种措施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推进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铸牢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体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做好长期发展规划。

其次,强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指引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主线,要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设中。

第三,积极拓展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途径,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氛围。要切实加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活跃性和效率,强化辅助渠道,全面提升育人质量;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发挥校园文化作用,以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技术手段和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延续中华文化基因。

第四,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机制。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委主体责任;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办学特点,建立科学、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和规章制度;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构建常态化质量提升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课题组,李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

[2] 钭晓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变革与现代化转型[J].探索与争鸣,2004(06).

[3] 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Z].民委发[2010]13号.

作者简介:田辉(1990—),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